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实践性作用和提升路径分析
2024-10-14郑晓榄
[摘 要] 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重要措施。辅导员作为其中必要的参与者,要发挥重要的引领、组织、管理等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协同育人理念。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实践性作用进行了阐述,进而研究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教学案例探究辅导员实践性作用的提升路径,为辅导员多方位、全方面组织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供范式。
[关 键 词] 协同育人;辅导员;实践性作用;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33-04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政府、企业等要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就需要分配好各方主体责任,将具体实践的每一个步骤落实到位,确保育人职责范畴以及服务的有效推进,让人才培养朝着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主导者,承担着帮助学生从理论走上实践的责任和使命。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重视与培养,引导他们参与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来,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性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加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
一、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概述
高等教育中协同育人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指融合一切可以融合的力量,在有序的系统中开展或遵循规律进行活动,通过多方协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展现的内容丰富多样、育人主体多样、呈现形式多样,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引入多方育人主体是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担负起培养和引导任务的责任方都可以被称为育人主体。一般认为高职协同育人的育人主体包括高职院校、企业、行业机构、政府机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一般可以概括为政、校、企三方。在这些育人主体中,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中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教师,在整个协同育人过程中起到核心引领作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就业指导、生活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导向性意义[1]。
(二)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内涵
校地协同是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重要的一环,高校与地方开展沟通交流,通过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属性,把人力智力注入地方建设中,对接地方基础性建设工程,将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过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以区域优势打开人才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通之路,让高校人才有处可去,让地方经济更加繁荣。同时通过高校独属的文化特质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产生新的文化繁荣效应,以地方文化属性为依托,打造高校文化品牌新名片,不断扩大地方影响力,最终实现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荣共建发展。
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政府、企业等相互依托,且都发挥着各自的功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和监管作用,使高校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优惠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上更加深入,尤其“为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深层次合作,政府应建立健全刚性的监管体系”。同时,高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可以更好地迎合企业市场的人才需要,使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实现同驱并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辅导员如何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并研究建立以辅导员为主导,高职院校与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深度协同育人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三全育人全覆盖。
二、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实践性作用分析
政、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将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各方资源紧密结合,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主要发挥如下实践性作用。
(一)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旨在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模式下,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学校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企业则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三方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育人机制。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角色,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使三方能够步调一致地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沟通学校与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双方的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岗位设置、职业发展路径等信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特色等向企业介绍,增强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收集和分析学生就业数据、企业招聘数据等信息,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匹配度,为校企之间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第二,协调政策与教育的实施。在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辅导员在协调政策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202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密切关注这些政策动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确保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政策要求相契合,并在政策指导下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政策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理解政策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通过配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活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此外,辅导员还需要关注政策实施以及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效果,通过与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面沟通,了解人才培养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教育反馈,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助力[2]。
(二)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通过整合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共同育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教育,还能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当然为了确保三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推进,辅导员需基于自身职责充分发挥实践性作用,推动并监督育人工作的开展。
第一,配合各方组织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在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是辅导员发挥实践性作用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配合学校、政府以及企业策划和组织各类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锻炼。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学校、企业和政府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习、见习等项目中着重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与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教育主体进行配合,积极梳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保证育人项目的有序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获得成长。
第二,配合各方做好评估与反馈。在协同育人模式下,根据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是确保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策略的必要步骤。辅导员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对于学生的了解最为全面且深入。因此,根据各方要求,辅导员应利用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成果以及反思等多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辅导员还应进一步发挥评价者、推进者的作用,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不同主体,让他们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成长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推动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境
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且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育人方式,辅导员参与高职协同育人工作时,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力促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和谐,逐步打通育人壁垒。在当前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下,辅导员实践性作用的发挥面临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协同主体的知识架构不全面
政、校、企协同育人相较于校地协同育人,工作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广泛,包括高等教育学科性教育、校内外社会实践指导、职业发展引导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要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然而,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可能难以覆盖所有相关领域,这就给协同育人工作总体上带来一定的挑战,无法做到辅导员均达到较高的知识储备标准。
(二)协同机制下各方沟通不顺畅
在校地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与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进行沟通协调,以确保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沟通协调中,辅导员经常面临各方利益和诉求无法统一,各方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偏差。辅导员需要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才能在各方之间找到平衡点,理清各类协同育人关系,并组成合力,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三)协同标准性缺乏统一规范
各部门因其工作范畴和性质不同,对育人标准的把控也难以完全一致,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协同育人工作中,需要结合各部门的不同属性,以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设置、教育目标、实施方案等多方面进行融合,许多部门所开展的方案缺乏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从而无法真正将育人内涵落实到位。同时,育人成果评价体系构建难。目前,对于辅导员在政、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表现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实践性作用的提升路径
QzzFR37TM+WfUwmi8Q47Jw==(一)加强教育培训,拓宽辅导员知识面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为多元化、专业化的育人者。因此,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推动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关键。辅导员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交流论坛、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辅导员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例如,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和知名学者来校授课,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辅导员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学等渠道,为辅导员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其次,加强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实践能力。基于自身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实践性作用,辅导员要深耕自身学科专业,不仅要在育人领域朝着专家化发展,也要在学科领域创造自身价值。例如,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掌握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参与企业实习、项目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其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组织、管理等积极作用,并为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二)提升沟通力,顺畅协同育人交流机制
多育人主体通过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协同工作,可以提升育人工作的效益和效果。因而多育人主体间需要良性沟通,在实践中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团队营造轻松、自由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多方的联系与沟通,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平台,通过各专业辅导员牵头加强各方之间的交流。此外,辅导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履行沟通协调的职责[3]。
例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协同育人项目《聚一剧——南京溧水红色李巷红色剧本文化产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设立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由辅导员牵头,将分工协作贯穿到育人全过程,并有效实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通过线上线下途径与企业、政府机构进行沟通,明确项目中各协同育人主体自身的角色和职责,进而有针对性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着重锻炼学生团队的品牌设计、产品宣传、素材创作、剧本编写等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创作一本合格的剧本杀剧本并衍生出舞台剧、沙盘模拟等产品。学生团队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政、校、企三方分工协作助力下,团队建设不断壮大,不断增强团队创新能力,完成更多的剧本,设计出更多素材。
在校内协同育人中,学校辅导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组织项目组学生,从前期对红色景区的接触,到实地考察调研,不断深入了解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共同整理当地红色文化素材;在创作阶段突出地方特色,引入真实故事,创作出符合年轻化审美的视觉效果;搭建沟通桥梁,促进项目组学生与专任教师、所在地企业、所属文化行业进行沟通,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分工协作编写剧本并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在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搭建了三方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而辅导员也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彼此之间互动沟通,从而在多方的配合和努力下高质量完成育人项目要求。
(三)优化辅导员工作量,加强评价考核管理
客观上讲,学校必须深入研究和优化辅导员的配备标准和工作职责,通过减轻繁杂的行政工作负担,简化部分工作流程,为辅导员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协同育人工作中。
辅导员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其职责不仅仅是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当引导辅导员从学生入学伊始,就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参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辅导员还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辅导员还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在优化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高校需构建良好有序的评价体系,关注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例如,为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实践性作用,我校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系列评价考核办法。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第一,个人总结。根据辅导员的职责和学校的各项要求,对自己在本年度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认真总结,内容要客观、全面、真实。第二,组织测评。由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在师生中分别进行测评,受评人员回避。针对辅导员的表现以及最终得分,划分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测评等次,同时,辅导员所带学生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变化要分别组织测评,以此作为对辅导员业务能力的综合反馈。第三,考核赋分。按照辅导员职责和考核标准,对辅导员在一年的政、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及有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逐项赋分。第四,学院评定。根据综合测评和赋分情况,按成绩考评分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最后进行全校公示。这样的评价与考核能够根据多主体的反馈全面呈现辅导员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让学校根据评定结果做出聘任、晋级、进修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等管理决策,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五、结束语
辅导员全过程参与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是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目标和体现职业价值的重要方式。在政、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在客观上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这也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健全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所在。因而高校应当重视对辅导员三全育人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专业培训、优化辅导员知识结构、帮助优化工作量分配、构建更加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等措施,解决难点,提高工作积极性,推动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1)[2024-06-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 202112/t20211206_585050.html.
[3] 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73-84.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