APP下载

校本课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2024-10-16王唐棣

教育家 2024年38期

当前,科学教育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并扎实推进。科学教育既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有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精神的培育以及科学本质的探究。科学教育在校内依托课程来实现,课程实施的多样化体现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笔者所在的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自2016年开设科学教育类校本课程,将科学教育延伸到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教师始终把师生互动模式的改变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生物学科拓展类课程“探秘诺贝尔奖”为例,分析校本课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本课程分为“走近诺奖”“百思求解”和“力学笃行”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师生互动方式不同。

第一阶段——走近诺奖。师生互动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讲解搜索文献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完成阅读报告,并进行宣讲彩排。

具体而言,教师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路径以阅读教材和完成习题为主,很少有查阅文献资料的习惯。因此,教师提供学习资料时,需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学术论文、科学史素材加以筛选和加工,并以文本资料或视频资料等不同形式呈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异质化分组,安排每个小组研究不同的诺贝尔奖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梳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分工,组织线上和线下讨论,并及时跟进每名组员的阅读报告完成进度,经过组内充分讨论后形成最终版文献阅读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小组经讨论确定主讲人,然后制作PPT,进行模拟彩排。在彩排阶段,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讲课用语、肢体语言、讲授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并帮助他们完善PPT制作细节。

第二阶段——百思求解。师生互动的方式为,某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听讲后可以提问,生生、师生之间直接对话交流,听课的学生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听课报告。教师可以补充、解释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表述形式,同时对讲授组的文献阅读报告和听课组的听课报告进行对比,评估课程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力学笃行。师生互动的方式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召开课题评审会、教师团队跟进学生小组实验过程,最后指导他们撰写论文。学生借鉴文献中的某些技术、方法或成果,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微科研课题。教师通过组织开题评审会,使学生充分论证所进行的微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评审会上,各个小组进行开题报告,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通过现场打分确定是否可以开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跟进实验进度,参加项目讨论会,帮助学生修订、完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精神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微科研课题完成后,各小组撰写科学论文,通过发表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扩大学生科研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志趣。

在“探秘诺贝尔奖”的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发现:无论是在课程的哪一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至关重要。教师需要不断回应学生的需求,引领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间的小组活动也是富有成效的,从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听课报告,到大家确定共同的研究方向,有效的小组活动强调学生提出问题、研讨、评估和实践。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全班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整合的讨论结果。

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实现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是课程建设中值得教师持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生物学课堂师生话语互动的提升对策”(立项编号:CDDB2123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