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有“化繁为简”的智慧
2024-10-16张洪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能看见事物的本质。教育是一项复杂冗繁的工程,要做好教育,就要抓住教育的本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的知识和新的课程会持续进入中小学。为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作为,无论是政策还是思想,落实的责任都指向了学校,尤其是校长。面对海量的知识以及教育内外的各种压力,校长要有做“减法”的态度和智慧。
前几年,一些学校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而今大都归于沉寂。但有少数学校,敢于在喧嚣的社会浪潮中,看清现实需求,厘清办学宗旨,简单、自然、有效地助力学生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学习的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学方法。如果能将化繁为简的智慧应用到当下的教育改革中,很多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或许会迎刃而解。
比如综合素质评价,从满足高考需求来说,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有意义、有价值的真事详细记录下来。一学期记录一件事,六个学期共记录六件事,足以满足高校观察、选择学生所需,学校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纳入各地统一的信息记录中。再如,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中,填写冗长的报告不是目的,让学生最终能够认知自我,找到前行的方向才是重要目标。对于真正的职业或人生目标,学生更愿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下,很多有情怀的校长都希望在学校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有助于确定方向和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仅仅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而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上,倾听教师的想法,关注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如何能做好。
再好的理念,如果是给原有的教育增负,教师自然会产生消极抵制的情绪,从而使得理念落空。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一张有20条细则的课堂评价表和一张只有5条细则的课堂评价表,哪张更实用?哪张效果更好?我相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非常清楚,在学校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的都是做过“减法”的方案。
多年以来,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国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中高考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专家们拿出的方案大都是增加了哪些内容,加强了对哪些方面的要求,很少看到方案里减少了什么内容。一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改革方案,很难真正得到落实。
学生学习的“量”下不来,“质”永远不会提升,这是教育的规律。全国的教育减负工作已经推行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值得我们持续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不断做“加法”,这是必然,我们无法抗拒;教育专家在教育改革中做“加法”,让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是适应当下和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也要接受。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校长则需要有做“减法”的智慧,顺应教育规律,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