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研究
2024-10-14魏丽华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具有重大价值。发挥好该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作用,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该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点在于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一是教学目标方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教学设计方面力求完善创新,三是教学保障方面教研室重点发挥作用,四是教学主导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五是教学环节方面利用好实践教学,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确保较好地实现该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教育目标。
[关 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历史观;价值;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46-04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本领,而且需要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核心课程之一,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着重从该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价值、原则和路径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通过“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具有重大价值。
(一)引导大学生用正确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相关学者明确指出“要重视在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中加强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倡立正确历史观,传承红色基因”。[2]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力量的主力军,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纲要”课进行历史观教育,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面前,明辨大是大非,坚定政治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进而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引领大学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使命在肩,重任在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纲要”课程,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两个行”重要论断,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明确历史方向,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持续奋斗。
(三)指导大学生树牢唯物史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明确指出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要求之一:“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纲要”课教师对这一要求并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利用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历史观教育。部分“纲要”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讲授仍然局限于梳理历史脉络和历史事实,指导学生寻找历史规律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相对不足。完成这项教学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在授课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功能观,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思维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原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5]。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规律性认识,通过“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的每一对矛盾当中,后者是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重点探讨、重点突破的内容。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5]这说明思政课要把政治性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纲要”课在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释和呈现的历史结论必须符合政治性原则,同时又要对历史结论背后的深刻原因进行学理性分析,指导大学生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原因。帮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思政课的价值性体现,同时,思政课不能忽视知识性,没有科学系统的知识作支撑,思政课的价值性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纲要”课中有大量的历史知识,“纲要”课教师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大学生。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真正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功能观和历史思维观,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纲要”课教学中既要进行正面教育,也要注重反面批判,对于学生关注的、疑惑的问题敢于研究解答,对于错误观点敢于批判、敢于斗争。比如,讲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历史事件时,先指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和重大意义,然后针对某网络公众人物公开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冰雕连”英烈的事件,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对此类言论和行为坚决地进行批判,与这类错误观点和思潮作坚决斗争。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纲要”课既要注重课堂讲授,也要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呈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而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大学所在地的纪念馆和革命圣地等;利用寒暑期在家乡进行调研和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围绕家乡红色历史文化,追寻烈士足迹,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统编教材和教育部下发的统一课件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进行多样化教学。“纲要”课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笔者以统编教材和教育部统一课件为基础,融入了天津本土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图片、照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讲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纷纷设立租界时,展示天津五大道和意大利风情区的素材,讲述两者的历史沿革。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介绍李大钊、周恩来和张太雷等人在天津的革命活动和天津党团组织创立的历史。讲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简述平津战役的过程,播放平津战役相关视频。讲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时,展示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的真实脱贫故事,播放相关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情景。融入本土红色历史文化和相关多媒体资源使课堂多元多彩,学生才能入脑入心入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纲要”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育效果。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纲要”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互促进、同频共振,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有机统一起来,使教与学处于良性循环中。“纲要”课教师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来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现象进行思考,设置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节,适当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师予以引导帮助,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启发性进一步增强灌输效果。灌输就是输送知识、思想和观念等,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式和手段,灌输不代表“满堂灌”,也不代表“填鸭式”教学。启发就是开导其心,使之领悟,是因人而异的“滴灌”。灌输性和启发性辩证统一于思政课教学实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输送给大学生,同时启发引导部分大学生领悟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改正之前的错误认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既要在“纲要”课堂教学中理直气壮讲好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讲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讲活本土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用好“纲要”课的显性教育方式,也要在课外用好“纲要”课教师的隐性教育方式。“纲要”课教师应鼓励大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历史书籍,关注社会热点,参加相关活动。与学生时常谈心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路径
“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点在于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一是教学目标方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教学设计方面力求完善创新,三是教学保障方面教研室重点发挥作用,四是教学主导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五是教学环节方面利用好实践教学,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确保较好地实现“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教育目标。
(一)教学目标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纲要”课教学目标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习近平历史观的指导下明确大学生历史观的教育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规律、党风建设、中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科学的历史观,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纲要”课教师需加强对习近平历史观内涵的学习研究,明确“纲要”课程所要达到的历史观教育目标: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树立科学的历史功能观,树立科学的历史思维观。
(二)教学设计方面力求完善创新
提升“纲要”课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实际效果,需要完善创新教学设计。一方面要融入本土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图片、照片、音乐、视频等历史观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教学步骤,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正在探索由问题驱动、鉴往知来、各抒己见、一语中的、明辨是非这五个教学步骤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时首先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剖析故事案例鉴往知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思想火花碰撞之后大家收获答案;教师进行归纳和点拨,用教材中的关键表述一语中的;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辨是非。这五个教学步骤旨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信仰体系,推动“纲要”课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历史观培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教学保障方面教研室重点发挥作用
课程教研室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门,需要推动思政课教师间的分工合作。思政课教师普遍需要系统承担2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再加上聘期要完成的科研任务,精力和时间相对分散,想要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达到精益求精,往往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有些思政课教师或多或少地陷入“信息茧房”,教学选取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源存在同质化和单一化现象,对学生的教学吸引力呈现递减态势。综上考虑,亟须“纲要”课教研室推动教学设计的分工合作,安排每位“纲要”课教师负责一个章节教学设计的完善与创新,按照历史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搜集相应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更适合针对大学生开展历史观教育。“纲要”课教研室将所有教师完成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收集整理,作为本门课程的统一教学资源,供“纲要”课教师参考和使用。
(四)教学主导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提升“纲要”课对大学生历史观的教育效果,必须注重对“纲要”课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以培养“六要”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老带新”+“传帮带”模式打造平台,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定信仰信念,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成长为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指导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掌握历史观教育方法,较好地完成“纲要”课中历史观教育的教学目标。组织本教研室“纲要”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将培训收获全员共享,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通过这些方式,推动本教研室“纲要”课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历史观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学环节方面利用好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推动“纲要”课实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必须要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由学院统一安排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明确基本要求、实施流程、成果认定等,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给予相应激励。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纲要”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其次,“纲要”课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比如本校定期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匠精神实践营赴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纲要”课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此类社团和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和素材。最后,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公布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6],其中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设立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81个。“纲要”课教师既可以用好本市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大学所在地附近地市和家乡的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大学生在“看、听、思、悟、行”的过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确“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价值,遵循“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原则,实施“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路径,切实增强“纲要”课程培育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实际效果,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
[2] 夏春涛,左玉河,吴英,等.历史虚无主义解析[J].史学理论研究,2019(3):5-32.
[3] 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2).
[4]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 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关于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的通知[EB/OL].(2022-08-18)[2024-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26_655615.html.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