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拖”死
2024-10-13高燕
摘 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规划了夺取中原,“兴复汉室”,恢复社会安定的正确策略。荆州之失与夷陵惨败,大伤了蜀汉元气。诸葛亮惨淡经营几年后,从原作为偏师以呼应的秦川出兵进行北伐。从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善于隐忍和低调的司马懿,在了解了诸葛亮的情况后,采取了最老谋深算的办法——坚守不战,硬是“拖”死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关键词:谋划;孙吴;北伐;坚守不战
诸葛亮竭尽全力的北伐没有成功,许多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原因研究。从巴蜀与汉中出兵去重新统一全国,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成功的,为什么诸葛亮重走这条路就不能成功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以“忍”著名的司马懿,就是不出战,硬是“拖”死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早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就为刘备作出了规划:北方曹操、江南孙权已经势力雄厚,暂不可取;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无能之辈,刘备可以“帝室之胄”的名义占领,与曹魏、孙吴形成鼎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1],加强根据地建设;再从东边的荆州出动主力部队,从北边的秦川出偏师以呼应,两路钳击,从“篡夺”了汉室天下的曹魏集团手中夺取中原,以“兴复汉室”,恢复社会安定。
诸葛亮的“谋划”被实践证明是大体正确的。赤壁之战让刘备轻松获得荆州的一半,随之又全取益州,还出乎意外地占领了汉中,形成与曹魏、孙吴的鼎足之势。在刘备夺取汉中之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小小地配合了一下,就“威震华夏,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祸”[2]。一路北伐竟初显威力,而后面还有隆中规划的孙吴大军的钳形出击。
“外结好孙权”的策略只要运用得当,孙吴就必然愿意配合。赤壁之战就是以孙吴为主、蜀汉为辅而共同战胜曹魏的。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的诸葛亮北伐,就先派使臣到孙吴,约定同时攻魏,得到孙权响应。“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3]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响应诸葛亮的北伐。
孙权是非常愿意与刘备“结好”的。赤壁之战后,孙权主动与刘备结亲,“进妹固好”[4],并亲约刘备至京口相会,承认“刘备领荆州牧”,而刘备也承认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5]。
可是,很好的《隆中对》规划却在实践中遭遇不测,因为镇守荆州的关羽是非常自负的武将。他不能明白、理解“外结好孙权”策略的重要性,当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时,“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导致权“大怒”。[6]于是派吕蒙夺荆州,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倾全国之力去征孙吴,又遭夷陵惨败。
夷陵惨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在艰难中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开府治事”,处理蜀汉内外政务。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结束割据,恢复统一。他在经过几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7]的惨淡经营,在修复了与孙吴的关系、巩固了后方后,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着手北伐。在当时,从荆州出动北伐主力部队已无可能,只能是从原作为偏师以呼应的秦川出兵,所以,诸葛亮亲率大军驻扎汉中。
据《三国志·后主传》,诸葛亮一共进行过五次北伐。[8]前三次分别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建兴六年冬、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这三次北伐,诸葛亮与曹魏互有胜负,总的说是诸葛亮在进攻,在逐渐蚕食魏之地盘,可谓小胜。
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的领军人物都不是司马懿,而是曹氏族人曹真、曹休等人。在他们相继病逝后,曹氏族人再无俊杰。所以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开始后,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将军权交与外姓人,派出司马懿作为抵挡蜀汉进攻的主将。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的最大特长就是善于隐忍和低调。诸葛亮遇见他,北伐事业就很难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以木牛运粮,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
司马懿抵挡诸葛亮北伐的战术与前几次完全不同。他虽然在卤城前登山掘营,却不与蜀汉军对峙,更不说与其交战了。司马懿的手下有张郃等猛将,向司马懿提出了设奇兵、包蜀军、断后路、速战速决等谋略,但司马懿均不采纳,坚持只“坚守”。魏军将领对司马懿非常不满,认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9]到了六月,诸葛亮因为出征已经数月,跋山涉水,必然粮草接应不上,只有引军退回。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对峙,虽然司马懿没有占到便宜,但让他坚信了自己策略的正确性:坚持不与远道而来的诸葛亮交战。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开始第五次北伐。他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
司马懿率领魏军背水筑营,卡住诸葛亮的进军路线。他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想依照上次因坚守而成功抵抗诸葛亮的成功案例,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汉军自行撤退。
魏、蜀两军相峙了一百多日,因为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又坚决据险不战,诸葛亮很无奈,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无奈之下,采取以“巾帼妇人之饰”之法企图激怒司马懿,让他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而司马懿就是不上当,坚决不肯出击。
《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10]
司马懿是非常了解诸葛亮情况的,史书记载:“宣王见亮使,唯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宣王曰:‘亮体毙矣,其能久乎?’”[11]这给了司马懿坚守不战的充分理由。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五丈原军中。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但在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也叹服地说:“亮真天下奇才也!”[12]
司马懿坚守不战,让立志恢复天下统一的诸葛亮被“拖”死在五丈原。此后,蜀汉之军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北伐,再也不能对曹魏构成威胁了。
注释:
[1][9][12](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8页,第688页,第687页。
[2][6](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第698页,第698页。
[3][5](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第843页,第827页。
[4](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第655页。
[7][8](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第666页,第667—668页。
[10](晋)陈寿:《三国志》卷三《明帝纪》,第78页。
[11](晋)陈寿:《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第78页。
作者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