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别号“龟城”引发的思考

2024-10-13田小彬

文史杂志 2024年5期

摘 要:除《辞源》外,其他工具书都没有对“龟城”作出解释。成都得名“龟城”来源于神话小说《搜神记》。此外,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也有关于“成都”得名“龟城”的记载。成都号“龟城”反映了成都建城的艰难过程;其“龟城”的传说是对成都发展的充分肯定。除成都外,还有许多以“龟”命名的城市以及山脉。

关键词:《搜神记》;神话传说;艰难建城

众所周知,成都被称为“龟城”或者“龟化城”。关于其原因或来历,除《辞源》外,其他工具书都没有对此作出解释。而且,《辞源》对“龟城”的解释还被认为是专指成都:

龟城:成都城的别称。又名龟化城。相传战国时秦张仪、司马错取蜀后,在成都筑城,屡颓不立。时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走,随而筑之,遂成,因以为名。见晋干宝《搜神记》十三、《元和郡县志》三一“成都府成都县”。《全唐诗》九“蜀”太后徐氏《题天回驿》:“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所恨风光看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1]

《辞源》的这个解释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由此,对成都别号“龟城”还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一、成都得名“龟城”来源于神话小说《搜神记》

成都城建于秦统一古蜀后的公元前311年。《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说:

(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2]

其中,并没有成都有“龟城”之名的说法。

查证古籍,可知关于成都得名“龟城”的最早记载,来源于晋代的《搜神记》。其卷十三第7条是“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3]

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成都得名“龟城”最早最原始的资料,也是古籍中关于成都有“龟城”之名说法的最可靠出处。但是,它可信吗?很难。为什么?

虽然《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286—336)所编撰,但是,它并不是历史书籍,而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他所编撰的《搜神记》,多为各地传说的神灵怪异之事。

这样看来,成都得名“龟城”也是属于不可信的神话传说。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稍后于干宝的常璩(291—361)编撰《华阳国志》时,并没有采纳“成都”得名“龟城”的传说。

二、其他记载成都号“龟城”的典籍

除《搜神记》外,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也有关于“成都”得名“龟城”的记载。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为“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其中的“成都县”说:

成都县,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城而郡县之。自秦、汉至国初以来,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离郡郭……州城,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所筑。初仪筑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处也。[4]

《元和郡县志》由唐人李吉甫编成于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是中国早期地方志书。其所谓“成都”得名“龟城”之说,未说明来源,显然系《搜神记》的影响。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说:“《九州记》曰:益州城初累筑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因其行筑之,遂得坚固,故曰龟城。”[5]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分成55部、500万字,编撰时间仅6年,时间短,粗疏严重,主要体现在征引材料不够谨严,有许多重复、混乱,引书字句往往与原文不符等方面。《太平御览》所引证的《九州记》(晋人乐资撰)早已佚,编撰粗疏的《太平御览》关于“成都”得名“龟城”来源于《九州记》之说是否确实,是存在疑问的。

《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一有“鳞介部三·龟”,其中说:“《华阳国志》曰:秦惠王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颓坏。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6]经查对,《华阳国志》全书并无此语,足证《太平御览》是相当的粗疏了。

稍迟于《太平御览》的《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剑南西道一·成都县”说:“成都城:《周地图记》云:‘初,张仪筑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掘处成大池,龟乃伏于中。龟每出,则州境有贼,刺史或病。’”[7]

《太平寰宇记》也是一本编辑粗疏、存在许多错误的志书。作者乐史是北宋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太平寰宇记》所引用的《周地图记》,亦是一部亡佚已久的地方志书,甚至作者是谁都不清楚——清人王谟等推测为北周宇文护,杨芳灿等记录为明人罗洪先,也有人以为应为历仕齐、周、隋朝之郎茂。[8]该书记述北周政区沿革、山川道里、地名缘由、事件、传说、古迹等,清王谟有辑本,收入《汉唐地理书钞》。那么,这部记述北周政区沿革、传说的书关于“张仪筑城……忽有大龟,周行旋走”之言,会是可信的历史吗?

三、成都号“龟城”反映了成都建城的艰难过程

成都号“龟城”的诸多记载虽属神话传说,但是,正如袁珂先生所言:“在本质上,神话也和别的艺术一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9]所以,关于“龟城”的神话传说并不能因为它于现实中不存在而完全否定,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成都建城过程的艰难。

古蜀时期,虽然曾经“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但可以肯定当时并没有成都城,因为那时的川西平原并不适合建城垣。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在远古时代是内陆湖,后来因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隆起,使湖盆相对下沉而逐渐形成今貌;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冲击而成的扇形平原。在李冰没有“开二江”排涝之前,成都平原几乎就是土质松软的湿地,所以,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广都、新都、成都三邑之原址亦正如此,后详),故郫本在九陇。”[10]又说:“蜀王世,成都平原之冲积土部分犹洳湿,故营邑皆在赤土浅丘上,郫、新都、广都、成都皆然。”[11]

成都建城史开始于秦对古蜀的统一。《蜀王本纪》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12]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与(张)若城成都”,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周回十二里,高七丈”。任乃强先生说,其城也不过“纵横径三里,仅当今城(明代修建的‘九里三分’城,引者注)面积九分之一而已。然在周秦间,已为大城,可比咸阳矣”[13]。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大城市。

据史书记载,张仪修成都城时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华阳国志·蜀志》对此记载说:

(成都)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坝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之渔畋之地也。[14]

尽管取土填埋,仍然因为当时的土质太松软,故而修建中的成都城屡筑屡颓,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因地形而宜,立基础于高亢之处,不得已而为之,历时九年才最后完成,由此还造成成都城不仅分为大小城,而且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乌龟的格局,故而成都古代又被称为“龟城”。由是便有人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这样的传说,客观反映了成都建城所经历的艰难过程。《搜神记》关于“成都”得名“龟城”传说的记载,或许就是这样来的。

四、成都号“龟城”的传说是对成都发展的充分肯定

人们的观念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一定的时代必然有一定时代的观念。

秦统一古蜀后,蜀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汉代时,成都平原取代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成都成为全国的“五都”之一。晋代的干宝将成都与龟联系起来,乃是对成都犹有神助般的迅速发展的赞扬。

龟,即爬行动物乌龟的简称。今天的人们说起“乌龟王八”,充满了贬义;其实在古代,“乌龟”之谓不是贬义而是褒义,因为龟乃吉祥灵异的宝物。龟为长寿动物,是中国“四灵”之一。在传统文化中,龟是“长寿”的象征。

所以说,古人以龟喻城,其实是对该城的赞扬,是把长寿的、有灵气的“龟”,当成“神”的代言人,作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成都在古代被称为“龟城”,表明它在世人的心目中,是很好的城市。

五、除成都外,还有许多以“龟”命名的城和山

虽然《辞源》将“龟城”之名只安在了成都的身上,其实,全国,甚至在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都可以发现有以“龟51219bbb060a9beeef4c3ffd446975f3”命名的城市,以中国而言就有好几座——

北京与保定之间有高碑店市新城镇,过去是新城县县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新城县整个城的建筑,酷似一只浮游水面的巨大雄龟,被称为千年龟城。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县城西南27公里处的永泰城,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其外筑甬门,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整个城池形状就酷似乌龟,趴在寿鹿山下,所以俗称龟城。永泰城是一座军城,当初建有完善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东省淄博市古有般阳县,今为淄博市淄川区。古般阳县城东南方有五松山,山后有天齐岭,岭上的石幢专祀般阳的守护神—神龟。般阳县城的鬼城形制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淄川知县修城时,按民间神龟传说,依据地形规划建设的。

浑源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其城形似乌龟背书。县城始建于五代后唐(923—936),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浑源龟城最大的特点不是四边城墙,而是八边城墙,只留东西两门,由此来会意龟形。城池依龟形而建,头西脚东,使龟饮城西柳河之水。街道格局曲折为蛇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玄武的方位,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的形制分布特点及边塞堡垒城市的规划理念。

山西省平遥以龟建城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平遥在远古时期为帝尧的封地,史称“古陶”;北魏时改划行政区,移置今平遥,始称“平陶”。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为平遥。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当时为夯土城墙,现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的砖石城墙。相传,平遥远古时候是洪水滔天的河谷盆地;以后即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历经2800余年。其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城池框架完整。

除以“龟”命名的城市外,以“龟”命名的山更多。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全国有龟山至少19处。

注释:

[1]《辞源》“龟城”条,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18页。

[2][10][11][13][1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之《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第120页,第131页,第130页,第120页。

[3](晋)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2页。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7—768页。

[5](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益州”,第二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页。

[6](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一“鳞介部三·龟”,第八册,第477页。

[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剑南西道一·成都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4页。

[8]邵岩:《〈周地图记〉辑佚及相关问题考证》,《广西地方志》2021年第3期。

[9]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之《导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12](汉)扬雄撰,(明)郑朴辑《蜀王本纪》,四川大学图书馆编《中国野史集成》第一册,巴蜀书社1993年版。

作者: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