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要求

2024-10-14田玮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8期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关键要素。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政策推行力度大、发展动态化、主体多元化、管理复杂化、运行系统化等特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需持续发力,要进一步对合作机制、内容、形式、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2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202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及体系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1.主要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主要目标。

2.发展宗旨。职业教育有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功能,根本还是“教育”,即培养人。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从科技创新到社会建设,都离不开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而且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高质量生活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纵向贯通、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汇的立体系统。

1.中高职纵向一体化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评价机制方面,“职教高考”从导向上推进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衔接,但需进一步优化,根据专业群建设形成相对规范并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合作育人方面,规范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中职与高职专科3+2、五年一贯制等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

2.职普教育横向融通发展。职普融通,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类型的教育进行跨界横向融通发展,这是人才多元化成长的“立交桥”。一方面,深入推进普通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职业启蒙素材,涵育中小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推动中等教育阶段职普互通,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建立职普融通共同体,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另外,推进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实现成长、成才。

3.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深度融汇。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有力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系统革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指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点。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校企合作是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产教融合具体的落脚点。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新特点

(一)重视程度较高,政策推行力度大

为了建立一个有利于长效合作发展、协作育人的环境,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和国家印发了一系列专门性文件,从政策和导向上体现重视性,尤其是《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凸显出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各职业院校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层次、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形成特色。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从合作中寻找利益。可以说,近年来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二)政策导向明显,发展呈现动态化

随着教育管理者、组织者、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视,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上很大程度是政策导向的产物,在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发展趋势较好,但短期内效果不够明显,呈现动态化特点。一方面,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行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是动态的,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完成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升级而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中,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过程,学生的成长、知识增长、技能提升是一个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校企协同育人,从过程上看,合作初期、中期、后期是动态发展的;从机制上看,双方是协同其他育人主体不断探索和完善的;从形态上看,合作模式、方式是持续创新和优化的;从内容上看,高质量的合作育人是依据具体情况适时合理地调整内容、项目和要求的。

(三)参与主体多元化,合作具有复杂性

随着新的政策要求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育人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从宏观上看,除了职业院校、企业两大主体外,还有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也是育人主体,教育、人社、财税、金融等不同部门在合作中承担政策及合作顶层设计的功能,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在合作中承担具体实施和推进的职责,只有相关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相互协同的空间生产与权力结构关系才能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从微观上看,在政策的牵引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启了“合作热”模式,合作的企业数在增加,企业类型和合作专业数在增多,这增加了校企合作规范化管理的不可控因素。然而,各合作主体不同性质、不同立场的特殊性制约了协同育人的契合点,要实现多主体共赢的合作变得尤为困难,这不仅让协同育人变得复杂,而且增加了育人成效的难度。

(四)合作形式多样,运作更加系统化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组织增多,校企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从职业教育集团到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再到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的紧密程度逐渐增强。从混合所有制办学到现代学徒制,到校企合作订单班,到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的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形态日趋丰富。在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逐步优化、产教融合逐步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常态化的形势下,协同育人的管理和运作也逐步规范化、系统化。融合、合作不仅仅停留于形式、规模和架构上,更多是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对接、学生成长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对应,是真正落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容、过程、效果,是切实关注实际运作的教育化、系统化。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新要求

(一)优化合作育人环境,以完善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1.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政策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教育、人社、财税、金融等部门,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建立并完善部门联席机制,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织形态、运作机理、评价机制等方面形成闭环的政策链条,为政策的执行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2.提高政策的落实力。政策的效能主要体现在执行上,因此,要将明确责权与形成合力同步,明确合作育人各主体、各部门的责权划分及共同利益,相关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形成全链条的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要制订各自相配套的实施方案,以科学、具体的方案保障政策有效执行,以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增强政策落实的自主性。在落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时要体现创新性和自主性。一方面,围绕本地区行业产业优势,形成政府、高校、职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相互协同的合作关系,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专业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地选择合作企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合作模式、内容、形态,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典范。

(二)关注合作育人全过程,以深化内容推进实体化运作

1.拓展校企合作内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到合作的全过程。一是深度参与并发挥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的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学业评价、就业推进等环节中,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二是校企双方共同搭建育人平台。有针对性地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岗匹配度。三是校企双方实现共建共享。校企双方合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

2.强化实体化运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就不能只是徒有形式,不能只是规模壮大、合作热闹却仅存于架构,实践化推进工作很关键。首先,校企双方要共同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和实践培养平台,实现人才需求和培养的正向链接。其次,把重点放在校企合作的内部和整个过程中的内容,在培养方案、课程学习、评价方案、实习就业等方面不断提高合作育人的教育化、系统化、规范化。另外,行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实体化运作。

(三)创新合作育人模式,以拓展形式切实提高合作质量

1.拓展合作形式。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提升合作质量的必选题。广度上,要丰富办学形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职业院校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科研、技术、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精度上,职业院校要针对专业群建设规划和任务,立足于专业优势和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企业,开展订单班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做到合作专业有亮点、合作项目有成效。

2.延伸办学空间。发展职业教育不是职业院校的“独角戏”,学生的学习课堂不单单只在学校,校企双方要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办学空间。企业在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在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实践化教学任务。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另外,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不断完善培养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合作中探索新的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的渠道,促使学生多样化发展。

(四)发挥合作育人成效,以强化责任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1.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职业教育要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水平,校企合作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是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数字化技术发展、现代科技融入育人环节,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三是校企双方通过合作丰富开发终身学习资源,将职业教育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框架限制,校企联合发展企业培训,开发基于工作、技能、发展的学习培训和服务,帮助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中持续保持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

2.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是支撑乡村发展非常重要的人才源头,校企合作从技术和人才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农村实用技术需求,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立足职业院校专业特点和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生产、技术优势,以合作项目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生产问题。另一方面,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校企合作开展针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培训机制,提升乡村工匠技能水平;聚焦数字化、绿色化乡村科技发展趋势,培养一批能掌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推进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推动乡村人力资本打造。

(五)重视发展的动态性,以优化评价推进协作可持续发展

1.建立相对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棋子”,关系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诸方面。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校企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的评价职能。另一方面,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标准不一、评价内容不全等问题,从评价机制、评价指标、评价功能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建立相对规范的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诊断、改进功能,激发合作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持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2.坚持科学、全面性评价。科学、全面的评价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保证评价应有的价值。因此,选择和确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一方面,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科学导向,评价指标之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能真实反映出合作情况,并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另一方面,强化价值共享,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坚持评价维度的多元化,做到全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具体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立足于行业特征、专业群建设标准、就业质量等因素,充分体现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内容指标的全面性、主体的多元化。

3.注重发展性评价。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也应是动态可调整的。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不追求短平快,不急功近利,而是以发展为导向,以合作时间为维度,对合作情况按照周期进行评价,实现协同育人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相应地对评价内容、指标、方法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6-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6-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2_571737.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1)[2024-06-2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 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4-06-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5]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6] 乔一博,谢红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1):26-31.

[7] 叶璐.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学徒制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7):81-84.

[8] 祝士明.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1.

[9] 李海涛.博弈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内涵、演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4(7):41-45.

[10] 靳成达.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显著特征与实践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20):54-60.

[11] 曹叔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核心要义与现实表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9):7-12.

[12] 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13] 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1-6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