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医学素养培养路径的初探

2024-10-14颜宇洁符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为加强本科医学生医学素养训练,探究一条操作性强、行之有效且有指导价值的培养路径非常重要。课题组以“学业导师”为指挥棒,通过理论培训和三阶段实践训练,结合医学人文新形式“叙事医学”,最终形成以实践为主的医学素养培养体系。夯实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人才之基,为独立本科医科院校医学素养培养提供依据。

[关 键 词] 医学素养;非专业素养;学业导师;培养路径;临床导医;叙事医学;标准化病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161-04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从科学和学术领域、临床能力领域、健康与社会领域、职业精神与素养领域达到基本毕业要求。医疗卫生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要求我们本科医学生在工作中养成同理心、尊重患者和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树立真诚、正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素养。《中国医师道德准则》提出规范医师的道德底线,敬畏生命,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式医患关系,严格区分治疗行为与实验行为,恪守职业道德。《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也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巧等方面做出基本要求。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注意运用沟通技巧,具备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最低要求。因此,不管是从我国对临床本科教育的要求还是从全球医学教育的最低标准都不难看出:临床医学素养不只有专业素养还有非专业素养。而从本科学习阶段探索一条培养路径,是有效践行非专业素养养成及行业自律理念建立的重要举措。

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医学素养的培养,既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更不能忽略医学非专业素养的养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医生过分追求技术手段的应用,忽视患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医患关系紧张。因此,课题组认为:医学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核心的是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棵树的根基,那非专业素养则是让这棵大树茁壮成长的养分。只关注根基稳不稳,而忽略养分的补给,大树就会因发育不良而逐渐衰败。

在中国知网搜索医学教育类关键词“非专业素养”或“人文素养”,写于2024年5月30日前的有22篇,写于2023年的有49篇,写于2022年的有71篇,在研究对象上多涉及医学研究生、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城乡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刘雅妮的《叙事医学视域下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分析》着力运用叙事医学为提升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进行探究实践;在实施策略上多涉及完善医学非专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多停留在医学课堂中的讲授。[1]穆得超的《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从人文知识积累、职业道德提升和沟通技巧提升三个角度阐述。[2]针对昆明本地区的医学教育,还未能形成符合实际学情,思想教育、实践探究和评价一体化的完整培养路径,故本文将详细研究此议题。

一、医学非专业素养的研究

(一)调查方法

课题组成员采取问卷调查随机抽样法,调查了昆明某所本科独立院校五个年级医学生对医学素养的了解。收回有效问卷共920份,设置主观、客观题用以调查医学生对目前医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学生普遍对医学生专业素养重视度高,忽略医学非专业素养,但同时认为非专业素养很重要。然而目前学生所接受的培养方式和效果又很不理想。因此课题组决定将此次主要研究医学素养的培养路径聚焦于医学非专业素养在本科医学生各阶段的培养路径研究。

调查问卷中本科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认为患者对医生的苛求及无理取闹比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等医学非专业素养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性更大。调查还显示,学生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人影响是造成当代医学生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课题组发现就这两个问题,学生更倾向将责任推向他人和社会环境,而缺乏反躬自省的态度。因此,课题组决定以“责人之心责己”为契机,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医学非专业素养。

(三)研究内容

结合调查结果及征求“学业导师”综合意见,课题组决定从医学非专业素养中将责任担当、敬畏生命、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四个医学非专业素养作为此次重点培养研究的内容。“学业导师”在本科医学教育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业导师”帮助医学生形成专业思维,培养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和思想引领,向医学生传递医学知识和非专业素养,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关注患者权益,塑造良好医德医风,维护和谐医疗环境。

二、如何培养四个医学非专业素养

(一)责任担当

加强对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只有保证责任担当教育的成效,才能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优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作为新一代的医学工作接班人,更应该责无旁贷续写医学光荣使命担当。

如何将责任担当与培养本科医学素养紧密联系,以爱国教育、医德教育、校史教育、生命教育、实践教育为融入点的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值得借鉴与推广。[4]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增加了“临床导医”实践活动。

课题组带领医学生开展 “临床导医”实践活动。于2023年12月前往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帮助、服务就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医疗活动,从挂号、问诊、检查,到复诊、拿药及病后指导,站在病人就医视角体验看病全过程,从而使医学生学会反思: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能浮夸浮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勤技能做学问。体会责任担当的内涵,争做时代的仁义良医。为患者提供专业详细的咨询和支持,为心灵创伤提供相应的诊疗服务,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全面的诊疗解决方案。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整合自身资源,全力支持患者的康复治疗,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

支持,切实履行对患者健康的保障责任。

(二)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意味着尊重伟大的生命,任何生命都要平等对待。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对生命的每一个细节都怀有敬畏、珍视和感恩。正因为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才会对善待生命与关爱生命具有科学的认知,对促进生命与维护生命的价值保持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就能够如同珍爱自己生命那样对他人生命施以关爱。[5]

课题组带领医学生于2023年12月前往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室进行观察,看生老病死、体会医务人员争分夺秒。从而激发医学生投身医学事业,为除人类之病痛奋斗终身的决心。尊重生命的平等,对所有就诊患者一视同仁;珍惜生命的可贵,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人际交往和预防医患矛盾的必备技能。它要求信息发送者能够向对方清晰表达信息内涵,同时需要信息发送者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作出调整,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行为。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漏斗效应,指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由上而下的衰减现象。这就要求在沟通中不要只满足于信息的传达,应该把沟通的重点放在思想和情感的交换上。

课题组认为,医学生在校期间是练习、提高沟通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有效时间内,通过严谨表达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拉近医患距离的同时,也更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我们利用“学业导师”开展医学生的有效沟通培养。首先,建立医学生有效沟通意识,明确沟通双向性,利用沟通去预处理各类事务。其次,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主持管理类工作事项,训练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课题组在“学业导师”带领下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让医学生沉到基层,通过测量血压、宣讲健康生活常识等具体行动,学会和“病人”打交道。结合院校标准化病人培养训练,角色互换,换位思考,体会沟通既要有效,还要恰当;沟通既要真诚,还要有同理心。

标准化病人培养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医学生可以体会如何更好地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有效建立医生和病人间的信任、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也让医学生告诫自己,要严格恪守医疗操作规范,尊重病人权利和尊严,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致力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四)团队合作

在医学实践中,往往是由一整个医疗团队开展医疗服务。医疗团队有各个专业背景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组成,甚至包括整个医疗管理系统,它们均为患者诊疗提供全程的帮助和监管。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提高医疗效率减少错误,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临床医疗中的团队合作有医生和护士间的协作:制定医疗方案、协调医疗活动、提供护理支持;有医生和技师间的协作:提供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诊断;也有多学科间的协作:针对复杂的病例和手术,需要多个科室医生共同协作诊疗。学生要想在今后医疗工作中尽快做到开展有效团队协作,在校期间可以通过一些办法促进团队合作和凝聚力提升。

课题组通过临床技能训练将学生分组,以团队形式组队训练,每个团队由4+1人组成,组长1人,替补1人。通过训练,发挥队长决策力,发掘队友优势,在各类竞赛中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创造更好决策,共同实现同一个目标。

三、医学非专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初探

在摸索探究本科医学非专业素养培养路径的过程中,低年级配合度好于高年级,学生意愿实践训练优于课堂教学,“学业导师”引导培养医学素养存在显著优势。因此课题组认为,医学生非专业素养培养应以实践训练为主线,围绕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标准化病人培养训练和体验式“临床导医”,结合“学业导师”同步引导,以充分挖掘本科医学生非专业素养的院校养成体系。

(一)医学非专业素养训练规划

初期,课题组教师通过集体授课方式将医学素养的重要性和医学素养的分类(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对大一新生进行宣讲,让他们着手规划个人医学素养训练计划。根据每个人的医学素养训练计划,以10人为一组划分“学业导师”。

(二)社会实践集体活动

医学非专业素养实践培养第一阶段:社会实践集体活动。让培养对象参与到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反思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区测量血压、医学健康知识宣讲等,医学生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逐渐转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在实践中培养医学生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业导师”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既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标准化病人培养训练

医学非专业素养实践培养第二阶段:标准化病人训练。标准化病人既要最大程度还原临床真实场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患者患病时对应的应激反应,也要体现出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疾病的无助和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进行换位思考,既让学生理解共情病人,也让学生模拟就诊环境,探究医患矛盾的某些要素,从而对今后从业中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有一定帮助。

(四)体验式“临床导医”

医学非专业素养实践培养第三阶段:“临床导医”。“临床导医”需要做到咨询、导诊、分诊等工作,运用医学专业素养的同时,医学非专业素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社会对医生综合素养要求在不断提高,医患工作者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时期的负责式照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书本知识精准传授,还应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沟通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提高。[6]课题组间接通过“临床导医”这个过程,让医学生将所听到的医学故事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呈现,让医学生知道:在病人向他们提出要求时,要全神贯注理性地理解并满足病人要求,达成一致目的,共同维护健康、舒适、方便的医疗环境。

(五)建立“叙事医学”教育体系

在完成三阶段实践培养训练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课题组以“叙述医学”作为这一阶段非专业素养培养成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学业导师”普及“叙事医学”理念,为医学人文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医学生通过为期一年的实习,凝练出至少一份“叙事医学”案例,通过自身经历、感悟及患者反馈,在医学生医疗实践中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可信赖程度和对自己的反思,大大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生能在循证医学的大背景下考虑到每个病人的独特性,契合了以病人371eb5864fff4e119cfa10f5a97456cd828ababfbb55d3932ef973ce61596ce6为中心的医学实践需求。

建立“叙事医学”教育体系,本科教育培养中可通过增设医学相关课程,包括叙事写作、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以培训学生的叙事思维和叙事能力。通过推广叙事医学实践,加强叙事医学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叙事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培养效果及展望

培养本科生医学素养,与我国近期大力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促进全科医学发展不谋而合。课题组认为只有从本科临床教育阶段有模式、有规律地进行医学素养培养,才能将医学生综合的知识、高尚的素质、积累的经验、管理的才能和执着的科学精神更好地结合到临床工作中。

医学生在“学业导师”的带领下,通过理论培训和三阶段实践训练,最后以一份“叙事医学”答卷呈现医学素养培养成效。实践后确实有效地将医学非专业素养培养路径具体化,学生实习后、规培后,甚至毕业一段时间仍会采用“叙事医学”的手段记录医疗工作并进行反思,很好地体现了医学素养的提升给学生从业过程中带来的满足与自豪感。课题组通过对研究对象和非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经过理论培训和三阶段实践训练的医学生在临床思维、工作能力和创造性上都有显著提升。在临床思维上,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精益求精。更加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工作能力上,具备更加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行等其他医务工作者进行高效的沟通,尝试解决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疑惑,提供专业的医学解答和建议,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缓解了医疗工作中由于沟通不充分而造成的医患矛盾;在创造性上,通过我们医学素养培养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不再盲目接受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和严密逻辑,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勇于探索更加高效治疗方案的积极性。

课题组通过此次研究,探索出一条本科医学素养培养路径。通过“学业导师”落实立德树人主体责任,主动强化责任担当、敬畏生命、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等医学非专业素养。结合利用社会实践、标准化病人训练、“临床导医”等具体实践活动,把培养医学素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医学教育既要教人做学问,更要引导做良医。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天职,医者仁心是底线。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医生素质关乎生命安全,或许医生是对道德门槛要求最高的职业,他们冷静与死神赛跑,柔情与患者共情,必须用才智用好医学,持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保持初心和奉献,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医学生素养的有效培养,让我们坚信医生当得值得,是值得终身为之奋斗的一份职业。

参考文献:

[1] 刘雅妮,陆慧慧,刘聪.叙事医学视域下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4,41(4):406-408.

[2] 穆得超.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6):160-163.

[3] 王淑慧,赵珍.新时代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4):66-68.

[4] 施承.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9):177-180.

[5] 史敏,魏琪,李倩,等.敬畏生命观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5):630-633.

[6] 曹宇辰,姚楷,陈立桁,等.我国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现状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10):1281-128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