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下一串“问题”,激起思想的涟漪

2024-10-16王梓霖

教育家 2024年38期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核心议题,也是教学领域必须澄清的实践议题。教师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其课堂教学样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获得广泛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课堂模式革新。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学术领衔人王天蓉聚焦于“问题”这一关键词已经进行了持续20余年的本土实践探索,在推进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她和团队教师“摸着石子过河”,为一线教育者开辟出一条可供参考的教学变革之路,促进无数学生的思维进阶。

“课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聊的问题”

“妈妈,课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聊的问题?”一次,儿子的初中语文成绩只考了60多分,王天蓉在与他一同反思既往的学习状态时被这样问道。那天,儿子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老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教材上的问题又是从哪里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这件发生于十多年前的事,令王天蓉记忆犹新。2000年,她结束了自己9年的一线教学生涯,作为一名科研员开启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感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的轻视,王天蓉逐渐将研究重心聚焦至思考如何使学生的“学”更为有效,最终将研究方向确定为“问题化学习”,并在2003年成功申报项目。可是面对儿子的问题,她却发觉自己一时间难以回答。随后的日子里,王天蓉一直顺着自己既往的经验和实践中的探索思考答案。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儿子始终提不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直到某天,儿子一回家就兴奋地告诉妈妈:“今天我知道什么是特级教师了!知道该怎么学语文了!”那天,一位特级教师在儿子的班里上了一节《背影》示范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标题自由提问,这令他们感到新奇,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问为什么要叫“背影”,这是谁的“背影”,还有人问为什么要写“背影”,等等。教师让他们带着问题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有三次“背影”,为什么每次写的都不同,作者想要通过不同的写法表达什么?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不知不觉间就结束了。儿子整堂课都兴致盎然:“我终于知道语文课的问题从哪里来了,看来学语文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还要感同身受,学会传情达意。”

这也给了王天蓉极大的启发,她鼓励儿子以问题的视角去看待其他学科那些已经变成定理、命题写在教材上的知识,思考陈述性知识的背后,曾经历什么样的探索。在这样的尝试下,儿子将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了自己去“破案”的历程,不仅克服了语文学习的困难,还越发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了自己对物理学科的极大兴趣。在高中时自学了大学物理知识,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芯片行业研发人员,而新产品正源于“对问题的发现”。王天蓉表示,由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是问题化学习的重要坚持。

“如果学习中所有问题都来源于教师,孩子们就很难找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如果他们没有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的学习就很难发生,至少可以说没有主动发生。”王天蓉总结道。

那些年里,问题化学习的研究与儿子的成长几乎同频。从2003年正式开始研究,问题化学习的实践者从一位教师到一群教师,又从一群教师拓展至一所学校,继而被更多学校管理者所认知,应用于不同学校的课堂上。2015年,问题化学习作为一项“草根”研究,开始受到官方重视,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举办了首届“问题化学习”全国教育研讨会。2016年成立了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同年,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作为问题化学习的母体实验学校得以创建。

在“问题”中厘清问题化学习

“学生的自发提问一开始可能是无序的,自主探究要花费的时间往往也比较多。教师如果缺少妥当的应对之策,感到难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时,就很可能会习惯性地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追求更高的‘效率’。”王天蓉及其团队认识到,“教的有效”与“学的主动”之间该如何平衡,始终是困扰教师的现实难题。如果不能破解学科知识建构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实践矛盾,教师就很容易回到“以教为中心”的老路上。她理解教师们的困惑与挣扎,也思考着如何破解教师的诸多困扰。

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常态化的教学中,课堂的核心问题基本由教师预设,很多人常常会刻意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教学设计展开学习。王天蓉及其团队认为,课堂的核心问题要满足“三位一体”的标准,即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教师问题为引导。教师应兼顾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学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在两者之间起到转化的作用,使课堂的核心问题始终围绕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属于学科学习的重点展开。也就是说,问题化学习强调学生的自发提问,课上的问题最好与学生自主发现并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推拉术”,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始终聚焦于核心问题,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拉”就是把发散的问题聚拢到核心问题的解决上,“推”就是推给学生个人来思考并回应,或推给学习小组来讨论和解决。当察觉到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予及时的讲解。

怎样处理学生的碎片化问题?当学生自发提问时,问题往往是零碎的、多元的。王天蓉认为,如果只有碎片化的问题,只是质疑与发现的开始,还不属于问题化学习。她及其团队期望学生能做到的是不仅要提问,还要追问;不仅要追问,还要建构问题系统。而学生的思维范式不同,建构的问题系统也会有差异,比如在发散性的思路之下往往更易形成问题集,逻辑推演的思路往往更易形成问题链,系统思考的思路往往更易形成问题网、问题域。教师要通过“推拉”,帮助学生逐渐生成建构问题系统的能力。王天蓉说:“从原来知识教学进化到问题本位的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抛出结构化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形成问题串、问题链,这已经是一种教学上的进步。在问题化学习中,我们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期待,即那些结构化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形成。”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提问,而学生提问、追问以及建构问题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其不断成长。

实施问题化学习有模式可依循吗?王天蓉和团队发现,一些教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提出问题,而后按照惯常的教学方式继续授课。还有些教师会刻意让学生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考路径提问,陷入一种“为问而问”的误区。这并非真正的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强调以学生问题为起点,并将问题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让学生在不断追问中走向深度学习。它也没有某种固定的模式,规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它是不断生长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其本质,结合课堂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王天蓉说道。当学生连提出问题都很困难时,教师要做的是鼓励他们自由提问。当他们逐渐敢于提问,并能提一出些较为成熟的问题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进行问题的聚焦,思考哪些问题更为关键。再往后,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逻辑性的问题,而非仅仅提出一个问题。从流程上来看,学生可以围绕特定情境或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分析建构、解决问题及反思的过程,形成一个小的闭环,而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连续的闭环。因此,将一节课按固定步骤、固定时间划分为几个环节是不切实际的。若教师只遵循一种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可能很快感到厌倦。

哪些学科适合实施问题化学习?起初王天蓉团队的教学实践发生于语文、数学、科学这类看起来更适合师生交互的学科。母体实验学校建立之后,他们开始在学校整体推进这种教学理念。比如许多体育教师会在体育场馆内放置一块黑板,学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问题写在上面,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堂活动。以投掷实心球为例,学生往往会围绕“如何投得更远”这一核心问题产生多个子问题,包括影响投掷距离的因素有哪些,思考手臂的位置、发力的方式以及腰部动作等。体育课的主要时间仍用于实际运动,而学生可以在问中练、练中思。在王天蓉看来,尽管具体做法各异,但问题化学习实际上可应用于不同的学科。

如何区分项目化学习和问题化学习?教师在面对各种理念时,可能不知其间存在什么差异,甚至会被不同名词弄得晕头转向。项目化学习和问题化学习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的“双生花”,常常被问起二者之间的异同。王天蓉认为,学生需要多样态的学习,无论是项目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还是游戏化学习、情境化学习等,都是教师变革课堂的有益尝试,它们并非互斥的关系,因此教师不必为辨别异同而过分苦恼,而应选择更适用于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或是在实践中尝试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只要能指向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即可。从本质上来说,项目化学习和问题化学习的共同之处是,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若要强调二者的不同,前者往往依托真实任务的项目展开,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特定的学习成果;后者则更侧重从学习的心理发生机制出发,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建构问题系统,是解决问题和知识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培养面向未来的问题化学习者

实际上,一线教师在践行问题化学习时遭遇的困难,王天蓉及其团队都曾经历过。在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过程中,她将那些探索中的关键历程总结为六颗“石子”,并说明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理想的学习状态——

自主提出问题,改变被动学的状态;聚焦“三位一体”之下的核心问题,使主动学更有效;学会追问,让主动得以持续,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问题系统,走向结构化与深度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在互动对话中合作解决问题;自我规划和反思,在贯通双基、能力与素养的情况下,学会规划自己的日常学习。因为这样一套完整的系统,很多学生将学习视作解决自身疑问的过程,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思维路径,也有意愿、有能力在课堂学习之外自发地学习新鲜事物。

2019年,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届毕业生。相较于入学时的情况,学生在毕业时的学业表现及综合成长印证了问题化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过,对王天蓉来说,更令她动容的是在这所学校里,即便一些学习禀赋相对较差,始终未能在初中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始终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赋予母校的关键词中,高频出现的是“不怕困难”“乐于挑战”,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描述着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瞬间。学生们隐约地意识到,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快乐的事,更是一件应终身坚持的事。学校教师说道:“成绩上的表现让学校能够‘活下来’,而学生的状态让我们再一次确认问题化学习的价值。我们一直倡导努力实现没有所谓‘差生’的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考入北大或清华,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高分。即使有些学生考不及格,他们依然热爱学习,不认为有问题是件丢脸的事情,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他们能够自我激励,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会因为挫折而感到沮丧。”王天蓉认为,这正是问题化学习的最大价值。

问题化学习着力培养具有主动适应性能力的问题化学习者,他们是学习的自主建构者、问题的合作解决者与人生的自我教育者。“我们要学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习惯于面对未知的世界。与在已知的世界着重于解决问题不同,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更重要的是拥有发现与确定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后端的学习走向前端,让孩子们将来成为世界的领跑者,因为世界的领跑者前面是没有人的,他们必须自己发现问题。”王天蓉说道。他们希望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的本来,自主经历问题的发现、解决、演化过程,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学校所能助益学生拥有的长足竞争力,也是他们更好地面向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