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于书院制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究
2024-10-14冯珍鸽张伟伟
[摘 要] 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书院制建设,书院无疑成为专业课程教学外育人的重要场所,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随之发生了转换。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如何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好书院探索背景下空间的变化和环境的优势,剖析问题,探索一条新的党建工作路径,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书院制;党建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10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作用,促进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转变,从教育目标和内容来看,党建引领可确保职业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制订,并从根本上保障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正逐步由点及面、由初探到逐渐成熟,并形成了“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的常态化模式。高校对书院制建设的积极探索,无疑使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发生了转换,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书院制背景下如何将地域空间变化、学生多样性分布、环境优势和阵地资源同日常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跟时代潮流,构建与书院制相协调、相适应的新型党建模式,提高新时代书院制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亲和力,使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做到润物无声,是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方向、新课题。
一、探索书院制背景下党建工作新路径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抓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党员、学生党组织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书院制的诞生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以二级学院专业教学为第一课堂、书院制教育为第二课堂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在书院制背景下创新学生党建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既可以实现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又可以在管理、教育、服务中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书院是高校学生集聚地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做好书院制背景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是推动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实现党建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全过程,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基本为“00后”,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思维活跃,喜欢追崇新潮思想,但同时思想单纯、知识架构不完整、心智成熟度尚待提高,因此,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相抢夺的对象,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出现问题。只有做好书院制背景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将党建和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任。书院制背景下,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对传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作用,更好地让学生思政教育、党建工作在书院中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探索书院制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路径创新,可以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书院制改革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书院制背景下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党建工作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因生活区间的相近性,打破了学院、年级、专业和班级之间的限制,形成了新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书院内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既可以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使党员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又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工作重点大都放在二级院系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及党建工作的开展上,对以书院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和党组织建设的整体布局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书院制学生党建工作尚未形成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异质化管理模式[2],仍以传统的党建思维模式开展,因此,如何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党组织设置,提升书院内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是亟须探讨的问题。
(二)党建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各地高职院校响应党中央对党建工作提出的紧扣实际、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明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发布有效地促进党建工作有序开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党建工作队伍配置不足、流动性大,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兼任或高年级学生党员兼任,受日常实务性工作或学业压力等问题的影响,二者均难以集中精力专门做好党建工作。其次,书院内各级党组织作用不大,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进入书院内办公,但工作内容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尤其从事书院管理的人员仍以惯性思维将主要精力放在宿舍卫生、安全等方面,不能从思想上进行价值引领。最后,书院党建工作规范化有待加强,例如,评价考核体系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日常党建工作中只针对党员发展过程进行相应的公示,针对党员教育、奖惩等的配套机制设置薄弱。
(三)党建活动阵地有待加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要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书院制模式下的党建工作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价值引领,更能同学生拉近党建工作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党建工作高高在上的错误认识,将党建和日常生活学习有机结合,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价值引领,这充分凸显了书院党建工作阵地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党建活动中最青睐的是实践体验性以及团体志愿服务活动[3],同时对书院中党建空间的建设也有很大的主观需求。目前,书院党建教育场所建设较少,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建设了相对简易的党建活动室,多用于党建书籍的阅读及档案的存放,多适用于静态管理中,没有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手段满足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内容广泛的需求。另外,书院内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书院制学生党建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书院建设中会将学生党员身份亮明,但未明确定义其在书院建设中的作用,依托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的主题教育不够广泛。同时,党建品牌建设和书院工作未形成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党员服务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书院制背景下党建工作路径构建
书院制背景下探索党建工作路径,旨在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组织引领、机制创新、阵地建设等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组织引领,健全党建管理体制
书院所在的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让党组织的感召力全方位、多空间地覆盖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书院制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书院制育人体制,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实现党建育人的功效。
其一,健全和织密党的各级组织机构,设置书院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实现各级组织机构全方位覆盖,统筹各二级院系及组织、宣传、学工等职能部门,推进书院党建工作,配齐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及骨干力量。首先,书院中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立应打破专业、学院的壁垒,根据基层工作需要,以楼宇为单位设立,构建楼宇—楼层—宿舍的党建组织框架,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其次,可以通过建立楼长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书院的管理服务,发挥朋辈作用。最后,在书院制模式下发挥党员教师作用,通过学业帮扶、生涯规划、谈心谈话等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细处进行思想引领。
其二,创新基层党组织对书院制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引领方式,应以青年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实践为载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主体责任感,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如抓住新生入学适应阶段、毕业生就业角色转换阶段等特殊时期以及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开展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的温度,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三,完善书院党建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从顶层设计开始规划,进行分离考核,同时鼓励书院党建工作主动探索创新机制。考核体系落实运用的情况直接关系书院制背景下党建工作的成效。在完善考核体系的过程中立足书院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设定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力求做到细化和量化,按照工作情况进行分类考核。同时,过程中要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从而保证公平,需要发挥考核结果的作用,对考核结果优异的党组织可以通过经费划拨、增加评奖名额等激发工作积极性。
(二)拓展党建阵地,构建多元化党建空间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以外,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交技能的获得、良好性格的养成等其他技能的培养基本都在书院中发生。书院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发挥好书院作为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的作用,将书院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书院建设应以党建为中心轴,打造“党建+书院”的组织体系,构建多元化党建空间。
一是党建工作以书院为阵地,统筹规划空间结构,构建党建工作物理空间,开设专门的党建活动室、谈心谈话室,从空间上给予学生归属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党建文化长廊,以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进行氛围营造,外围墙壁打造党建文化墙,室内空间可以进行党建主题氛围营造,达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的实效性,使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二是要紧跟时代潮流,构建线上线下双阵地,以打造“党建微平台”为抓手,形成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设置权威账号,在经常性发布党性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特色专栏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增加互动,让党建工作“活”起来。结合当前“00后”生活模式,探索“党建微时代”的品牌化建设,聚合多类型、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平台,抢占“00后”思想阵地,建立党建工作科学化、高效化、个性化新阵地,使党建工作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时代性,让理想信念在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
三是搭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和空间,以学生党员为引领带动书院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彰显学生党员的服务性、先进性。志愿服务过程不仅限于书院内的学业辅导、困难帮扶,要走出去,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链接,开阔党员志愿服务的思路,形成校内外联动,拓展服务范围,从而使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体会自身价值,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四是结合书院学生专业的不同,打造书院党建工作品牌,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活动。各书院党组织可以结合书院学生专业所长及特色技能,打造属于书院自身的党建工作品牌。例如,理工科居多的可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开展,文科较多的可从“大手拉小手”服务乡村儿童等方面开展。在打造书院党建品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党员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又可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兴趣度,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向党组织靠拢。
(三)强化党建队伍协同,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集合了二级院系、书院以及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可以让这些优势资源在书院中形成联动,在党建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书院党建工作在聚合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联动的过程中,应该梳理书院党组织与学校党组织以及院系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抓住重点,相互配合,做到相互补充,激发育人活力,提高书院党建工作的贡献度。
其次,强化党建工作专门队伍,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选配专门人员参与到书院党建工作中,发挥好教师党员的指导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党委需发挥自身顶层设计主导者的作用,从组织层面建设一支党建专门队伍,发挥激励考核、晋升发展等多链条激励作用,为书院党建队伍量身打造晋升激励途径,激发教育主体对书院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派优秀辅导员、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思政教师等加入书院党建队伍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同时,发挥专业导师作用,让专业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专业导师可以定时进入书院开展学业辅导。选配生活导师以及校友导师,在书院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过讲座、沙龙、谈心谈话等方式开展工作,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降低党建工作在学生心目中的距离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最后,要发挥好榜样育人作用。学生是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客体,同时也是党建的主体。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党员先锋服务岗”“党员工作示范区”等亮明党员身份,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内务卫生、志愿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挖掘学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进行现身说法,可以分别选取在学业方面突出、学生工作管理方面贡献大、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感较强的多类型的优秀学生进行事迹宣讲,抓住其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特点更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达到朋辈教育的效果,使书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成长。
(四)健全党员教育机制,增强党建工作实效
党建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因此,要创新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路径,必须探讨党员教育的机制。
首先,应该创新党员的组织生活模式,利用好书院“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青年学生乐于分享的特性,进行红色文化短片比赛、红色故事分享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身边党员故事分享等,给组织生活注入新鲜和活力。同时要将党员教育模式与书院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开展“党建+”系列活动,依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所组成的多角色育人团队开展“党建+诚信教育”“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就业教育”“党建+生涯规划”“党建+学业导航”“党建+资助”等活动,形成互联机制,让党建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
其次,完善党员考评制度,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要帮助学生消除一入党后可能产生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将党员日常生活中带头作用的发挥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帮助其牢记党员身份,加强党员的“四自”意识,以点带面,带动书院党建工作整体向好发展。
最后,充分挖掘校内外党员教育优质资源,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结合各书院实际情况,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选派权威党员教师、专业专家、先进典型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形成在学业上有指导、在思想上有关心、在感情上有联络、在实践中有指导的态势,构建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党员教育体制,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探索书院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路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建工作的质量事关高校整体的发展,将地域空间变化、学生多样性分布、环境优势和阵地资源同日常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创新路径,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信念全面推进书院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创新工作模式,形成经验模式,创新思想,发展理论,在党建工作实践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方霞.新时代高校书院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1):124-128.
[2] 柴华,王友峰.书院制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3,36(199):81-84.
[3] 王郦玉,杨亚星,王旭.书院制下生活园区学生党建工作现状调研与提升路径: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27):31-3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