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开那张“网”
2024-10-16刘洁
近日,“人肉开盒”行为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所谓“人肉开盒”,即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口诛笔伐的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其实质,就是一种网络暴力。而从近年来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人肉开盒”的背后,隐藏着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影,有受害者,也有施暴者。
你是否还记得“寻亲少年”刘学州和“粉发女孩”郑灵华?他们都曾深陷网暴的舆论旋涡,最终因不堪忍受而自杀身亡。在他们之外,还有更多的人挣扎在暴力之网中,痛苦、焦虑、抑郁,摆不脱,逃不掉。
网络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其中教育的缺位,并尽己所能地避免学生卷入网络暴力,尤其是成为施暴者。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网络暴力的发生,与未成年人“三观”的不成熟密切相关。很多网络暴力,并非参与者有意带给别人伤害,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对很多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暴力是一种“宣泄”、一场“游戏”、一个“玩笑”,或者一类“社交密码”。他们没有想过,那一个个用键盘敲击出来的轻飘飘的文字,会变成利刃,深深扎进受害者的心里——直到悲剧发生。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撕开眼前障目的“一叶”,让他们意识到,网络暴力不仅于法不容,而且会对被害人的身心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他们在网络上打出的每一个字,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同时,网络暴力会严重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伤害整个社会的文明基石。终有一日,我们射出的这颗子弹,会打回自己的身上。
其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理性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互联网的世界鱼龙混杂,各种信息真真假假,很容易将人裹挟其中,让人丧失理性。尤其是那些满腔热血、容易冲动的青少年,很容易被一些为着各种利益考量而制造新闻或发动舆论的人利用,在对事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打着“正义”的幌子去伤害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曾撰文分析新闻中的“不可能三角”——“真实、好玩、我拍下来了”,指出网络上许多事件都是“剧本”。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看透事情的本质,养成“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习惯,避免被利用和操控。在此基础上,再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温和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而不是一味地谩骂与宣泄。
最后,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同情与悲悯、包容与宽恕。网络戾气,归根结底,要用爱和包容去化解。网络暴力的背后,有诸多的社会原因,反射到个体身上,我们必须看到那一个个患上“空心病”、缺乏“感受力”、成为“橡皮人”的孩子。这些孩子,生活在“附近的消失”的世界,日常只见书山题海,感受不到世界的四季变换,体会不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而“这些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情绪、带来的经历、对外界的思考”,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语文教师赵查所说,是“塑造我们人性的养料”。如果没有这些“养料”,只注重成绩和结果,就会导致孩子们眼中无人、心中无爱,这样一来,伤害他人又如何避免得了呢?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在成绩之外,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要以爱与包容唤醒学生的细腻感受,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悲悯心和宽恕力,让他们能够喜他人所喜、悲他人所悲。只有这样,网络上的戾气才能少一点、再少一点。
数字时代,青少年生于网络、长于网络,也被困在网络。如何让他们挣脱网络的伤害和束缚,自由冲浪,亟待我们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