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的文物见证
2024-10-13黄黎
摘 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签名册、两易其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个不同版本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几组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齐心协力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记录了召开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拟定《共同纲领》、修改《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制定五星红旗的重要片段,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关键词:
签名册;共同纲领;政府公告;五星红旗
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文物虽然无声,历史却有回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建新中国为主线,选取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馆藏的几组珍贵文物,讲述75年前的那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一、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天书”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闭幕后,82页644个珍贵签名,按单位顺序被装裱成厚厚的两册。签名册纵43厘米、横32.5厘米,木制封面上镌刻着人民政协的会徽和林伯渠的题款。它真实记录了人民共和国“开国盛会”的盛况,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的历史片段。
拟定这样一份代表名单的过程颇费周章,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常常参加讨论。经过反复协商,征求各方意见,终于在大会临近开幕时确定了最终的代表名单。当中央统战部把参加大会的单位、代表人选和各项统计印制成一本厚厚的表册呈送中央后,毛泽东一边翻看,一边感叹:“这是一本‘天书’啊!”
1965年10月,全国政协将这两本签名册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后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
“天书”是如何写成的呢?要从1948年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讲起。
摧毁旧政权的目的,在于建立新政权。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城南庄会议,讨论通过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的第五条指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
然而,新政权该怎么组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静静地观望着。1949年4月初,国共北平和平谈判破裂以后,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预备会议于6月11日在香山举行。为什么使用“新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名称?周恩来解释了其中的原委:“‘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在重庆和王世杰谈判时他提出来的。此人反动失败而去,‘政协会议’的名字却被我们留下,再加上一个‘新’字,以区别于旧的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上就是我们人民民主的统一阵线,包括海外华侨和少数民族,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四个阶级的联盟。” [2]
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筹备会的任务:“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统一全中国,有系统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 [3]
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还满怀希望地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4]
新政协筹备会进行了近三个月紧张而有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民主协商代表名单。对此,中共代表与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等民主人士作出明确的界定:“由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人物组成,南京反动政府系统下的一切反动党派及反动分子必须排除,不得许其参加。” [5]
8月18日,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讨论新政协代表名单,李维汉在会上作了《新政协代表名单协商经过情形》的报告。
根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决定,经过反复协商,确定并邀请了参加会议的45个单位代表510人和候补代表77人,并特别邀请了民主人士75人,共662人。在这662位代表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各界的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的成员约占30%。在党外人士中,进步人士约占1/3,共产党员加党外进步人士约达总数的2/3。这就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又广泛团结了党外人士。
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虽然闭幕,但各项筹备工作仍在继续。即便在日理万机、精心部署各路大军追歼国民党残敌的日子里,毛泽东也曾两次亲往北平车站,迎接爱国民主人士。一次是迎接宋庆龄女士,另一次是迎接国民党元老、长沙起义将领程潜。至此,曾与中国共产党患难与共的各界民主人士都来到了北平,与中共领导人开始了新一轮的精诚合作。
从9月15日开始,中南海陆续迎来各界参会代表,在勤政殿、怀仁堂等几处地方的长桌上按参加会议的各单位顺序摆放着印有政协会徽的签到纸,供与会代表们签名报到。按规定,代表签名一律用毛笔,第一行写单位名称,由各单位的首席代表写;第二行是首席代表签名。为尊重宋庆龄的习惯,特为她准备了一支钢笔,也没有在第一行写单位名称。特邀新疆维吾尔族代表赛福鼎和乌孜别克族代表阿里木江写的是维吾尔文,是仅有的两位用少数民族文字签名的代表。一些在9月21日政协会议开幕前因故未能及时签到的代表,都在到会后补签了名字。最终,实际报名签到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共644位,与662位代表名额相差18人。
中国共产党的正式代表16人、候补代表2人,陈云是第一个报到的。周恩来等代表陆续报到签名,把首页的第一、二行留给了毛泽东。负责接待工作的孙小礼回忆说,9月21日晚7点左右,毛主席要来勤政殿开会,同时签到,并有摄影记者陪同。签到其实很简单,可毛主席要签到的那张纸上,后面的三行已经签满了周恩来、陈云等其他代表的名字,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太好看。大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张新纸沿着第三行的竖道折叠起来,盖上后三行。这样,在镜头下看就像一张崭新的签到纸了。
二、两易其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从《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到《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历了一年的修改,先后两易其名,最后于1949年9月29日在政协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主阶层的代表人士,从1948年9月起陆续云集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为了在与各民主党派交换意见时有一个可供讨论的文本,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于10月27日写成《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除简短的序言外,分为总则、政治、军事、土地改革、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社会政策、少数民族、华侨、外交等10部分,共46条。其重点是在“人民民主革命”方面,规定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应实行的最基本的纲领,反映了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立国思想。
1949年初,周恩来在西柏坡主持完成《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修改稿。与第一稿的结构有所不同,它分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任务、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基本纲领、战时具体纲领三大部分,尤其是对成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程序,作了新的规定。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一九四九年必须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以完成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成立,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6] 就这样,关于政协的使命,又有了新的内容。
随着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48年起草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6月底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有关革命和建国的理论,为共同纲领的制定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新中国经济的五种成分。七届二中全会后,他又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以此照顾四面八方的利益,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五种经济成分”理论和“四面八方”政策,构成共同纲领中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鉴于形势的不断变化,6月15日召开的新政协筹备会决定重新起草共同纲领,由亲自兼任第三小组组长的周恩来负责。6月18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三小组成立会议,在布置共同纲领起草工作时指出:“去年在哈尔滨的各党派代表曾委托中共方面拟定一个草案,我们也曾两度起草。可是去年工作重心在动员一切力量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现在重点却在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及肃清反动残余。这是长期性的工作,因此,中共方面第二次的草案也已不适用。” [7]
由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所以共同纲领的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草案初稿)。如果说,起草《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时的指导方针是重在革命,那么这次重新起草共同纲领的指导方针就把重点放在了建设新中国。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8月22日,周恩来将12300多字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草案初稿)送毛泽东审阅,其中有一个表述上的重大变化:“新政治协商会议”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久之后,共同纲领的名称也因新政协名称的变化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变动,不再分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而是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平列“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共60条,7000多字,比原来更为简洁精练。
共同纲领最后阶段的修改与定稿,可谓中国历史上民主协商的典范,正如周恩来的报告中所述:“初稿写出以后,除各单位自己讨论不计外,经过七次的反复的讨论和修改,计由先后到达北平的政协代表五六百人分组讨论两次,第三小组本身讨论了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两次,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作了基本通过”[8] 。
怀着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的共同愿望,通过广泛的民主协商,代表着中国各阶层人民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终于在9月29日的政协全体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天,周恩来对纲领草案专门作了说明,没等表决,他的讲话就获得了满堂的掌声。及至表决时,会场上的掌声就如雷鸣一般。它表达了全体代表的共同愿望,反映了全国人民建设祖国的共同意志。” [9]
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从它的一系列内容来看,《共同纲领》实际上是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临时宪法,也是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开国文献。
以《共同纲领》的颁布为契机,在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很好地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民主协商的积极性。胡乔木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召开政协和拟定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虚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进行争论。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10]
三、《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三个版本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以下简称《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倒台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又被称作开国公告。
国博有《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三个不同版本,落款的署名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时间也同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这三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呢?
众所周知,《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由林伯渠组织起草,经过多次讨论修改。9月29日的政协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还曾召集周恩来、李立三、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黄炎培等人对公告的草案加以商定,后经各方审议后付印。国博藏的第一个版本《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草案),显然是一份还在讨论的未定稿,由柳亚子保存,后由柳亚子女儿柳无非、柳无垢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这份公告(草案)与后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相比,有10处不同,其中9处都是文字上的打磨和细微调整,其余1处是在介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把宋庆龄的名字放在了朱德和刘少奇之间。而在后来的定稿里,宋庆龄的名字则在朱德和刘少奇之后。
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即日就职。会议还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主要机关负责人的任命。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指出:“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及委员56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这个版本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是曾任周恩来卫士的韩福裕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完毕,毛泽东向在座的各位委员征求意见。只有张治中强烈建议在公告中增加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的名字,以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这56位委员是在9月30日下午闭幕的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由576名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及有关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选举产生的。在选举产生的56位委员中,党外各界著名代表人物占了27位,差不多一半,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团结基础的广泛。在当时我国政治舞台上,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各方面各派的实力人物,可谓尽在其中。
毛泽东对张治中的建议十分重视,当即委派刚刚就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林伯渠去办。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重印一份公告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伯渠只好把这56位委员的名字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和公告一起交给毛泽东。
10月1日下午2点40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结束。会后,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委员,分别乘车驶向天安门。车队开出中南海东门,缓缓而行,穿进故宫,直接开到天安门城楼下。伴随着《东方红》的旋律,毛泽东同全体委员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拾级而上。当《东方红》演奏完三遍时,毛泽东一行人刚好来到主席台前,此时已近下午3点。
下午3点,63岁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情绪激昂。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念了一个颇长的名单,除主席、副主席外,还包括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从当时的影像资料可以看出,这份公告是竖版,经左右对折后拿在手里宣读的。当时参与报道的新华社记者李普回忆说,主席宣读公告后,我走上去拿稿子,稿子上贴着一个字条,写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名字,他指着那张字条一再叮嘱我:“你小心这张字条,千万不要弄丢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文件上还有他用铅笔写的批示:“照此发表。毛泽东”[11] 。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在公开发表时增加56位委员名字,发表在1949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国博藏的这一份公告就是第三个版本,也是《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补印版,时间应在开国大典之后。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郑重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2]
开国大典结束后,周恩来当即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上批示:“南京市委即转黄华:现将毛主席今日发布的公告全文电告如下,望于收到后校正无误,并即以最好的硬纸印出一百份,准备附入我的公函,送达各国使馆某某先生。”公函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已在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为转交贵国政府。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
这是新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政府伸出的外交之手。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发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对此,宋庆龄女士十分感慨地写道:“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13]
四、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7月至8月,《人民日报》等报刊连续刊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对国旗设计提出以下要求:(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征稿的消息很快引起上海一名普通职员曾联松的注意。“感于革命胜利,激于爱国热情,动于美学联想”,他决定试一试,立即开始着手设计方案。时值7月中旬,上海酷暑难耐,曾联松却一头钻进自家阁楼开始了国旗图案的设计。10多天的时间里,他时而冥思苦想,时而伏案绘稿。简单华丽,雍容而具气势的五星红旗设计图稿诞生了。他在《我是怎样设计五星红旗的》自述中写道:“想到新中国即将诞生,情难自已,遂满怀激情响应号召,不计工拙,投入国旗图案的设计,以表达我对党、对祖国的一片赤忱仰慕之情。”
8月11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办公室收到曾联松寄来的应征设计稿,收文编号为“第1232号”。曾联松后来解释说:“我设计以红色象征革命;以一颗内含镰刀斧头的大五角星象征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以四颗小星星代表人民,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以五星结构象征政权特征的考虑既定,接着便考虑如何表达中国特征。”
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政协筹备会国旗审查小组共收到应征的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9月22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第二天,第六小组便在北京饭店东餐厅紧急召开由小组成员和顾问参加的全体会议,专题讨论国都、纪元和国旗问题,并制作《国旗图案参考资料》,选录38幅图案,分别以复字第一号至复字第三十八号顺序编号;其中有应征稿原稿,也有根据评审意见修改的修改稿。这就是新中国国旗评选过程中出现的最核心的一组候选方案。
由于国旗方案的甄选还存在分歧,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关于国旗、国歌、纪年、国都等事宜的协商座谈会。当讨论到国旗时,毛泽东从桌上拿起五星红旗图案问大家怎么样?张治中、贺绿汀都表示同意。毛泽东微笑地说:“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划上中国特点,因此划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苏联之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英、美之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特点。我们这个五星红旗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讲完,大家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9月26日下午3点,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饭店东餐厅召开,决定拟采用“复字第三十二号”为国旗。
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至此,庄严、美观、简洁的国旗诞生了。当大会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主席台上展现出一面五星红旗。这面旗,是彭光涵受周恩来的派遣,骑着自行车经长安街去前门大栅栏的一间旗帜社缝制的。
彭光涵,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记录了国旗、国歌诞生的全过程。当年的很多文件都是出自他手。他制作的这面五星红旗于9月30日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主席台上得以展现。
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宣布就职并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场也展现了一面五星红旗。它又是谁缝制的呢?
经考证,缝制者是一家美术供应社的普通女工赵文瑞。1949年8月底,她和几位工友到中南海怀仁堂参与会场的布置工作。在国旗式样通过后,大会筹备处交代她们,按国旗图样赶制一面国旗。赵文瑞从前门外瑞蚨祥绸布店买来大幅的红绸料和黄缎料,用黄缎子剪出2颗大五角星、8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把五角星比齐对正,一针一线密密实实地缝制起来,几乎用了一个通宵才制作完成。很快,大会工作人员将这一面国旗悬挂在了中南海勤政殿的会场。
经考证,彭光涵和赵文瑞分别制作的国旗,一面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国旗、国歌决议案时,另一面用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可惜的是,这两面国旗都没能保存下来。
与此同时,为了筹备开国大典,9月29日上午,位于东单煤渣胡同的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中共北平市委指示,赶制一面五星红旗,红色旗面必须用红绸,黄色五角星必须用黄缎,在10月1日前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
当时,北平印染业的技术条件达不到印制国旗的要求,这么大幅面的国旗只有手工缝制才能完成。中共党员、永茂公司业务科的宋树信走访多家布店,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几块红绸和唯一一卷3米多长、不到2尺宽的上好黄缎。由于红绸不够长,瑞蚨祥的技术人员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随后,宋树信带着红绸和黄缎来到西单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请一位女工按照国旗制法制作。由于黄缎不到2尺宽,无法整个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经请示最后采用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国旗的最终尺寸为纵4.6米、横3.38米。
这时,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已不到24小时,但所需旗杆却还未完全准备好。按照要求,旗杆的高度与天安门城楼应该等高,同为35米。刚解放的北京,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中,要找出适合做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不得已,选用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最终长度为22.5米。值得一提的是,这根旗杆一直使用到1991年4月,历时42年之久。
五星红旗有了,旗杆也立起来了,怎样顺利地升上去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通过地下电缆远程操作的电动升旗装置,是各有关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的。为确保万无一失,时任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还指示护旗战士用绳子另系一面国旗,随时准备改成人工升旗。
10月1日下午3点,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了升旗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隆隆的礼炮和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声中冉冉升起。广场上数十万各族人民代表瞬间展开了手中的国旗奋力挥动。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广场立时呈现出一片红色的欢乐的海洋。
如果梦想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两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伴随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从城市街巷到广袤乡野,从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无数平凡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汇聚成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洪流,并以永恒的初心,继续书写着新时代伟大而激动人心的乐章,齐心协力为共筑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注释: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2][7]《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第9—10页。
[3][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3页,第1467页。
[5]《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213页。
[6]《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9]葛志成:《回忆新政协诞生前后》,《纵横》2001年第2期。
[10]《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0—561页。
[11]《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3]《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3页。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