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10-14魏怀明贺利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8期

[摘 要] 职业本科是目前职业教育类型中的最高层次,其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三年内教育部已批准设置的职业本科大学已达51所。作为首批职业本科大学的建设者,经过三年的实践,在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期望对新设置的职本院校快速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45-04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精神[1],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下达了《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对职业本科的申办和管理提出了明确指导,核心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做了明确要求,包括新的发展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促进普职融通。二是明确了专业设置的条件,包括必需的教师队伍、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较好的工作基础。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这些文件及讲话精神吹响了我国开办职业本科层次教育的号角,表明职业教育“不是一个层次而是一种类型”从理论构想进入实践阶段,截止到2024年,我国已设立职业本科大学51所。

职业本科是新生的一支教育力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顺应新时代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首要问题[3]。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须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校作为国家职业本科院校的先行军,率先开辟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道路义不容辞。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从教育部对职业本科设置的背景和要求可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是国家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界定。可从两个角度理解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本科。二是突出培养目标的“高层次”,区别于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目录的分类标准仍然是按照行业设置的,共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电子信息等19个大类;而普通本科专业按照学科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13个大类。从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可以看出,职业本科的专业设计与行业结合度更紧密。

1.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有所不同

职业本科强调“高层次”,而高职专科强调“高素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层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面向,明确要求专业设置要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二是技术技能,要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的人才。三是职业能力,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理论基础,应注重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复杂而多变的工作情境,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

2.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有所不同

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密切的关联度,都要求掌握相关领域较深刻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大的区别在于:一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不同。职业本科培养目标基于职业岗位,并兼顾知识的系统性;而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基于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二是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构建要求不同。职业本科培养“现场工程师”,突出技术技能特征,强调技术推广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普通本科培养从事设计、规划以及新技术研究开发人才[4]。

3.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兼具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毕业生应该达到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的学业标准和综合素质,又要求以职业岗位为逻辑起点,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分析,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本专业相关知识,具备专业相关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5]。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遵循,课程体系是核心要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标教育部相关规定。要围绕教育部相关文件[5]所规定的主要专业能力、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要求。要满足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低于50%,有稳定、数量够用的实训基地等主要指标要求。二是要关注“职业”和“层次”双重属性。要以产业链为背景,基于“岗位(群)→知识→技能→课程”的逻辑轨迹,兼顾学科属性、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等要素,构建课程池,按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池逻辑次序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大体可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等,它们彼此关联,构成“课岗赛证”的有机体。院校要以系统思维统筹职业教育要素,形成“课随岗动”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能够统筹规划,系统施教。

(三)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工学结合、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要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通过共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搭建多元复合人才培养路径,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开展社会服务,以服务助推技术研发,带动新技术、新工艺走进课程。

(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按照教育部本科层次管理办法[2]、学士学位授权等文件精神[6],结合学校特色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专业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为学位申报和专业评估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科学评价考核学生毕业及学位获取资格,为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提供通道,实现真正的职普融通提供有力保障。

二、依托交通行业的职业本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科学构建对接产业要求的专业群

适应职业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专业建设要以组群的方式开展,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双高校评选标签。按照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响应数字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调整需要,项目组以信息技术专业为底色,以智能交通产业链为行业背景,三年内连续申报了计算机应用工程、大数据工程技术和智能交通管理三个职业本科专业,组成了“具有智能交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其中信息技术类两个专业是专业群的支撑,所建设的全部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的智能交通管理专业是人才培养总的风向标,本行业对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发展需求既是对这两个专业的内在需要,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以行业为背景的专业组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创新适应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产业需求,培养能够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项目组把“双主体、三融合、四对接”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芯航”铸魂育人特色品牌及系列大师工作室,通过三学期企业见习等多种形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把思政与专业教学、双创与技能大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强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四对接”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开阔职业发展前景。

基于国家专业课程体系标准,构建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依托智能交通行业背景,创建了“工匠精神引领、六化协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为统领,开展“精细化课程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协同化团队互动、融合化文化培育、智慧化质量评价”的教学过程闭环管理。

(三)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发挥标准在办学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联合行业企业,按照“四对接”要求,完善职业本科计算机应用工程、大数据工程技术及智能交通管理三个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重构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特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特征。

构建专业知识及能力图谱。通过对专业所对接的行业及毕业生就业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找出专业所面向的2~3个职业岗位,构建能力需求模型,完成技能点和知识点的有效筛选,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靠依据。

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探索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更高层次需求的模块化、系统化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开发新体系。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和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融入教学中,制订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执业)资格认证、“1+X”证书考核管理办法。

开发课程思政模块化标准,有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支撑功能,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深化“三教”改革职业本科教育新标杆

“三教”改革是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教”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举措有:一是培育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本科专业师生比、高级职称比、博士学位比等基础条件达标。二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改革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将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纳入评价标准,严格执行教师5年内企业实践经历累积达半年以上指标。三是建立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立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在教材建设方面,以打造职教金课为目标,开展全方位课堂革命。因职业本科开设周期短,属于职业本科专用配套教材甚少,尤其是国家规划教材还没有评审,目前只能选择普通本科教材作为代用教材。因此,开发职业本科教材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建立健全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推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形式的职业本科教材进课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相关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适应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需求。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把思政课、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精准化内容、精细化设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化)、多样化组织(翻转课堂、混合式、项目化、情境化)、技术化手段(AR\VR应用、网络+移动平台、慕课辅助)、岗位化课堂(做中学、学中做、分组学习、自主研讨)、实战化考核等多维度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环节(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实训项目、试卷)组成的学业考核评价机制。

(五)搭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与相关行业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构建教师“教学综合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师团队建设平台。落实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校企互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度。积极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采用内培外引方式,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以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学校“芯航”品牌工作室为依托,创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开展高层次的技术技能研发、推广和转化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信创”等新业务培训及服务。

(六)完善职业本科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方式更加多元,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改革正在试点中。职业本科院校生源多样,主要有普通高考、对口升学、专升本等类型。同一专业不同类型生源和学制的学生并存,要以不变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多变的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建立了注重培养过程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的教学质量考核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等多种形式的成绩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三、建设成效

围绕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在项目组的牵引下,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教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改革成效。

(一)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全面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三年内申报成功三个职业本科专业,以计算机工程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技术为依托,以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建造管理为产业链背景,构建了“具有智能交通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产生了“一托三、相互支撑”的建设效果。围绕专业群建设在多方面取得成效。与1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育,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全覆盖,专业教师双师率达90%以上。聘请企业大师参加系列工作室双创教育,“芯航”被评为省级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1个,有5门思政微课被评为省级建设课程,已出版5本职业本科教材,其中1本被立项为省级“十四五”职业本科规划教材。近三年师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每年达十多项。2022年参加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全国三等奖;2023年以本专业群学生组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其他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项目达39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1项,实现了获奖项目的全覆盖,荣获学校年度考核特别贡献奖。现存相关专业高职生中有80%以上的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学率达90%以上。

(二)成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以校企融合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及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副理事长单位身份组建了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率先开展“一体两翼”的创新实践。与省级交通科研单位等大中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开展“信创”技术培训4期,教师参与企业智慧交通建设项目1项。仅2023年,教师立项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3项,到账经费1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8篇,申请专利、软著5项,出版专著1本,专利成果转化2项。与高职专科阶段相比,在技术创新服务方面总体呈现出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四、专业建设发展观

(一)按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发展和建设永远在路上。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下一阶段要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中,以此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

(二)建立专业发展动态敏捷调整机制

要完善政、行、企、校专家团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工作制度,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咨询和指导,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动态调整良性运行机制,突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灵活性和约束性的有机结合。

(三)职业本科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漫长

开设职业本科打破职业教育之前被封顶在专科层次的局面,拓宽了学历教育的渠道,为国家工匠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大发展,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也将会展开,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生共长,职业院校应当提早做好各项条件储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4-07-0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21-01-29)[2024-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 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3]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1-76.

[4] 杨欣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27-133.

[5] 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EB/OL].(2022-10-15)[2024-07-03].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 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dzyxxzyml/.

[6] 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EB/OL].(2021-11-18)[2024-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 202112/t20211203_584502.html.

编辑 马燕萍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