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机制研究

2024-10-14邓伯军刘伊林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

利益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枢纽,利益需求、利益表达、利益冲突、利益协调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机制体系。对利益需求的激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从生存需求到探索需求,到幸福需求,到优越需求,再到成功需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体系。对利益表达的序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聚力,从利益表达信息之“真”到利益表达渠道之“效”,到利益表达成本之“低”,到利益表达行为之“范”,再到利益表达方式之“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聚合系统。对利益冲突的把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控制力,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到发展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共赢,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再到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斗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对利益矛盾的协调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整合力,从共建到共生,到共赢,到共富,再到共享,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系统。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利益需求 ;利益表达; 利益冲突 ;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4)05-0011-12

DOI:10.16029/j.cnki.1008-410X.2024.05.002

收稿日期:2024-08-17

作者简介:

邓伯军(1967-),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智库)主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南京 211106;刘伊林(2000-),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智库)特约研究员,江苏南京 211106

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批准号22ZDA01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比较优势研究”(批准号NK202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命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P22)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指政府的治理现代化,也包括市场与社会的治理现代化,同时包括个人的治理现代化。利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把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利益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向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P133)质言之,在主体意义去理解,去当做实践理解,去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的根本向度,就是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是人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人民利益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人民利益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人民利益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的现代化之路。利益机制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的运行机制,利益需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体系,利益表达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聚合系统,利益冲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利益协调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系统。

利益机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4]。这就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建构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利益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

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P187)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人们对利益的不断追逐休戚相关。“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P531)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实践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质属性,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重申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以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蕴,能动地推进美好生活的创造。”[7]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和惠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生存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面动力。“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6](P519)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构成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首要前提。正是生存需求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劳动体系”的形成,从自然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就构成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着的“需要的历史序列”。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社会,人的生存需求只能得到简单而有限的满足,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的生存不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更加追求物质与精神双层面的深层次发展。需求层级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人生存的现代转变也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利益逻辑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资料需求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关注到人生存的物质利益需要,又考虑到人生存的全面发展需求,更重视人生存环境的改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利益需求结构上在体现布局完整性的同时呈现路径的可行性。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为满足人的生存、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最优解。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仅关注少数人利益的倾向,中国式现代化将每个个体都纳入现代化建设共建共享共赢的体系,保证“不落下一人”,充分落实社会成员生存利益的平等公正,为如何维护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发展利益交出了完美答卷,从而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利益逻辑的里程碑式的超越。

探索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踔厉奋发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的中心主题,埋头苦干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的不竭源泉,砥砺前行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的未来展望。纵观中国在从被动卷入到模仿学习,再到主动探索现代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扬弃近代以来各种现代化方案,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探索而得出的现代化中国方案。自鸦片战争后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我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前赴后继。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如何主动探索出一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就成为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尝试打破“苏联模式”的禁锢,在曲折探索中描绘出从“四个现代化”到“两步走”中国式现代化绚烂图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通过“和谐发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两个结合”,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从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时间表与更加完善的路线图,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目标明确,以强大的历史自信谱写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宏观战略把握住了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性逻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成绩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世界现代化建设普遍性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殊性规律的辩证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延续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也为中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提供了不竭动力。

幸福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动力。从中国传统社会对“五福”的追求,到中国现代社会对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成员在物质上、身体上、精神上都实现富足的设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8](P142)。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每个人都追求幸福。”[9](P373-374)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幸福生活”,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贯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10]人民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是一条具有独特优越性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追求,以民生温度提高人民的幸福刻度,以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分配的独特治理方式,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将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注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并引领人民生活不断走向更高水平。

优越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图强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坚持现代化为了人民、现代化依靠人民、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即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立场早已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逻辑”全方位地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殖民扩张、国强必霸的现代化模式,避免了重蹈西方大国兴衰覆亡的历史周期率,全维度地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性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的确是在学习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情况下开启的,既总结了苏联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又避免了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悲剧倒退,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依靠外来动力走依附性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体记忆决定了不能接受依附理论“中心国家”和“边陲国家”的强制性结构安排,而是“谋求以比中心国家更具动员性的战略来调动现代化的资源,以更有效的产业政策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以更灵活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在对外开放中融入全球化又不致沦为国际资本的附庸”

[11]。中国式现代化综合了人类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特殊规律,是对以往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光明大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成功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动力。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撼天震地到新时代的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作为结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前后相继的两个结果。”[12]中国式现代化是比“复兴”更为具象的实践,“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指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双重使命,具有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多维属性。立足新时代,为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新形态,要始终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轮不移位,不易帜,不偏航,以不可逆转之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稳健前行。

二、利益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聚力

利益表达是社会成员利益需求输入与输出的高度整合,利益表达是否合理有效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利益诉求能否成功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利益分配方案之中。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形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13](P269),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的利益表达难题,形成了复合型利益表达结构,即“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政协协商+人民所呼、人大所应、党委所引、政协所商、法律所定、政府所为、两院所司、监委所督构成的‘四梁八柱’结构”[14]。

从利益表达机制来看,利益表达主要包括主体、客体、渠道、方式四大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在规范利益表达之时,必须从保证利益表达信息真实性、利益表达渠道有效性、利益表达成本低价性、利益表达行为规范性、利益表达方式适当性方面落实,将个体分散的特殊利益整合进公共的整体利益之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充实的利益表达空间。

利益表达信息“真”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可靠性。保证利益表达信息的真实性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利益过程的始终,既领悟“真”利益表达之益,又分辨“伪”利益表达之弊;既鼓励“真”利益表达,又消除“伪”利益表达。从“真”利益表达之益看,“利益对于人们的意识判断和行为选择有规范引导作用”[15],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全体社会成员利益交汇而形成的利益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以广泛吸纳和畅通渠道实现利益有序表达,再通过认同建构机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稳定的利益基础。从“伪”利益表达之弊看,虚假的利益表达信息给人民真实利益的实现设置了障碍,利益表达信息的扭曲不仅致使人民真实利益需求无法得以实现,而且还无法凝聚利益共识,更重要的是无法导向良性的政治文化,堕入现代化过程中的“塔西佗陷阱”陷阱。从鼓励“真”利益表达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代表了人民利益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人民利益的长远性与全局性,为人民自由真实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奠定了现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消除“伪”利益表达看,既可以避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还可以规避弱势群体往往向制度外寻求利益表达,甚至非理性的利益表达,同时可以使政治过程能均衡地反映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声音,有效地将社会各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以通畅的渠道和途径“输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利益均衡机制,对于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意义重大。

利益表达渠道“效”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有效性。利益表达渠道的效果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的顺利程度,体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有效践行的水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利益表达渠道的有效性,既要从人民需求角度出发,又要从中国实际状况考虑;既要从体制层面抓紧,又要从机制层面固牢。从人民需求角度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P37),全过程人民民主倾听人民声音,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回应人民的诉求和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中国实际状况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优势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序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效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从体制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推进利益表达渠道的有效性奠定了可靠的体制基础,“利益表达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需求的输入过程”[16],正是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化的体制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效能不断迈上新台阶。从机制层面看,通过建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机制,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彰显中国式民主的现实效果。

利益表达成本“低”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现实性。在现实意义上讲,成本是人们考虑利益表达的先决条件。如何保证“低”成本畅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社会动员的关键所在。因此,既要考虑各群体经济状况,又要考察相关部门权责;既要利用线上表达渠道,又要利用线下表达渠道。从各群体经济状况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共同富裕的理念贯穿到利益表达的全过程,扩大利益表达的覆盖面,提供更多门槛低的利益表达渠道,根据各群体经济能力合理调整利益表达成本,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元利益统合为特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从相关部门权责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各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整合起来,节省群众利益表达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这样就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基点,容易形成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线上表达渠道看,中国式现代化着重互联网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身处异地务工的公民提供籍贯地线上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渠道,实现公民足不出户进行利益表达和公共事务参与,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利益表达的题中之义。从线下表达渠道看,老人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通过线上进行利益表达花费时间成本高于线下,而“在政治领域,弱势群体处于集体失声状态,他们的合法利益诉求无法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不能得到有效回应”[17]。积极利用线下渠道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发声渠道,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维护利益公平的重要表现。

利益表达行为“范”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方向、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以依法治国为秩序保障,并构筑了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利益表达系统。“社会问题与社会不平等是产生各种利益诉求表达的根源性因素”[18]。因此,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既要化解社会问题,又要注重社会平等;既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又要增强主体表达能力。从化解社会问题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致力于平衡各群体利益以化解社会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最好方式,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发展。从注重社会平等看,社会不平等是导致人们选择非制度性利益表达的重要根源,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全覆盖型民主,将社会平等贯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规范平等自由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看,政府办事效率慢是造成群众选择非理性利益表达行为的重要诱因,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来解决各类问题,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全过程中消除群众非规范性利益表达行为。从增强主体表达能力看,由于“有些利益表达主体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不高,信息来源与交流不畅通,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因而限制了利益表达主体的眼界”[19]。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主体表达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只有确立了现代化的利益表达,才会有现代化的利益整合,才会形成现代化的利益格局。

利益表达方式“适”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可行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执政党在“民意输入”和“政策输出”中求得最大公约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平等参与的利益均衡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在公共资源配置的全流程引入广泛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商机制,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利益的实现。因此,既要建构制度性表达,又要规范非制度性表达;既要提供正式的官方方式,又要引导民间组织渠道。从建构制度性表达看,制度性利益表达主要是指通过检举、诉讼、信访、听证会等法定程序向人大、政府、司法机构、政协、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规范非制度表达看,非制度性利益表达主要是指通过非法定程序的利益表达诉求,通常表现为非法上访、非法集会、非法游行、非法示威、非法静坐等。“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诉求以和谐为伦理指向”[20]。中国式现代化就要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制度化方式调整和规范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方式,支持合法、正当制度性的利益表达,控制、疏导非制度性利益表达,防止、化解抗议性利益表达。从提供正式官方方式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一种全面性、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利益表达方式,“不断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民意下情上达机制、协商互动引导机制、民主议题筛选机制、政策效应反馈机制等民主机制建构”[21]。也就是说,正式官方利益表达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治理效能的增进奠定了制度性基础。从引导民间组织渠道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之间,政府机构和公民个体之间,民间机构和公民个体之间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利益表达方式的整体性。“与正式的官方渠道相比,民间组织与基层弱势群体联系更紧密,更能体现和代表弱势群体的心声,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民间渠道。”[22]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官方正式利益表达方式和民间非正式利益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民意采集和民意整合相结合,在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耦合互嵌中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三、利益冲突:中国式现代化的控制力

人类活动的动机是由利益驱动的,利益是人们的根本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3](P258),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以民生为大,必须始终关心人民生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必须始终关注人民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24]。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资本利益为中心的现代化旧模式,展现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现代化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展利益与生态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选择上,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高效协调的社会观。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基本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个人”在实践中始终受制于个体需要的无限性和主体创造有限性的矛盾,个体的私人利益能否实现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他者利益的实现程度,因此,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必定会与他人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标志着私人利益分别于公共利益而产生。“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设定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25](P106)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现实的人”,注重回应人的现实需要,在新时代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社会的人”,要锚定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找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多领域、多层次、多范围、多方面开拓创新和完善发展民主治理的机制和路径,使人民参与治理与自我治理有机结合,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为人民正当权益的实现,落实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6]。这两点正是始于“私人利益”而至于“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私人利益的边界中寻找代表彼此共同利益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合理分配的价值观。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史。利益在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们所进行的满足自身物质利益需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所讲,“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在这些权利中,……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6](P42)。利益的本质根植于现实的生产关系中,人们在现实生产关系中因利益需要形成短期的利益关系,同样人们在现实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会使利益关系不断地得以调整和重组,也就逐渐累积成长期的利益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本质,一定的利益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实现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质言之,利益关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生产关系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利益出发,控制和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冲突。中国式现代化在协调长短期利益的冲突之时,要在国家发展方针政策中分配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比重,增加长期利益回报的同时,适当增加短期利益的回报,在看到社会成员对短期利益的需求的同时,又要看到社会长期发展的持续性利益需求,破除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对立的旧模式,使中国式现代化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优化调整中卓效发展。

发展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共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永续发展的生产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真正深刻之处在于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源和本质,寻找发展利益和生态利益共赢的根本路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解及人与社会和解,即“两大和解”的精辟论断。“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变换体现了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人们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反过来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都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27]也就是说,发展利益和生态利益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灭相生”的耦合关系。“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方式,自然界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人的生态需要。”[28]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利益和生态利益,持续缓和发展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紧张,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品质人民生活和高水平环境保护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辩证统一的发展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政论文本中首次发现了“物质利益难题”的戈尔迪之结,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剖市民社会,揭示了利益关系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中的作用,从而破解了“利益之谜”与“历史之谜”。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充分肯定了物质利益之于精神利益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价值。“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9](P2)在某种意义上讲,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客观基础,精神利益是物质利益的外在表现。“‘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P286)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既包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要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讲,“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30]。

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斗争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共赢选择的政治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斗争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轴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31](P666-667)马克思将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进行了区分,只有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才造成了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也才造成了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根rQSKIvJPlt49Pqu1aJj945DpJpBiBow09iXolo9asfk=本对立。“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和以这种交换价值的交换为基础的共同体,——它们会造成一种外观,仿佛财产仅仅是劳动的结果,对自己劳动产品的私有是[劳动的]条件,——以及作为财富的一般条件的劳动,都是以劳动与其客观条件相分离为前提的,并且产生出这种分离。”[25](P504-505)资本利益和劳动利益的对立就是以这种分离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还原了劳动概念的历史维度,通过赋予活劳动以契约自由,释放劳动的创造活力,通过赋予对象性劳动以合法性,释放了资本的创造活力;同时,以劳动权利来制约资本权力,保护劳动的基本底线,限制资本的无度扩张。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重塑了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结构关系,实现了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共赢。

四、利益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整合力

利益矛盾起源于人的需要。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实践中,人的需要只是基于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望和要求,利益是产生于物质生产过程中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载体,利益矛盾则是“基于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望和要求”与“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载体”的张力结构。利益矛盾从表层看是源自利益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从深层看则是源自利益生产架构的不合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本身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既能解决分歧、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汇聚民智、实现全民发展,又能规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权力运行,确保其始终围绕实现人民利益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32]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协调不只是要解决利益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利益生产结构的不合理性。正如习近平指出:“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33]共建共生共赢共富共享的现代化之路,有力回答现代化之问,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正确方向,为世界现代化新图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共建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主体格局。“共建”,即依靠多种力量共同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参与主体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强调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有效参与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多元主体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一元向多元的交互转变,国家治理过程出于资源共享、信任依赖、交互协商,使政党、政府、社会、个体之间达成共建性多元治理模式,形成多元共治、多方协作、多层互动的开放型国家治理架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党领导人民追求现代化、创造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过程,党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府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体系,厘清政府间纵向结构,划清政府间的横向关系,推动政府间“权—责—利”配置更加平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以制度保证政府治理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真正造福人民,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社会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社会力量以其独特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弥补了市场与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国家治理能够真实反映情况、权衡各方利益要求、凝聚各方最大共识。个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要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多元治理结构的协同主体和参与主体,通过社会事务引领和推动所有社会成员参与国家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国家治理良好局面。

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前提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解”思想的中国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将整个自然界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同一走向异化与分裂。在本质上讲,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6](P187)也就是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要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入手,就“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3](P1000)。质言之,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才可能真正解决,而人与人的利益矛盾才会被彻底消灭,从而也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4](P362)。中国式现代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优美生态环境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确保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格局全面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是“现实的人”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在人的依赖阶段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尚未分化,特殊利益以共同利益的形式呈现出来。“只有整体意义上的共同体才表现为稳定而自足的实体,才可称得上是自由的,而依赖于共同体的个体则通过人身统治关系被束缚在某块土地或某种固定的劳动模式上。”[35]在物的依赖阶段的“虚幻的共同体”中,虽然始终存在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分裂,但这不能否认“虚幻的共同体”所代表的共同利益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在人的自由个性阶段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了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特殊利益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普遍利益中实现,各个人通过联合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并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治理从“虚幻的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以“合作共赢”替代“零和博弈”,以“对外开放”替代“单边主义”,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共赢的思维方式,能够为人类现代化汇聚更强大的正能量。

共富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实践。在马克思看来,通过社会生产力的累积性进步,财富与劳动的时间函数最终会得到解决,“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6](P104),生产力发展的“自由时间”本位将替代“劳动时间”本位,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对立,最终进入真正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那时,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6](P104)。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并且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P373)。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富”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价值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能做的事做起来,作出更有效的利益协调的制度安排,既把“蛋糕”做大做好,又把“蛋糕”切好分好,展现了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本质体现。“共享”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同时是他们致力追求的价值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种共同的利益,都立即脱离社会而作为一种最高的普遍的利益来与社会相对立,都不再是社会成员的自主行动而成为政府活动的对象”[38](P565)。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39](P460)。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P308-30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所处的发展新阶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创新概念,是破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

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保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协调区域发展结构问题,协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问题,统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问题等。中国式现代化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受益,杜绝“绝对平均”,有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共享发展成果。

五、结 语

如果说费尔巴哈是通过自然人的建构来实现对历史的解释,那么马克思则是通过“现实的人”的建构来实现对历史的解释的。在“两个结合”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的人”需要与利益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利益需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存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面动力,探索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幸福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动力,优越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图强动力,成功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动力。利益表达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聚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充实的利益表达空间。利益表达信息“真”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可靠性,利益表达渠道“效”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有效性,利益表达成本“低”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现实性,利益表达行为“范”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利益表达方式“适”担保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的可行性。利益冲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控制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利益冲突的有效控制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高效协调的社会观,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合理分配的价值观,发展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共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永续发展的生产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劳动利益与资本利益的斗争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利益共赢选择的政治观。利益协调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整合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利益结构调整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现代化良好局面,最终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共建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主体格局,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前提条件,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思维方式,共富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价值目标,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整合力的本质体现。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实的人”利益需求出发,通过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充实的利益表达空间,通过对利益冲突的有效把控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的健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两个结合”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机制,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邱耕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实践向度[N].文汇报,2023-09-03.

[4]黄一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23-07-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项久雨,王志伟.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

[11]陈明明.现代化论与依附论——两种旧式发展理论的再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

[12]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6).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张明军,李天云.构建新型现代民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J].社会科学,2023,(10).

[15]孟 鑫.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J].人民论坛,2018,(27).

[16]张 健.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分析[J].领导科学,2016,(23).

[17]张喜红.社会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问题及其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

[18]张海东,张 伟,瞿小敏.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我国居民诉求表达形式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19]苗贵安.从公共政策视角看完善我国公民利益表达机制[J].理论导刊,2013,(1).

[20]龚天平,赵艳艳.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向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21]张明军,李天云.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导向与优化路径[J].学习与探索,2024,(2).

[22]梁德友.在“沉默”与“失范”之间——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2011,(4).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张远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J].红旗文稿,2024,(12).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刘舒杨,王浦劬.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N].光明日报,2021-11-02.

[27]方世南.论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鲜明政治导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28]李永胜,黄丹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核心内容、理论超越与实践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0]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王炳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J].理论探讨,2024,(4).

[3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5]王 田.马克思“虚幻的共同体”的政治哲学意涵[J].理论导刊,2022,(6).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 篆

Research on the Interest Mechanis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eng Bojun, Liu Yilin

Abstract:

Interest mechanism is the core hub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terest demand, interest expression, interest conflict and interest coordination constitute the interest mechanism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activation of interest demand constitutes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survival demand, to exploration demand, to happiness demand, to superior demand, to success demand, it constitutes the driving forc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sequencing of interest expression constitute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truth” of interest expression informa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est expression channels, to the “low” cost of interest expression, to the “norm” of interest expression behavior, and to the “appropriate” way of interest expression, it constitutes the polymeriz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ontrol of conflict of interest9452552bfefc3222c55e8bbacacab7cfs constitutes the control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rivate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to the balance of short-term interests and long-term interests, to the win-win of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ecological interests, to the balance of material interests and spiritual interests, to the struggle between labor interests and capital interests, it constitutes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 conflicts constitutes the integration for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co-construction to symbiosis, to win-win,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n to sharing, it constitutes the coordin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terest demand, interest expression, interest conflict, interest coord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