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索

2024-10-14可心萌刘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8期

[摘 要] 在实施教育强国背景下,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职业教育领域,在线课堂、虚拟仿真、智慧教学、在线考试等新型教学形态不断涌现。然而,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从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整合资源供给、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探索资源国际化等发展路径。这些措施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与社会区域经济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从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85-04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未来教育改革的工作主线,其中职业教育要坚持与产业结合、与社会区域经济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来,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环境、机制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优质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之一,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也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场景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资源获取更加便捷,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能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拓展场景化、泛在式、全方位的学习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便于教师进行课程管理和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动态调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破封闭式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使优质教学资源能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快速更新、灵活组织,保证教学内容适应新的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数字化教学资源塑造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方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探索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上述特点,为职业院校打破内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助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的线上学习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时的互动与反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推荐,辅助教师实施精准教学,使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课堂学习模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水平自主开展学习,并将学习过程延续终身。

(四)培养数字化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2ewWfmSn4Lpu4cOZqI/TO3s/7fwI112JWcIL0qq8KJQ=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已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升级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能够提升师生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数字交流、数字内容创造、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化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二、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从技术和硬件的升级改造、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系统化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共享效益。2022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目前已有7126门在线精品课程、132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平台运行,收录700余本职业教育教材资源,为2 200余万名用户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1],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但在持续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发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仍然面临着资源供给单一、现有资源利用成效低、资源开发形式固化等困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一)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方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有调研发现,虽然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是职业教育的共识,但在实际课程建设中仍主要依赖校内教师,校企共建资源并未有效落实[2]。目前职业院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模式,仍以院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视频制作公司进行拍摄和制作、交付后在信息化平台开放运行为主,资源开发主体较为单一,特别是校企合作共育资源短缺。受到校企价值取向、社会属性不同等方面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申报的各类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未能有效转化为课程资源,企业兼职人员也较少参与课程建设,造成在线课程数字资源社会适应性低。同时,职业院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仍未完全摆脱学科知识体系思维,职业特色不足,资源类型以文本、课件、微课视频等传统形式为主,服务实验实训类教学的资源数量较少,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新型数字技术应用不多,已建成的智慧教室等先进数字技术设备利用率不高。

(二)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不足以支撑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媒介,教师的信息处理和获取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力、教学资源的组织能力以及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等数字化素养对教学效果都有显著影响[3]。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应用音视频编辑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在线教学软件等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理和数字化转换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资源的编辑和录播质量受到相关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只能执行基本的操作。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参与其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资源的使用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师生协作水平、教学平台技术操作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和技术革新对课程进行调整更新,这都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够高效、广泛

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截至2022年底,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立项建设203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和72个专业类,基本实现了对布点多、需求强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的覆盖[4]。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受限于技术平台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健全、建设标准和规范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开放性、共享性效益,对已有资源的应用也多为传统教学的延伸。根据对某线上教学平台数据观测和调研,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仍以课堂考勤、资料查找、作业提交为主,缺乏深度应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平台注册用户也以院校师生为主,企业学员、社会学习者的占比不高,资源共建共享并不充分。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服务职业教育“走出去”意识不足

职业教育“走出去”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关,通过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既能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才支撑,又能参与国际先进水平交流借鉴,推动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教学资源数字化能有效促进教育资源“走出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加强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但多数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并未将国际化数字化资源建设放在服务国家重要战略的重要地位,在加强国际合作、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制定国际化教学资源标准等方面的探索较为缺乏。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路径探索

(一)整合重塑,全方位激活资源供给路径

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服务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应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紧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方位激活资源供给路径。

1.挖掘现有资源供给潜力

积极拓宽教学资源供给思路,综合学校、合作企业现有资源使用现状,与时俱进提高学校现有资源质量,鼓励教师通过内容升级、结构升级、形式升级等路径改造现有教学资源,契合课程和人才培养能力需求;深入细致盘点企业休眠教学资源,重新启用,有效激活,共享共用,满足职工培训、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种需求。

2.畅通竞赛资源转化渠道

充分利用好在竞赛中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符合行业标准、适应工作过程、凸显技能特点的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走入课堂,提升课堂内容丰富程度,同时使课堂更加接近现场,满足学生理论、技能和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赛项成果普惠化。

3.拓展新增资源开发形式

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鼓励教师充分融合多种资源制作手段,将资源制作的形式、手段从传统的课堂实录、绿幕抠像中跳出来,逐渐融入知识图谱、虚拟仿真等更贴合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惯性的制作方法,打造新型教学资源;全面优化资源制作场景,不再拘泥于教室、课件,大胆使用师生访谈、作业现场实录等展现形式,课堂从教室到操场,从实训室到企业现场,使资源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面对专业实训教学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企共建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实训资源。广泛开展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生产规范转化为教学标准、作业内容转化为实训内容、质检标准转化为评价标准、企业文化转化为职业养成等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研发工作,不断更新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以专业融合、专业群共享、跨专业交叉实训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根据高铁运维中所涉及工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交叉情况及其对应专业的耦合程度,从职业精神养成、专项技能强化、综合技能演练三个维度出发,统筹全校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服务高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五大系统主要岗位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教学场景。

(二)深化应用,提升教师数字化职业素养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教师处理数字资源、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持续深入推进“三教”改革,解决资源与教学活动融合不深、应用成效不高的问题,提升教师数字化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重要方面。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借助教师培训和教学能力比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同时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应用保障机制。

1.构建有层次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

参照《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根据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特点,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按照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不同层次,制定校内教师数字素养的分类评价考核标准和进阶培养计划[5];以满足教师数字职业素养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组织能力为导向,建设和引入多样化的培训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2.数字化资源渗透教学全过程

整合各级各类教学资源搭建或引入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全过程,将课堂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中解放出来。教师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全面获取学生学习信息,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情况开展学情分析,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新形态的教学改革探索,引导学生依托相应的学习资源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准确把控自身掌握程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做到教师教学有重点、有层次,学生学习有指引、有兴趣。

3.制度建设保障教学资源应用成效

在院校内部治理上,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机构、政策规范、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在定期开展的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创新性地加入数字化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块,鼓励教师从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教学资源的使用,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丰富、共享、交互、逼真的特点,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学校还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相关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教学资源的立项建设、验收评估和应用管理,并根据资源应用情况,定期组织校级项目的认定,同时对建设基础好、应用效果好的项目加大培育和指导力度,为平台上线运行、申报省级及以上项目提供充足的支持。

(三)产教融合,促进数字化资源应用推广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全面拓展,还能促进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职业院校应通过加强校企协作,与龙头企业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应用于企业培训、继续教育,通过教学交流,补充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课程体系,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

1.以行业产业需求重构资源内容

根据行业产业需求、职业岗位要求与职业素养要求探索教学资源的重构,有效利用校企合作项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平台,补充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2.深化校企线上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如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功能,结合职业院校本身行业特点和专业办学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发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资源,探索开展线上培训及相关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增强资源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将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学习,满足区域内乃至全省、全国行业内企业的使用需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等多家铁路集团公司开展的“2+1”定向培养和铁路动车组模拟驾驶资格实作考试考点建设,遵循系统设计、合作开发、开放共享、持续更新原则,建设“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培训课程和教材,构建了包含“学生学、教师教、行业培训、社会终身学习”的一体化应用生态。

(四)随企出海,探索资源和标准海外落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输出优质产品和行业标准,职业院校也应携手企业深入考察分析目的国相关产业、社会文化和职业教育特点,以跨境教育服务项目为依托,吸收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当地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系统开发多语种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教材、项目培训包以及国际版“1+X”证书;大力建设“智慧教室”和“云端学习工场”,借助信息技术克服人力资源、时差、场景等因素影响,实现室内室外同步授课、国内国外同步学习、教学资源同步共享,满足海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铁路技术领先优势,与海外中资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中国职教标准海外应用场景,搭建课程与岗位、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国际教学资源线上通道。现已推动30余项职教标准、100余项教学资源在坦桑尼亚、18df4ae314d4f5555dc9a3ffcc51d885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老挝等国家成套落地,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包容性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四、结束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重要的途径。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职业教育教学建设的顶层规划,分级分类做好谋划和建设,将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形态教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手段,通过整合资源供给、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探索资源国际化等举措,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社会进步和个人终身学习,为构建技能型社会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明,黄小容.以数字化转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职教论坛,2023,39(9):39-47.

[2] 张月,吴兆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线课程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3):87-94.

[3] 胡新岗,沈璐,朱明苑,等.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12-18,25.

[4] 赵志群,黄慧婷.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8):10-17.

[5] 陈玮,王廷梅,李亚利.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进展,2023,13(7):4716-472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