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论析

2024-10-14朱益飞邵潇萧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

维护党中央权威归根结底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坚决落实,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向来重视党中央权威问题,基层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体系的“战斗堡垒”,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层组织要维护好党中央权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经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要深入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进一步服务好基层群众,只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政治要求在基层党组织中落实、落细,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关键词]

维护党中央权威;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政治纪律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4)05-0023-10

DOI:10.16029/j.cnki.1008-410X.2024.05.00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研究”(批准号19CKS022)、江苏省“青蓝工程”“领航·扬帆”计划和江苏省文化优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5-15

作者简介:

朱益飞(1984-),男,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扬州 225009;邵潇萧(1999-),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江苏扬州 225009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我们党的政治要求,也是组织要求。基层党组织承载着全面落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使命,践行力度与效度关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习近平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P182),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2](P504)。当前,有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层面,而关于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值得关注与重视。深化这方面研究,有助于把“维护党中央权威”这一抽象政治要求转化落实为具体实践。

一、经典作家对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相关理论的阐释

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内在要求,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及党中央权威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学理层面把握这一政治命题。

(一)维护政党权威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权威问题的重要性的。无产阶级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阶级”阶段到“自为阶级”阶段的转变。马克思认为,在“自在阶级”阶段,无产阶级依附于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但是他们的利益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资产阶级出卖或吞并,无产阶级逐步认识到只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党才能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因此,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3](P173)。对此,恩格斯在1889年致格·特利尔的信中表明了他和马克思持有同样的立场,他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4](P578)建立独立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H57P+ZHPkJQlcskhuAGw/s0bwYJmgtzqc5s/D47c6Tk=

既然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客观需要,作为使命型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应如何实现并始终保持政党的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在民主基础上贯彻集中制,这些思想贯穿在他们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章程规定,“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5](P745),在接受盟员环节,盟员必须宣誓“无条件地服从同盟的决议”[5](P744-745),并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对违反纪律的盟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这时没有明确使用“权威”一词,但这些规定内容已具有认同与服从的内涵,即权威的基本要义,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中蕴含着政党权威的基本理论。

第一国际成立后,针对巴枯宁在国际中搞阴谋分裂活动、企图篡夺国际领导权的做法,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并对其开展斗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和集中的作用,他们在和巴枯宁的斗争中,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重视政党权威。巴枯宁是无政府主义鼓吹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集中,认为国际工人协会应该“是一些自治的支部的自由联盟”[6](P518),要“抛弃在它身上出现的任何会导致权威主义和专政的原则”[6](P518)。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批判了这些观点,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理论。一是权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即便是一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这个社会将无法存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也需要权威。恩格斯从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组织管理角度指出了权威的必要性,因为社会生产活动环环相扣,只有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体系,才能使生产活动产生高效的生产能力。因此,“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 [3](P276)。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须依靠权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恩格斯认为“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7](P500)。另外,他在《论权威》中也指出,因为革命本身就是用刀、枪、大炮等强制手段迫使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所以“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3](P277)。三是要加强组织建设从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权威。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一直在考虑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权威问题,恩格斯指出,“如果联合会不把某些全权给予联合会委员会,并且最终给予总委员会,那么联合会的存在是不可能的”[7](P500)。

根据马克思的建议,1869年国际巴塞尔大会和1872年国际海牙大会先后两次作出关于加强总委员会集中权力的决议。这些宝贵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理论基石。

(二)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政党的基层组织是承担训练党员、联系群众、社会调查、参与选举等工作的政党基本单位,不同性质的政党,其基层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有所不同。资产阶级政党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及私有制,通过政党选举从而“合法”地维护其阶级统治地位,因而资产阶级政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服务于选举,争取选票,但从本质上来讲,“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8](P120)。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把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作为“工具”的资产阶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除了一般政党所具有功能作用,如联系群众、争取群众之外,更重要的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汇聚民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这些任务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开始,就内在地规定了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功能。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关于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存在很大差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由一个个具有“战斗堡垒”功能的基层党组织所构成的,“战斗堡垒”的定位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那些基层组织涣散、成分混杂的资产阶级政党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体系通过党的中央委员会对各个支部各个地区的领导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先锋队”“革命联盟的首脑”,列宁则明确将基层党组织称为“堡垒”,他说,要让“每个工厂都应当成为我们的堡垒”[9](P10)。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概念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时指的是工会、协会、俱乐部、小组;有时指的是按照地域名称形成的集合体,如英国曼彻斯特支部、意大利马萨社会主义支部等。这与中国共产党现行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内涵的规定是有一些差异的。

马克思在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工作时,还亲自参与到支部建设中去,1847年8月,他被推选为布鲁塞尔支部主席和区部委员会委员。

在支部工作的经历,使他对基层党组织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奠定了基层党组织与党的整体系统的基本框架,同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参与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五条中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10](P572)。支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层组织,2个-10个支部可组成1个区部。马克思在指导起草同盟新章程时,对组织体系又作了修订,去掉了“总区部”,从而形成了“支部、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5](P745)四级组织体系。1860年2月,马克思在给福格特的信中回顾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指出同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机构:一定数目的成员组成一个‘支部’”[11](P135)。这明确了支部的属性是作为“机构”而存在,这种“机构”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体系的最基层。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基层党组织理论,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之初,他强调党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及基层组织构成的体系,在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人就建党模式进行论战时,确证了基层党组织的根基作用,列宁强调“地方党支部,尤其是工厂的党支部,——这就是我们赖以建立起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不可动摇的坚强核心的基础”[12](P4)。

(三)基层党组织要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

正是因为维护政党权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无产阶级政党体系中的“堡垒”地位,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重要内容。

第一,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形成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认同。党中央权威需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才能建立与巩固,基层党组织除发展党员、收缴党费之外,还应发挥宣传鼓动方面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各个支部要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宣传党的纲领、党的理论,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理论宣传阵地。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后期在组织上的涣散性,加上民主派小资产阶级想拉拢工人阶级,不断向工人宣传团结、携手合作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作用,“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 [13](P558),使无产阶级的立场能够得到表达,

不让无产阶级利益受到资产阶级影响。这些观点归根结底就是希望通过基层做好思想认同工作,维护党中央权威。列宁认为基层党组织应该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12](P337-338),基层宣传工作主要由区小组、宣传小组、工厂小组等基层组织来完成。为此,他认为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由中央机关报和中央委员会—城市委员会—各种小组(区小组、宣传小组、工厂小组及执行各种具体职能的小组)构成。

第二,基层党组织要执行严格的纪律从而维护党中央权威。恩格斯认为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3](P274)。在批判巴枯宁关于反对权威的观点时,恩格斯将纪律和权威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主张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权威需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对于这一点,他们在改造正义者同盟时就已认识到,这反映在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章程中,要求盟员必须“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

[10](P572),“保守同盟的一切机密”[10](P572)。在后来《国际工人协会章程》中也同样要求加入组织的成员要遵守章程条文,不遵守的成员不能留在组织中。他们对成员的纪律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国际工人协会中央领导机关的权威。列宁深化了基层党组织对遵守纪律的认知,强调要“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14](P254)。“铁的纪律”的提出,将党的纪律要求提升到新高度,体现了纪律对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重要意义。

第三,服务群众并加强与群众联系,夯实党中央权威的群众基础。基层党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要努力把群众组织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这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共产主义者同盟各支部和小组要保持和工人协会、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的联系。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基层组织要服务群众的观点,他认为“公仆”由人民选举产生,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3](P100)。列宁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在实践中做好组织群众的工作,他认为,“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15](P121)。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要做到服务群众、加强与群众联系,“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在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16](P59)。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取得政权后的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都要深入各部门、各行业,联系好群众,服务好群众,夯实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群众基础。

二、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向来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全党更好地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回顾百年来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的实践历程,能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历史参考。

(一)初步构建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层组织体系(1921年-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从军队系统开始,逐步建立起全党基层党组织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做到维护中央权威奠定了组织基础。

我们党成立之初,党的组织体系尚未成熟。党的二大之前,只设立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凝聚革命力量的重要意义还未显现。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聚焦军队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湾改编将不足千人的部队由原来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17](P219),通过加强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古田会议上,我们党以决议的形式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条原则确定下来,这条原则推动了红军的发展壮大。为进一步加强军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苏区中央局完善了党的支部结构,在乡、村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在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了党的权威。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织密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权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了敌后各级党委的组织设置,在敌人后方各中央局、中央分局下,设置区党委、地方党委(或地委)、县委、市委、区委(或分区委)、党委(或支部)[18](P770),为加强支部委员会的建设,

“必要时在支部委员会之下得设支分部委员会(简称支分部)”[19](P774)。在区党委下设立监察委员会,以监督基层各类违反党章党纪的行为。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张闻天指出,“地方党应养成服从中央、尊重中央与信任中央的领导的优良传统”[19](P703),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施行动。关于基层党组织的性质、范围及其组成等,党的七大通过的章党规定,“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在每一个工厂、矿山、农村、企业、街道、连队、机关、学校等等之内,凡有党员三人以上者,即成立党的支部组织。凡有党员不到三人者,则加入邻近之党的支部组织”[20](P545),支部实现集中统一领导的任务是“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以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决议”[20](P545)。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成员组成复杂,一些地主、富农混入党内,甚至有的地方由这些人把持了基层党政组织,严重威胁党中央权威。对此,党中央努力打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最后一公里”,解放区大力实施公开建党方针,遵循“自报、公议、党批准”原则发展党员,过去长时间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城市公开建党注重在工人中大力发展党员,为党中央权威有效延伸到基层提供组织支持。军队基层通过“三查”“诉苦”等新式整军活动强化军队基层官兵对党中央权威认同。我们党通过建立组织、开展组织整顿、严肃纪律,

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成分、思想、作风不纯的问题,统一了思想,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对党中央权威的认同。

(二)深入探索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新路径(1949年-1978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全面执政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如何引导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体制逐步确立的大背景中来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党通过建立举国体制以巩固新生政权并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共中央建立健全各系统对中央请示汇报的制度,加强对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工作领导制度。1954年,中央调整对地方的领导组织,撤销大区行政机构,结束了其代表中央领导和监督地方政府的过渡状态。1955年,中央要求各地建立省、市委书记处,以检查各地执行省委、市委决议情况,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上层政治设计基础上,开始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维护党中央权威。

这一时期我们党注重加强执政条件下基层党组织思想整顿以巩固党中央权威。195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指出党组织任务“不是继续发展,而是如何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问题”[21](P243),努力把那些觉悟不高的党员思想提升到较高水平。从1951年开始,用3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整党工作,基层党组织整顿全面铺开:在农村党支部,引导农村党员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克服农村党员的消极“滑坡”思想;在工矿企业党支部,着重批评资产阶级旧观念;在学校党支部,着重批判宗派主义、自由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针对高岗、饶漱石的分裂活动,制定并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明确规定,党中央是党团结的唯一中心,要“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22](P254)。基层党组织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思想工作,注重改造知识分子思想,使他们认同党的权威。

该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明晰了基层党组织概念、任务、要求等,开始使用“基层组织”概念并进一步规范组织内容。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用“党的基层组织”替代“党的基本组织”“党的基础组织”概念,凸显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本质与地位,并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新任务,党的基层组织要领导群众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完成生产计划和工作计划等,这些任务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要求落实于基层实践之中。196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三个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草案,即《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国共产党国营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国共产党商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是对“党要管党”的具体落实,从基层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落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要求。

(三)推进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化建设(1978年-2012年)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曾指出,“讲党的领导,强调要有统一领导,要有权威。没有党的统一领导,就没有效率”[23](P113)。我们党认识到,要推进改革事业需要树立党中央权威。

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开启逐步推进的,通过“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24](P336),但实现民主化绝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24](P341)。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和使命,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5](P40-41)。这些新要求有助于基层党组织明确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职责和使命。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举措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990年,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强调把村支部建设为村各类组织及其工作的领导核心。1994年,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上提出,“力争在三年内有领导地、有计划地把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基层组织整顿好、建设好”[26](P92),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有利于使党的领导权威得到“自下而上”的维护。二是做好厂长负责制下的企业党建工作。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不能淡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削弱党的领导”[27](P597)。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要求以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新要求。三是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从1984年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党的工作的几点意见》,到2000年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再到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我们党注重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加强党员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中央权威直达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四是加强和推进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街道党委、居民区党支部是基层党的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贯彻党的创新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优化社会管理格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中央权威的群众基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向纵深发展(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主题,全党范围内形成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向纵深发展。

第一,明确了“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立足全党,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立规矩入手,强调党中央必须要有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制定了维护党中央权威若干规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

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8)、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9)等,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全面融入党内规章制度中。

第二,强调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通过全面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忠实践行党的理论,筑牢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基础。一是在全党大规模学习教育活动中淬炼思想。党的十八大至2024年上半年,我们党已经开展了七次集中学习教育,历次集中学习教育注重抓实基层党支部,加强分类指导,通过省市区党委常委到所在支部和基层一线讲党课,举办各类基层党务骨干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全面推进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年县级党委对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党委对农村党员进行培训,依托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

第三,构建了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组织体系。中央组织召开了农村、城市、国企、高校、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会议,

整顿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为党中央权威向基层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完善了“行政村党组织-网络(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级党组织体系,常态化整顿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从2014年至2021年,全国“共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2万个”[28](P517),有效筑牢在农村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战斗堡垒。在城市,为应对城市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变化,创建了以街道社区为核心、以单位、行业、各领域党组织为联结的共建机制,加强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多级联动,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此外,国企党建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弱化、治党不力现象得到扭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能够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维护党中央权威问题上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

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路径

从理论和历史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做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维护党中权威,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29](P13)。要深入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深入服务好基层群众,这是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现实需求。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筑牢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基础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是政治层面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就是要通过政治功能的发挥使基层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及行动上认同并服从党中央,从认知层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党中央权威的维护。习近平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P219)。

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要明确基层党组织具有政治属性的基本定位,这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根本所在。党章对基层党组织政治任务作了规定,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做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包括中央在内的各级党组织的决议的工作。做好这方面工作,就是要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来维护党中央权威。因此,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宣教功能,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点和难点。2019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对加强基层宣传工作进一步谋划,在机构设置、工作力量、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为推动做好基层党组织宣传工作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基层宣传工作的难度,基层党组织党员构成复杂,日常事务繁多,且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其理论武装工作有时不能满足实际诉求,导致党的理论“高高在上”,不能走进党员内心,宣传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落实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自觉。基层党委(党组)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履行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发挥巡视巡察功能,对基层党委(党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增强宣传教育吸引力,善用新技术。运用热门社交媒体、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开展多渠道的宣传工作,“做到各级各类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舆论矩阵”[30](P185)。增强基层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因地制宜,如在偏远地区,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党校,搭建多元化师资队伍,通过党员“看病”、党校“挂号”、名师“治病”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宣传教育语言的生动性,让基层党员喜闻乐见。宣传内容要做到连“天线”、接“地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宣传内容的“书面语”变成基层党员和群众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把宣传场所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使基层党员提升对党的理论认同度,扩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知晓度。

(二)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织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组织体系

如果说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是从认知层面实现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那么增强组织功能,则是从组织体系层面确保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同时,强调要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健全战斗堡垒”[31](P67),目的就是要筑牢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层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需要从“量”和“质”两方面着手。

通过“量”“质”,实现“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29](P13)。

所谓“量”,就是要扩大基层党组织数量,坚持合理优化、应建尽建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党组织“有形覆盖”,使党中央权威能够通过基层组织体系渗透到基层社会治理各个领域。为此,要不断总结和发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短板弱项,疏通堵点、扫除盲点、破解难点,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一是依托产业完善组织体系。探索“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公司+基地”等形式的“支部+”组织建设思路,将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二是依托地域创新组织体系。

在农村,可以探索“强村+弱村”模式,设置“联合型”党组织,实现跨村组建区域性党组织,通过联合创建形式,织密基层组织网络。三是依托楼宇优化组织设置。楼宇商圈党建是新时代基层党建的新动向,要善于依托商圈业主、物管公司、企业、社会组织等设立基层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应建尽建。基层党组织还应注重以重大项目、工程、任务为着眼点,以临时支部的方式做到组织覆盖多元化。

所谓“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和传递党中央权威中的效用,实现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发展。基层党组织要明确组织架构、清晰职责定位,巩固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引领作用,完善好基层监督体系,强化对基层党组织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严防基层党组织的“微”腐败,确保党中央权威在向基层延伸过程中不“失真”。这就需要优化贯通上下的党组织体制,畅通党中央权威影响和渗透渠道。在思想贯通机制方面,构建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直达基层一线的制度。按党内法规,一些必须传达的内容、可以公开的党内文件、制度等,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让广大基层党员知晓。在领导体制方面,落实好党的上级机关联系基层的制度,推进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加强对基层组织生活的指导,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了解基层民意、体察基层民情。在工作体制方面,推动党的基层工作下沉,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让基层党组织“经脉”活络起来,让基层党组织的“肌肉”强健起来,从而畅通党中央权威延伸和发挥作用的渠道。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度,推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践行落实

基层党组织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政治要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需要落实在基层实践行动中。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1](P261)必须全面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中央的决议,这是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目的所在。

压实责任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前提,警惕基层干部麻木不仁的“鸵鸟”心态、精于算计的“狐狸”行径、上推下卸“泥鳅”作风,

让基层党组织做到维护党中央权威不停留于口头而体现于行动中。落实落细《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的相关要求,查找基层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上的空白和“模糊地带”,健全细化基层党组织强化职责担当的制度体系,避免各责任主体之间出现“踢皮球”“讨价还价”“有意脱钩”等现象,激励基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做到创新干、放手干、大胆干,做到事事有人管、环环有人抓、件件抓到底。运用政治巡视巡察利剑,落实好党内监督向基层延伸的制度性安排,在重要环节、重点岗位和重点工作方面做好对基层领导干部责任监督,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格局。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具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按照党内规定开展落实,属于“应该做”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创造性实施,属于“做得更好”的要求。对于第一个层次,基层党员及领导干部要做到与党中央及时对标对表,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时刻做到对党忠诚,同党中央同心同德,切实把党中央精神与指示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对于第二个层次,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准确理解和把握执行力度和效度。“应该做”的要求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如果执行不到位,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窠臼。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要严防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杜绝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的胡乱作为或欺上瞒下的行为,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似乎做了“应该做”的,但效果不佳。要增强执行的创造力,把握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原则,寻找中央要求与基层实践的契合点,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质量。

(四)探索新型扎根群众模式,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人民根基

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呈现“悬浮化”特点,基层党建弱化虚化现象时有发生,党和人民群众联系有所削弱。“组织起来”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关键,以此汇聚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创造性伟力,这个过程是党中央权威逐步生成、巩固的过程,因为党中央权威不是共产党人“自封”的,而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基层党组织维护党中央权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夯实党中央权威的群众基础,使党中央权威始终拥有“源头活水”。进一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和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巩固加强党中央权威培育好基层的群众根基。

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使基层党组织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提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要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这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新时代的社会变革引发基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发展力量不足;在城市,就业多元化与职住分立导致的“口袋党员”等现象,使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不能满足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需求。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层根基,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要跳出单位式、单元式、条块式的传统模式,完善基层党组织扎根基层的有效载体,探索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化”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任务嵌入各类服务社会和社区的线上线下载体中,常见的平台有社会企业类平台、公益服务类平台、社区养老类平台等。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新技术应用于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时代实践中,“平台化的实质是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在市场9EfSC5kI+lGMy6Z/GxwpN8FlCABWtS1DMfZAcNW5T3s=经济时代和数字互联时代的新的实践方略”[32]。平台化治理模式需要打破行政、产业、行业等领域间的界限,形成基层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生态圈,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政治功能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到治理生态中。

这种新型扎根群众的治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党建带群建,通过基层党组织在平台化治理模式中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维护好发展好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实现党心民意同频共振,增进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充分信任,

让“中国共产党”这张名片持续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人民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维护党中央权威是落实好战略举措的政治保证。党有核心,万众才能一心;党有权威,政令才能生威。基层党组织是党中央权威生成的基础,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主体,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要求在党组织的“最后一公里”落地、落实、落细,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列宁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年谱(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十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6]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

[29]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2]熊阿俊.平台化: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5).

责任编辑:崔正贤

An Analysis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Zhu Yifei, Shao Xiaoxiao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battle fortress of the Marxist Party organization system,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of the Marxist Party should maintain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Only by implementing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for 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n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can we truly realize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Key words:

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Party building, political 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