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走进科研课题组的创新能力评价探究

2024-10-14岑建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本科生走进科研课题组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地方师范类高校物理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判定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结合本评价体系,对物理学专业进入科研课题组的本科生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的结果表明,通过加入科研课题组的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关 键 词] 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70-03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国家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本科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1]。本科生走进科研课题组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在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目前,已有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王小凤等人探究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2]。他们采用双向选择方式给本科生选配导师,在导师制实施一年以后,采用面谈和问卷等方式,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林树坤等人通过训练项目来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体系[3]。他们通过项目申报、科研精神、科研内涵、科研能力、项目成果提交、指导教师考核这六个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并发现评价体系能使本科生训练项目运行更加系统和完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李晨等人以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人格、科研创新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实践为一级指标,建立了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4]。张玉娟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等方式收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项,确定了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构建了遥感科学及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5]。吴培成等人建立了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该体系通过对高校教师调研统计,从科研个性特征、科研基础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出发,使用层次分析法最终构建而成。朱国斌等人构建了一套本科生科研训练型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践训练,表明该体系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7]。这些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专业等特点,建立了符合自己实情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以本科生走进科研课题组的方式对师范类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培养,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本文以近五年加入科研课题组的地方师范类物理学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搭建了一套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以期为评价和考核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评价原则

(一)导向原则

导向原则是指在构建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把握的目标和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定本科生在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变化过程。同时,尽量将每个指标同物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相呼应,以便判定本科生走进科研课题组对培养物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师范类物理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中有明确的关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本评价体系也可为该目标的达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合理原则

合理原则指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本科生实情。师范类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更多注重课堂教育和基础物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相对比较缺乏。因此,评价指标设置的要求要与评价对象的实情相呼应,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另外,各评价指标要尽量互相独立,不能互相重叠,但组合在一起能反映出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整原则

完整原则指评价指标要具备系统性与全面性,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更加合理地判断本科生在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保证完整性,本评价指标的建立是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得到的。和对指导本科生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对参加过和未参加过科研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关评价指标。

(四)可行原则

可行原则指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构建的每个指标应与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相符,指标要求要与本科生的学习水平相一致,在满足大多数群体的同时,可以突出优秀成员。同时,构建的每个评价指标与分数都应是一一对应的,便于指导教师打分,通过分数可判断本科生在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和统计法等对师范类物理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进行了调研,在了解了本科生的基本情况后,设计了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评价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文献能力评价、研究方案评价、研究过程评价和研究结果评价。所占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30分、30分。

(一)文献能力评价

文献是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第一个接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文献能力评价主要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文献汇报四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是5分。文献检索考核本科生能找到自己所需资料的能力。它要求本科生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搜集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文献阅读考核本科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包括外文处理能力。它要求本科生通过阅读本领域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新的中英文文献,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研究动态等。文献整理考核本科生能否从资料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能否将文献进行二次处理、整理归类等。文献汇报考核本科生知识总结、语言表达及提出自己想法的能力。

评价方式为本科生提交文献阅读报告和进行文献汇报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文献的数目和质量、与课题的相关程度及对文献的整理、理解和评价打分。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指导教师提供研究题目,每位本科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第一学期主要以查找和阅读文献为主,半月进行一次文献整理及汇报,掌握本主题的前沿动态。相关人员对学生的每次汇报进行记录并打分。

(二)研究方案评价

研究方案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指标:前沿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其中,前沿性和完整性每个是5分,可行性为10分。前沿性考核本科生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前沿性。前沿性具体指研究方案站在科研研究的前沿,能够紧随研究的最新动态,并且有可能为该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可行性考核本科生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本科生要根据已有的科研条件来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本科生需要调研实验室目前已有的理论基础或是实验条件,从而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完整性考核研究方案是否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等。

评价方式为指导教师、研究生和全体成员打分。经过近一学期的文献调研及阅读整理后,本科生提交自己的研究方案,并针对这三个二级指标进行汇报和答辩。指导教师、研究生和其他成员根据这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和打分。

(三)研究过程评价

研究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指标:按时性、合作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按时性和合作性每个是5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10分。按时性考核本科生能否按照研究方案的时间节点及时或是提前完成研究内容。发现问题考核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发现研究方案之外的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本科在发现新问题之后的解决能力。本科生可以通过继续查阅资料、询问导师等多种方式结合来解决问题。合作性考核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能与他人进行合作研究、是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出了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为指导教师、研究生和全体成员打分。按时性要求本科生至少半个月汇报一次科研进展,每半月考核一次该指标,汇总后的平均分作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一个月考核一次。合作性考核在研究完成后由导师和课题组研究生及其他本科生成员对本科生进行打分和评价。

(四)研究结果评价

研究结果评价是对整个研究过程最后的一个评价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占总成绩的30%。研究结果评价主要包括正确性、达成性和成果性三个指标,每个指标都为10分。正确性考核本科生的研究结果是否正确、合理。有可能研究结果与研究方案预期成果不一致,但是只要结果正确即可。达成性考核本科生是否完成整个科研过程。成果性考核本科生在完成整个科研过程后,最终以什么形式将成果展现出来。该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学术总结、科研论文、项目等。

三、评价效果反馈

本研究实施以来,共有14位学生加入课题组。以文献能力为例,经过一年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文献能力得分如图1所示。文献能力满分为20分,对文献能力的评价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每半个月考核一次本科生的文献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刚进入课题组后,前期的文献能力较弱,得分较低。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积累,本科生在文献能力上有很明显的提升。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本科生的文献能力得分维持在18分到19分之间,基本上掌握了科研最基本的能力——文献能力。

其他评价是在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半年之后开始。每隔一个月评价一次。从得分上来看,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在逐步提升的,特别是在前期过程评价,本科生的分数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本科生没进课题组前,几乎没有涉及这个方面的学习,前期基础很低。进入课题组后,通过一系列的培养,他们基本掌握了科研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值得说明的是,本科生加入科研课题组后取得的成果也是比较丰硕的。进入课题组的本科生,平均每名学生在整个研究期限内以主持人身份申报项目、参加比赛等活动约3次。参加的项目和比赛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离子体科技创新赛、物理竞赛等。课题组的本科生中3名学生以课题研究内容先后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2名学生获得2023年山西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团体一等奖,并且其中一位获得最佳女生奖,2名学生以课题研究内容获得学校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名学生以本科生的身份获得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1名学生参与发表了学术论文。3名毕业生中有2人以课题研究内容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四、总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师范类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对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其文献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展示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本评价适用于地方师范类高校理科本科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后的科研能力测试,一些工科学校或是更高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自身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赛,颜金,高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181-183.

[2] 王小凤,何莉萍,刘志娟,等.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J].科教文汇,2020(30):14-16.

[3] 林树坤,林旭聪.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训练项目与评价体系的制定[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214-215.

[4] 李晨,刘鹏云.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17):40-42.

[5] 张玉娟,曲建光,王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9(6):19-21.

[6] 吴培成,陈克求,陈曙光.物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1(4):90-95.

[7] 朱国斌,袁海泉,郑洪河.本科生科研训练实验评价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7(5):233-23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