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涛声与夔门壮浪的千年激荡

2024-10-13赵姝书

文史杂志 2024年5期

摘 要:被誉为“千古宋词第一名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现代学者兼诗人赵义山在青年时所作《念奴娇·舟过夔门》则将苏词中的雄豪之风作了进一步发挥。风华正茂正值青年奋发时期的赵义山与经历了“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虽有人生境遇的不同,但面对江山胜景,却展示出同样的壮阔境界、豪迈情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喟。相比之下,苏词更富人生际遇的哲理思考,赵词则尤见一往无前的坚韧顽强。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豪放词;赤壁;夔门;赵义山

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长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面对滚滚东去的浩瀚江流,苏轼写下了千古名词《赤壁怀古》;时隔千年,现代学者兼诗人赵义山在青年时所作《舟过夔门》则将苏词中的雄豪之风作了进一步发挥。两词同用《念奴娇》词牌抒发雄伟豪放之情;又同写大江主题,一览江山形胜之景,具有高度的对比性。

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解

元丰二年(1029年),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三年后,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读苏词,迎面扑来的便是那一“豪”字!“大江东去”开篇意象宏大,词境壮阔,不仅从空间上展示地域之辽阔壮美,更从时间上蕴含了历史的更迭与不息,进而引出“千古风流人物”的既短暂也永恒。“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更觉惊心动魄。江山壮阔之境,映带出下阕具体的风流豪杰之人:“小乔初嫁”时,“羽扇纶巾”、儒雅风流的周瑜,英年得志,在“谈笑间”令曹操大军“樯橹灰飞烟灭”,固然是英雄;而即使损兵折将的曹操,其横槊赋诗,“慨当以慷”,气吞山河,又未尝不是豪杰!英雄豪杰与壮丽江山,相得益彰。

随后,词人由“故国神游”转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现实苦闷,进入“郁”的心境。苏轼少年时便“奋厉有当世志”,然熙宁二年(1069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朝外任,后又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年近半百,壮志未酬,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苦闷之情难以在现实中求得疏解,便转而在艺术的哲思中求得释放。所以词作最后的“人间如梦”,便跳出一己小我,放眼宇宙大千,最终在 “一尊还酹江月”的看似无奈中生发出人生有限而江月无穷的哲思,完成了从“郁”到“放”的转变。据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六日苏轼作《黄州安国寺记》所载,苏轼在黄州期间常往佛寺,与安国寺主持继连谈论佛理;此外还与道士如杨世昌、僧人道潜等多有往来。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体现的“放”的心态,实际上是苏轼儒、释、道合一思想形成后对人生的自解之果。

二、赵义山《念奴娇·舟过夔门》品读

千年之后,1981年的春夏之交,赵义山与同窗好友祝尚书、刘真伦等一起跟随傅平骧、郑临川两位蜀中贤达外出游学。师徒11人取道重庆,顺流而东,时经三峡,舟过夔门(即瞿塘峡口)。见两岸高山,壁立如削,水流湍急,峡深浪涌,年仅28岁的赵义山当即作下《念奴娇·舟过夔门》这首壮词。40多年后,义山先生在自传《浮生若梦寐 觅觅复寻寻》中回忆道:“当船入夔门,汽笛长鸣,两岸连山,‘白盐赤甲天下雄’的壮景动人心魄,面对此情此景,便觉得只有东坡那‘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雄豪壮浪之风,才配这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了!所以那首《舟过夔门》,自成雄豪之境。”[1]且看此词:

古城白帝,矗尘外,人世沧桑惊阅。峻险夔门,曾锁浪,终被拦腰劈裂。白盐破云,赤甲隐雾,两壁危如切。强流依旧,笑盈舒绉千迭。 弹指孙述雄图,忆刘郎壮志,都为沉屑。十二危峰终古在,迤逦千寻成阙。妄说瑶姬,虚传大禹,万岭谁为掘。千回百转,滔滔东去何歇![2]

当代著名诗人星汉先生评曰:“此词颇得髯苏‘大江东去’之神髓。壮志豪情,似流水东泄,不可遏止!”[3]词一开篇所咏之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巅,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于蜀,于山上建城,因一井冒白气,似龙,自号白帝,故以白帝名城。此词首句一个“矗”字便将傲立千年的白帝古城形象跃然纸上,构想高妙,气势宏阔。古城俯瞰而下,见证着千年变迁,“惊”叹于人世沧桑,其慨然若思,极富人情。杨景龙先生曾评曰:“词咏夔门,而以‘古城白帝’带起,欲赋江山先说人世,即此可见用笔之妙”;又谓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描写江山形胜,二是咏叹历史兴亡,三是抒发对夔门自然和人事的悠远之思”。[4]“峻险”三句,描写夔门两岸狭窄之处势若关口,似欲锁浪,但滚滚江流难敌,终被拦腰劈裂!“劈裂”一词,既写出江流凶猛奔腾之状,如倚天长剑出锋;又写出夔门两岸险峻危壁之势,似入云天门屹立。此句一语双关,势如破竹,足见其宏大气魄。著名学者王兆鹏先生评曰:“曾锁浪,终被拦腰劈裂”句,笔力千钧,气势不逊于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千古英雄人物,代代辈出,激起千般浪涛,纵关山重重,亦可劈裂,足见义山先生青年时代的豪壮气概!夔门两岸之山临江对峙,北山为“赤甲”,即赤甲山,因岩石表层有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附着,呈红色若铁,故名;南山为“白盐”,即白盐山,因含钙质的水溶液附着在岩石表面,呈白色似盐,故名。“白盐破云,赤甲隐雾”二句,写出两山冲破云层,隐匿于雾气之形势,极言其高险惊人与仙气飘渺。“强流依旧,笑盈舒绉千迭”句把江水人格化,写出了江流“劈裂”夔门险阻后,笑逐颜开,滔滔东去之神采和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胜利豪情。上阕从白帝古城起句,写险峻夔门之壮伟,又写滔滔江水之态势,寓情于景,神象并茂,为后文之怀古抒情奠定了雄壮豪阔的情感基调。

下阕怀古抒情。“孙述”即公孙述,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蜀称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为东汉所灭,在位12年;“刘郎”即刘备,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公孙述和刘备都在蜀称帝,一为白帝城创建者,一逝于白帝城。如今诗人来到此地,眼前所见已是沧海桑田,回想当年公孙述的宏图大业,刘备的壮志雄心,千年一瞬,皆已成为浪底“沉屑”。人世易变,但山川未改,且看“十二危峰终古在,迤逦千寻成阙”。“十二危峰”,指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巫山十二峰。陆游《入蜀记》尝记观感:“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妄说”三句,据《水经注·江水》载:“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可知,传说瑶姬为天帝之女,未嫁而死,葬于巫山。这便是巫山十二峰之最——神女峰。神女峰顶有一石柱立于其上,巫山多雨,云雾朦朦之中宛若一位少女站在青峰之巅,奇峭神秘。尽管十二危峰“迤逦千寻”,“宛如屏障”,亦未能阻挡一往无前的江流,终究被冲开“阙”口。江水劈山破岭,乃其自然伟力;人类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与巫山神女一样,不过都是“虚传”故事罢了。末句放眼万里,收束全篇,浩瀚奔腾之长江,“千回百转,滔滔东去何歇”!读词至此,我们已然觉得,作者笔下的滔滔江流,与坡翁笔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江水一样,都早已幻化为一往无前的浩瀚的历史洪流,阅尽人间,淘尽豪杰!江水万里,何曾停歇;千秋万载,历史又何尝停步!此词意境宏深远大,令人回味无穷。

三、《念奴娇》壮词的古今回响

义山夔门词与东坡赤壁词同为咏写大江的豪放词作,却各有风采。杨景龙先生亦评《舟过夔门》:“借豪放之词调,酬壮丽之江山,大声镗鞳,词雄笔健,谓之追摹东坡词风”[6]。两首壮词都使用《念奴娇》这一词牌,且都为豪放词。两词同有雄豪之境,其境界的生成体现在以大意象烘托出大蕴意。时隔千年,《念奴娇》壮词经古今两位词人之手而滔声依旧。

咏江山形胜,赏壮词英姿。所谓大意象,即大江。两词同有对大江的描写。苏词中直接吟咏大江者有三处,分别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句与“江山如画”句对江水作远景略写,将江水滔滔东去之姿以水墨大笔皴出,在辽阔悠远的时空下,隐现千古英雄之姿,意境辽阔,有景外之景。“乱石穿空”句以巨笔浓染,只见乱石惊涛如千军万马之状奔涌而来,江水滔滔冲起千层雪浪。苏词大笔写意,着力渲染,远近结合,宛然如画。再看,赵词中明写大江者亦有三处:“峻险夔门,曾锁浪,终被拦腰劈裂”,“强流依旧,笑盈舒绉千迭”,“妄说瑶姬,虚传大禹,万岭谁为掘。千回百转,滔滔东去何歇”。其中“峻险”句以夔门壁立危直之貌,凸显江流汹涌、直切山脉的气势;“强流”句顺承前一句“两壁危如切”,纵使高山阻挡,大江依旧前赴,且句中“笑盈”更是将江水冲破夔门之后的快意、舒放尽象写出,在“峻险”句的基础上把江流之伟力进一步强化;在下阕怀古寄思之后,以“万岭谁为掘”的设问再一次讴歌江水的千钧伟力,并以“千回百转”句结束全篇,以鸟瞰式的视角,将江流在山川之中的蜿蜒曲进展示出来,同时将视角远送,写其滔滔不歇扬长东去之豪壮。除三处明写之外,赵词对江水还有三处暗写:一是写白盐、赤甲“两壁危如切”,二是写孙述、刘郎“都为沉屑”,三是写十二危峰“迤逦千寻成阙”。三处暗写与三处明写紧密呼应,集中表现出大江东去之雄姿伟力,也表现出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不可阻挡,实乃神笔。两位词人面对大江东去之势,同样描写大江形胜,苏词借大江以怀古,其大江意象雄伟如虬龙破云,又从时间上将古今历史串联,浮现出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赵词则借大江以抒怀,其大江意象如蛟龙赴海,从空间上表现大江劈山破岭、无坚不摧的自然伟力,也展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此外,除了对长江的描摹,赵词写山亦是一大特色。写山者有四句:首先是前面提到的“峻险”句一语双关,既写江流,也写夔门,言夔门之高危险峻,是被江流“劈裂”而成;其次,则由“劈裂”句直接引出下面“白盐破云,赤甲隐雾”,对夔门两岸作细致描写,“两壁危如切”回应夔门被“劈裂”之态;再次,在下阕中,从上阕对夔门单独描写,扩大到巫峡两岸的“十二危峰”;最后扩大到“万岭”。赵词在对山的描写中,重点突出夔门,而不局限于夔门。夔门之姿态较之整个万里山河,正如其名,似若开启了向前蜿蜒万里的群山门户。词人从夔门起,视角不断向前延伸,而这种延伸不仅仅是一种眼中之景,也是一种胸中之境,人生之境,更是一种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融汇的永恒的审美之境。从大江大山的描写中不仅可以看到青年诗人对宇宙人生超凡的洞察和思考,更可以看到蓬勃向上的生命伟力和一往无前的豪情胜概。

叹历史兴亡,感人间之变。世事所遇不同,则文章体悟相异,正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7]。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8]。受到欧阳修、梅尧臣赞赏,又为仁宗、神宗所赏识。然惜叹时运,“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9]。时宋王朝外患而内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为严重,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意图作为,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而“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10]。苏轼与王安石多有政见不合,被新党不满,后“言事者摘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至《赤壁怀古》词出,苏轼已过半生。苏词以大江东去贯通古今,在历史的时光中冲淡了千古英雄,又在今昔对比中体悟英雄与自我的人世沉浮,从滔滔不绝的长江看到自然的永恒。全词三层心理状态的转变,也使《赤壁怀古》一词更多了几层哲思,使人回味无穷。赵词则壮阔豪迈而具青年英雄之气,也同样涵泳着有如洪波巨浪、不可遏阻的哲理思考与形象表达。义山先生创作此词时正当青年,又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思想解放,国民精神面貌积极自信,青年志士对未来更是满怀期待。其与诸位师友访问游学,又正当志向高昂之时,面对夔门山水乃满怀希望和憧憬。义山先生也提到曾有意识地学习苏轼,而这种雄豪之气在青年人蓬勃的朝气与生命活力的激发之下,则发挥得更为有力。

悟自然伟力,抒悠远之思。两词面对江山之景,同为抒发自然与人事之思,但同中有异。苏词着笔于自然之永恒时空,以抒天地恒久而人生短暂,终融于自然;赵词着笔于自然之伟大力量,以写山川伟力与人类渺小,欲学于自然。在苏词中,将一瞬人生融入永恒宇宙,则是与天地共生,达到此心为天地,天地同吾心之境界。赵词从白帝城引出公孙述、刘备之事,联想瑶姬、大禹的传说,英雄与神话皆体现出人类希望战胜自然的雄心。但纵是一世英雄,也难以与自然伟力相抗衡。开掘重重万岭亦绝非人为,乃是滔滔江水冲破。从大江东去的气势之中可以感悟到那一往无前、积极向上的广阔心胸和宏大气魄,极富生机与活力,也更见其坚韧与顽强,不可摧折,不可遏止,不可磨灭!故可从义山先生词中见大江之伟力、自然与历史之规律,这未尝不是词人始终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生命伟力的形象昭示!由《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所载《赵义山先生学术简谱(1977年至2022年3月)》,则可见义山先生四十年来之不懈追求与努力又“何”尝一日停“歇”!这种仿佛涵容着历代志士仁人宏大气魄和时代精神的浩瀚江流,在夔门壮浪和赤壁涛声的千年激荡中,又何尝一日停歇!

注释:

[1]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自序》,世界汉学书局2022年版,第36页。

[2]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第94页。

[3]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序二》,第15页。

[4][6]刘道平主编《当代蜀诗点评初集》,成都时代版社2021年版,第187页,第187页。

[5]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序四》,第28页。

[7](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8][9](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0818页,第10819页。

[10]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6页。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