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舞蹈作业的创新设计
2024-10-16高卉
舞蹈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双减”政策以及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如何优化舞蹈作业设计,使之既符合“双减”要求,又能取得更好的美育成效,成为当前北京市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践中,教育者可通过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追求高质量的中小学舞蹈作业设计。
明确作业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一是精准学情分析,实施分层作业: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舞蹈基础及学习需求,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开放式的作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倡导先学后教,鼓励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前探索新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巧妙运用“留白”策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究,从而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丰富舞蹈作业类型:把握两个维度。在“纵向”上,舞蹈作业设计可被细化为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需提前自主预习,为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作业阶段,聚焦舞蹈学科实践,根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学科特性及学生个体差异,精心挑选作业内容,科学设定舞蹈难度与训练时长,巩固并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活跃思维、发展智慧、增强美感、提升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表现分析,将美育的评价标准融入学习体验。课后的拓展作业阶段,鼓励学生围绕单元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索、拓展实践,展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在“横向”上,舞蹈作业设计可按艺术特征细分为七类:欣赏类,注重优秀艺术作品的感知鉴赏;巩固类,强化舞蹈知识的复习与提升;探究类,鼓励学生思考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编创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其追求个人化的艺术审美;展示类,强调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舞蹈本体引发情感共鸣;生活类,凸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舞蹈教育提升生活品质;综合类,关注在舞蹈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
落实多元化舞蹈作业形式:追求美的教育。一是鼓励“分享展示”,共鉴美好。让学生有勇气在不同场合的展示中感受美、表现美,并拥有悄然传递美的力量。课内,引导学生或小组呈现个人或小组编排的舞蹈;课外,将所学舞蹈展示给亲友,共享艺术喜悦。二是鼓励“编创体验”,实现美的创造。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由编创舞蹈动作,或进行即兴表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创造美、表现美的浓厚艺术氛围。三是设计“学科融合”作业,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尝试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通过知识的交叉渗透,丰富其学习体验,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构建多维度舞蹈作业评价体系:促进可持续成长。浸润美育的舞蹈作业评价旨在超越技能教学,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舞蹈之美。为此,教师应努力通过理解、回应、评论学生的作业,鼓励再创造等,助推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多角度评价规则,激励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通过设立最美展示奖、最佳合作奖、最强创意奖、最棒参与奖等,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其次,设计了多主体评价表,融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借学生自评增强自信与自我反思能力,借小组互评促进相互学习与欣赏,借教师评价确保精准反馈,便于优化后续教学。最后,制订多样化成长手册,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与审美提升,激发他们持续参与舞蹈活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