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2024-10-15李小会

校园英语·下旬 2024年1期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其文化自信树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教材资源、教学模式两方面分析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情况,探究了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即开发与运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手册,构建两阵地影响熏陶、两课程导学教学、四方式自学互学、两平台应用实践的课外活动教学模式,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范本。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李小会,湛江市第十二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小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两大方面。

(一)教材文化元素散

教材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少,分布也相对零散。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例,其所涉及文化的内容大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仅为23%。过于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系统性地将文化育人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情况不甚理想。

(二)教师教学模式浅

教学实践表明:当前虽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英语教师,但真正重视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与文化内涵,且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仅围绕考试范围进行课程设计,其教学途径呈现出表层化、碎片化和模式化的特征。学生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时难以内化吸收,对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作用不大。

同时,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英语课外教学活动较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课外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缺少在课外锻炼英语能力、培养文化意识的机会和平台,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

二、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基于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状,笔者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教学活动两方面出发,创编了应用于课外活动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手册,并将其贯穿于课外活动教学之中,探索出两阵地影响熏陶、两课程导学教学、四方式自学互学、两平台应用实践的 “2+2+4+2”课外活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这一循环的课外活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觉,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了英语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和不断提升。具体策略如下:

(一)研磨编写活动手册, 提高融入实效

要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外活动中的融入实效,一本系统性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手册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创设与组织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依托该手册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活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以实现自身语言素养和文化意识的有效提高。

1.挖掘整合资源,创编活动手册。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自然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教材和活动手册。因此,笔者以研读教材为起点,多渠道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最终选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好故事》、大型多媒体系列文化项目英文版《你好,中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等素材作为挖掘提炼的对象,整合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立足青少年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综合考量了不同年级学生在能力水平、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课外活动时长、场地上的差异,创编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手册“Meet China,Love China”,并总结了与之配套的教学策略。

该手册内容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对应传统节日、成语典故等专题,内容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每个篇章与课堂教学时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相互关联,能够恰当融入教材的教学进程当中。此外,该手册在设计上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并完善了与之配套的数字学习资源库,学生可通过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获得与之匹配的音频或视频,力求全面呈现教学内容的音、义、形,服务于学生的理解与自主学习。在活动手册的基础上,加用《牛津英语话中国》教材,以“教材+活动手册”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手册的作用。

例如,传统节日中的“Spring Festival”,笔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把一般文本采用的陈述方式转变为充满趣味性并易于理解的情景对话,创设Emma in China的四个场景:Cleaning、Lucky Money、Reunion Dinner、Spring Festival Gala,实现文本先行,情景促悟。以下是“Lucky Money ”的原创文本:

Aunt:Happy Chinese New Year!

Yu Tong: Happy Chinese New Year, aunt. And may all go well with you.

Aunt: Lucky money for you.

Yu Tong:May joy and health be with you always.

Emma: What's the lucky money?

Aunt: We put the money in the red envelope and give it to the children as a New Year gift. Emma: Amazing. What should I do for you?

Aunt: Spring Festival is the time to make everybody happy. So say good words and do something good that brings happiness to other people.

Emma: I see. Happy Chinese New Year.

2.聚集主题意义,活动一线链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整体语言学习,即英语语言学习要注重语言整体、单元整体、主题统整、活动统整。为此,笔者在开展课后活动前,依托活动手册中的八个不同篇章,立足小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学习兴趣,设计出一系列以主题为引领的、环环相扣的英语课外活动,力图将主题意义贯穿于课外活动全过程,帮助学生把英语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学习 “成语典故”中的“Waiting for Rabbits”时,可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成语故事“Waiting for Rabbits”,在教室英语角粘贴相关图文资料,一周一次的课外特色活动和课后拓展活动的内容均为“Waiting for Rabbits”。课后学生借助数字学习资源库进行自学,形成阅读手册,在社团内交流分享、互相学习,主要内容有“My favorite part”和回答“Do you think the farmer is foolish?”“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最后,择优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或舞台上开展对应主题的故事宣讲展演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遵循认知规律,融合循序渐进

新课标倡导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逐步加深对所学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批判性地汲取中外文化精华。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笔者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和具体学情,设计了由耳濡目染、教师导学、自学互学、实践应用四个环节相互连接的小学英语课外活动闭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时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感知、学习、归纳和运用,最终实现文化意识的有效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两阵地耳濡目染,影响熏陶。学校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英语视听氛围能使学生更热衷于学英语,更自信地讲英语、学生在日常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开辟广播站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校内广播站的媒体作用,结合教材中可供利用的语言内容,根据节气和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规划播报内容,让学生较为系统地聆听和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材料。

开辟英语角交流阵地。组织特定主题的英语角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与表达能力。

2.两课程精讲巧练,学习理解。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外活动在具备知识性的同时更要兼顾趣味性,从而使文化教学摆脱表层化的困境。

本研究中,笔者乘课后服务的东风,不断丰富课外实践内容,改进课外实践方式,常态化开设拓展课程,合理规划,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英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英语语言输入。依托特色活动手册和《牛津英语话中国》,围绕各单元的主题意义,设计一系列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个人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化所学知识,实现自身英语学科素养的有效提高。

课外拓展社团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另一主要课程。教师成立英语特色兴趣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学情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外活动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分享活动,交流心得体会,实现互助学习。

3.四方式自学互学,积累提升。教学活动是素养形成的必经路径,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转化过程,没有个体真实、完整、深刻的活动及体验,相应的素养就无法形成。为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不断优化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方式,通过课前视频观看、课后素材阅读、阅读手册分享、社团交流四大渠道,灵活地在课前与课后趣味性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依托现有数字学习资源库,发掘丰富的、可读性强的英文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文、视频资源,在活动前提供给学生,让其自由选择学习,以充实学的生知识储备;活动后,教师鼓励学生完成与本次活动主题相对应的阅读手册设计任务,高质量的英语阅读手册在班级里分享,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定期开展英语课外学习社团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4.两平台积极实践,强化体验。丰富的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与主题意义探究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输出与文化赏析能力。

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互动性不足、教学形态单一等问题。教师可开通英语学习方面的微信公众号,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动画视频与文字作品等资源。教师定期在平台上举办主题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抄报和英语故事演说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在公众号上展示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供大家学习参考,营造共同讨论、凝聚共识的英语学习氛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

英语展演舞台是指本校与当地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国故事展演竞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组织者秉持以演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风采、提升表达能力的绝佳平台。举办方设定活动的文化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围绕该主题设计舞台剧表演内容。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从多个角度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小组合作排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基于学情,巧用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英语课外活动,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成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好立徳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何懿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新疆L市X学校为例[J].英语教师,2022(8):36-39.

[2]王蔷,葛晓培.英语课标(2022年版):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J].中小学管理,2022(6):24-27.

[3]蔡卓君.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路分析[J].考试周刊,2021(58):94-95.

[4]余文森,龙安邦.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2(6):4-13.

[5]周诗杰.基于大观念的小学英语单元教学设计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88-93.

[6]王蔷,孙琳,程晓堂,等.小学英语课程体系整体创新的实践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