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孩子的研讨会”谈起

2024-10-16樊吉福

教育家 2024年38期

《一个孩子的研讨会》这本书,其灵感源于学校组织的几十场“一个孩子的研讨会”。仅听书名,就让人感到温暖。一所学校愿意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停下脚步,召集教师、心理顾问、家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彰显着学校对每一个孩子生命充分的尊重,也能够让不少学生问题在源头或萌芽阶段得以解决。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常常谈论个性化教育,却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比如我们时常看到教育者匆匆一瞥后,便试图用一概而论的法则,去对待那些本应如杂花生树般多姿多彩的生命。“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正是对一刀切、集体化、普遍式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有力回应。

回顾过往的教育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纪律的松懈、孩子成绩的下滑、不良习惯的滋生,这些迹象在初期往往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直至问题集中爆发,才开始寻找对策。“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则通过教育者们的定期研讨,及早发现并纠正孩子们的问题,避免了问题的积累与恶化,也使许多潜在的困扰消弭于无形。

在集体授课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尤其容易忽视位于学习水平两端的孩子——资优生和学困生。通过“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他们的特殊需求不再被忽视,而是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鼓励差异、尊重多元的环境中,孩子们得以自由地表达自我,展现才华。

我想,能够给予每一个孩子最大限度的呵护,才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优质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教育中常见的做法如同大水漫灌,那么“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就像是精准滴灌,它基于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使得教育不再是广种薄收,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在研讨会上,教师们围坐一处,讨论着某个孩子的数学困惑或是文学天赋,他们不厌其烦地分析,只为寻找一条适合这个孩子的发展之路。一个孩子总喜欢在课堂上做恶作剧,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局局长、心理教师、校长、家长和班主任共同组织了“一个孩子的研讨会”,经过深入细致的讨论与分析,最终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个孩子患有“亲情饥渴症”,想要通过恶作剧引发老师的注意,进而促使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给他打电话……在“一个孩子的研讨会”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问题根源的追溯。在这里,教育者们没有泛泛而谈,每一项建议都基于深入的分析与考量,进而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确保孩子们能够稳健地迈出每一步。诚然,实施“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心力,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和个性特点,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充分的支持与资源,如教师培训、教学设施、心理咨询服务等。但相较于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带来的教育价值,这些投入又何尝不是值得的呢?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教育,正如栽树与疏流,需洞悉树性之异而精修,深谙地势之利以导流。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正是这样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独特的天地,等待着教育者以匠心独运,绘就其生命的盛景。期待更多学校肯为每一个孩子按下“暂停键”,汇聚更多教育智慧,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段教育过程的调整,更是一场心灵的播种仪式。在这片肥沃的心田上,我们播撒的是希望的种子,期待的是孩子们成长为自由而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