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推进的应然选择、实然困境与使然路径
2024-10-12唐瑗彬刘珊杉陈小丹
摘 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要求,职业教育公平的推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公平具有在教育起点上保障入学机会与受教育权平等,在过程上不断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在结果上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属性。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经费投入存在省际差异,职教师资队伍规模存在层次差异,职教价值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提出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保障教育起点公平;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实践路径,同时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公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8-0039-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1]。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发展状态,不仅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在普及、质量、公平等方面的整体跃升,而且表征了职业教育类型观念由“小职教”向“大职教”、教育目的由“工具性”向“人本性”、发展模式由“低起步”探索向“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全方位转变[2]。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打下了坚实基础[3]。教育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在此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应基于教育公平理念,在推进职普融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广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亦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视域,分别从职业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公平入手,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公平的应然选择,分析其实然样态,进而提出推进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前提[6],也是体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杨小微提出公平正义是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在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下,解决公平问题正在成为教育治理的突破点[7]。荣长海团队设计了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在区域层面的具体指标,包含人民满意度等十个维度,人民满意度的重要维度是教育公平、学生发展和社会满意[8]。可见,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工作方针之一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9]。这意味着所有教育新政策、新措施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都要以此为中心、以此来衡量[10]。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11]。促进公平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主题,围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和落实来实现,以此发挥职业教育对促进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真正把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落到实处,共同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uwFZpWpToQAkE8uyCq0lK+4WltxqvO8gnAgnTlENa88=。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教育公平的定义众说纷纭,王善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育公平进行定义,提出教育公平宏观上表现为学生可以平等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与机遇,并且享受平等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微观层次表现为教育者应尊重所有受教育者,不可任意歧视[12]。单文周、李忠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权以及教学资源分配的合理性[13]。石中英认为,“在法律上,教育公平指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指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指人人受到平等的对待,人人具有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同等机会[14]”。
虽然学者对教育公平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学生的受教育权、资源分配和就业机会的平等是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 Husen)按照教育活动的阶段将教育公平划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其中,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均能克服经济、家庭、阶层等社会条件的影响,拥有自由选择、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在资源分配等方面获得平等的权利;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最终能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教育的权利[15]。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诠释教育公平的内涵。
本研究以胡森提出的教育公平内涵为基础,从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方面探讨新时期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职教领域教育起点公平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学生与同层次普通教育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过程公平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与师资结构等相对可变因素的公平。结果公平主要是保障个性化教育,通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转换教育类型,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选择是否继续接受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的应然选择
(一)起点公平:保障入学机会与受教育权平等
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而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是有效落实公民受职业教育权的首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使教育起点公平照进现实,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在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质量公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对职业教育身份的科学重构,通过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确保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空间,实现了对以往“层次性”职业教育偏见的终结[16],保障了职业教育学生在入学机会与受教育权上的平等。
一方面,构建系统化的资助体系,不让贫困学子止步于成才“起点”。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17]。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已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地方政府资助、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的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会不因贫困而丧失入学机会。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给学生拓宽成才选择提供了更大可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18]。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9],为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了法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教育起点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不再是低分学生接受的教育,而是学生适性选择的教育。综上,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改造,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给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入学机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二)过程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与教师配置
1.推进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东、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文化以及资源分配差异使得其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有不同;另一方面,同一区域内存在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源于同一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存在差异。因此,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和相同区域内部。
从政策层面出发,一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问题,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二十四条提出“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2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要“加强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职业教育扶贫”[22]。这些政策是缓解我国东西部之间教育、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一步,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面向同一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问题,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大潜力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先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2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比过去“城镇化”较粗放式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在人口向城镇集中过程中,追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24],缩小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距,能够保障公民在接受职业教育时平等获得适切的教育支持,对于促进职业教育过程公平,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2.保障职业院校师资来源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民生之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5],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围绕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涵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专业素养、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26]。对此,面向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全周期,我国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扩大了高质量师资配置的规模,有效保障了职教师资的数量与质量。
一是在保障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27]。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指出,“支持高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28]。二是明确了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相关规定,实现了对职教师资队伍规模的科学增幅。新《职业教育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具备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有专业知识或者特殊技能的人员,经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合格的,可以担任职业学校的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取得教师资格的,可以根据其技术职称聘任为相应的教师职务”[29]。2023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2023]9号)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原则”“职业学校可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产业导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负责人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30]。综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具有世界普遍认可的专业化、创新性等现代化共性特征,同时更具“中国特色”,为打造更具实力的职教师资队伍,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公平和质量的协调共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结果公平: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加速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源性优化,不管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发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终身教育思潮下个体对职业发展的多元诉求,都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群体、面向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样性与开放性的学习机会。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着力推进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确保人人都有权享受教育,在不同阶段接受教育,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学习的权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31]。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已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未来工作重点,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职业教育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已经迈出了加快构建的步伐。新职教法第十四条提出应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应遵循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建构逻辑,纵向贯通体现的是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上下贯穿,突出学生在体系内的接续培养。提倡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鼓励开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路径,形成纵向贯通的多层次教育,即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并从中体现终身教育的一体性[33]。横向融通呈现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沟通,以满足个体获取优质且适合的教育机会的诉求。普职教育在不同阶段、地域以及不同发展时段的融通,能够真正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轨道实现平等、协调和充分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进入相应的类型教育求学,享受更为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机会[34]。因此,职业教育畅通内部教育层次,融通外部不同教育类型,为公民终身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助推受教育者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有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权利,进而保障教育结果公平。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然困境
(一)教育机会差异阻碍学生适性选择教育类型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3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表明“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促进中国人口红利的释放与实现,推动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强大韧性、行稳致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和有生力量”[36]。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此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37]。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国内工业总量的85%,世界工业份额占比超过近30%,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这一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38]。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39]。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普职协调发展”不仅优化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调整其规模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还持续深化了对类型教育内涵结构的重视,以满足新时代对多样化、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这为大量并非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提供了适切的多样化成才之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在学术型教育中被抑制的潜能,达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教育目的,实现“有差异的优异”所彰显的教育公平[40]。尽管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中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2)》,以各省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为口径,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中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中部地区的吉林、河北、湖北、湖南和江西,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等15个省市,对“普职协调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区域比较与分析,粗略计算出这15个省市“普职比”实施情况,见图1。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普职比”相对均衡,河北、浙江、青海等地区的招生普职比保持在6∶4左右,也基本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但部分地区普职比失衡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诸如北京、吉林、湖北、云南、新疆等地的普职比高达7∶3。
一方面,普职比的严重失衡,极易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而中级与初级劳动力缺乏的情况。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号)对重点领域的人才总规模及人才需求总缺口进行了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达6191.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达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41]。另一方面,普职比失衡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分层观念的影响,广大家长依然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一时间也难以得到扭转,使得我国技能型人才地位不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难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致使原本适宜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不得不选择普通教育,学生在选择教育机会时丧失了对适性发展的基本判断,学业机会的起点公平无法得到根本保障,而起点公平是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和基石,公民无法得到平等的教育选择权,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不可逆的发展差距,也进一步导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办学实力上的差距,加剧教育结构的失衡。
(二)教育资源分配差距加剧区域发展失衡
1.经费投入存在省际差异,影响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应是尽量优化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性,使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42]。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同级教育中占比少,区域间差异大,其内外部差距已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各地区生均经费支出的差异。根据中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2021年与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数据,以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部分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为例,对东部、中部和西部13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进行比较[43],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东部地区即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城市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较高;西部地区的西藏、内蒙古地区,依托国家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上,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教育经费投入与教学资源配置息息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更为偏向于经济强区的情况会使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进而拉大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差距,导致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过程公平。
2.职教师资队伍规模层次差异导致教育过程公平性不足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公平的关键体现者、主要体验者和感知者,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者[44]。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有其特殊性,专任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成才,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建设为例,分别对其师资规模和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进行对比,见表2、图2所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20,就2022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校生分别为5001494人、4306911人、4084498人,参照比例可以得出各地区专任教师的数量需求,即东部地区需要250075人,中部地区需要215346人,西部地区需要204225人。与上表数据对比可知,仅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达到规定的师生比要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均不足以充分满足其教育需求,尤其是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师资规模小,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反映出专任教师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此外,学历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证明,是教师学习阶段的象征,是判断教师专业素质的最直观标准[45]。以2022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为例,对三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进行比较,见图2。
图2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学历(位)情况》整理。
由图2可知,三个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水平均以本科为主,但高学历师资数量规模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最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总体数量是西部地区的三倍以上,西部地区高学历层次的师资数量明显紧缺。
综上,近年来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师资配置参差不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师资配置的失衡难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过程公平。
(三)职教价值激发不足致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出现系列瓶颈问题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归宿,意味着教育应对社会变迁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能力,其将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结起来。终身教育的提出赋予教育结果公平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强调教育公平是不管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必需的再生性学习能力,即生存能力[46]。我国一向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贯通,在观照各类教育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给予充分关注和支持,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参与体系建设的多元主体之间职能不清,人才培养标准含糊不明,甚至因利益维护难以实现真正的跨界合作;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相互之间存在“身份”偏见,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构筑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仍困境重重,难以彰显职业教育对于实现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为破除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回应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工作应运而生,它是推动终身教育现代化持续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现实情况而言,虽然广东、重庆、国家开放大学等地区和机构对开发国家资历框架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但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体系,难以在聚焦主体成长需求方面保障专业技能岗位同职业教育证书有效衔接。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是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划纲要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动力支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针对落实职业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推进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径。
(一)持续推进职教内部提质升级,保障教育起点公平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基础性地位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选择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47]。全方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可有效推动普职协调发展,进而保障教育起点公平。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48]。对此,各地区需坚持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可通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在办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并在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基础上,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遴选一批国家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夯实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49]。如海南教育厅印发的《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海南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琼教职成[2022]32号)对“双优”计划的组织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范,如在项目实施上,提出“省级‘双优计划’,分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两类布局,实行‘总量控制、年度考核、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5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渝府办发[2022]52号)提出“支持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加大职教中心建设力度,通过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方式,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学校,到2025年全市中职学校数量调减至120所左右”[51],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综上,紧紧围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和吸引力,让大众深刻认识到普职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职业教育内部提质升级保证学生在教育地位平等基础上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有利于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
(二)多措并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打造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开创尊重人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局面的需要[52]。第一,以提高中职生均经费为切入点,保证欠发达地区充足的经费投入。生均经费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应在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以及公民需求的异质性确定生均拨款办法[53],设置不同权重的生均拨款标准投入政策,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科学、公平地完善差异化的生均拨款标准。第二,推动职业院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缩小区域教育资源差距。一方面,西部地区如广西可借助“东融、西合、南向、北联”的新格局,继续向外联合东部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向内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服务地区发展,服务区域人才培养培训,将技术研究成果向现实社会生产力转化,学校的创收又可以作为拓宽办学经费来源的新渠道[54]。另一方面,注重优质职教资源向县域中职学校倾斜。以教育部发布的《浙江省“三链融合”深化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教育部简报[2023]第67期)为参考,浙江省“以经济强县为依托,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深化与县内中职学校合作,充分对接地方产业集群,遴选一批紧贴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适合中职起点长学制的高水平专业进行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能力”[55],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过程公平提供保障。第三,同步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量”与“质”。一是科学拓展教师招聘渠道,补齐生师比短板。通过研制出台职业院校引进企业技术精英、行业匠人的专项政策法规,打通“合格”且“优秀”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向专任教师转化的人事通道,建立长期招聘制度[56],灵活增补关键领域的教师人才需求。二是可通过数字技术扩大专业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示范引领效应,以解决区域职教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如以组建在线学习社区的方式,建立数字技术与专业技能相互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线学习社区依托网络平台,搭建起多终端协同管理、在线协作编辑、知识云存储的数字化知识共享空间,教师可实现虚拟团队构建、技术研讨等一系列仿真社会化操作,将集体学习共同体变为传递知识、传递能量、分享成果的共享空间[57],扩大教师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丰富与增长,逐渐弥补区域师资差距,促进学生享有优质平等的教育。
(三)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结果公平
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途径[58]。职业教育要突出其终身教育的属性与价值,一是各级政府需从顶层布局出发,打通中高职向本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上升渠道,建构职业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的“立交桥”。以江苏省的典型做法为例,政府参照自身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区域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在统筹设计上,重点建设由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共同承担的“3+3”分段培养模式;由中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承担的“3+4”分段培养模式;由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承担的“3+2”分段培养模式;由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以及实施中高职5年一贯制的连续培养模式等项目[59],并且遴选了部分中职、高职和本科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开展以上多种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有效推进了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贯通培养。二是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促进培训阶段化、学习终身化、教育现代化[60]。首先,政府应积极鼓励区域性资历框架的建设与运行。2017年,广东省发布了全国首个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地方标准,全国为各级各类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提供了参照,实现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及业绩成果之间的等值互认,初步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纵横贯通和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61]。其次,资历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设立各级资历的统一标准,新职教法以其先进的立法理念、完备的结构体系为我国资历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等级标准,可将我国资历框架各等级标准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技能、能力四大维度,既体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又涵盖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62]。最后,以资历的实用性为参考,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化制度。对于不同教育类型、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沟通,“资历实用性”主要指某种资历所表征的岗位胜任力。以岗位胜任力为参考相比仅以学习和工作时间来累计学分、评判学习成果等更有实际价值,更符合个体差异规律[63],满足所有教育最终都指向就业这一条件。综上,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职教学子开创成才新通道,对促进职业教育结果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公平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改革要符合人民对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期许,保障人民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对此,应继续借鉴先进理念深化对教育公平内容的剖析,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肩负起促进教育公平的重任。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并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之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力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以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18)[2024-08-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时文龙,周月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生成理路与价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2):16-21.
[3][48]徐壮,施雨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24-08-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EB/OL].(2023-03-08)[2024-08-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3/t20230308_1049781.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EB/OL].(2023-03-15)[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07.htm.
[6]栾海清.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逻辑关系和政策支撑[J].学习与探索,2022(5):145-152.
[7]杨小微.教育现代化评价之核心指标三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5(7):5-9.
[8]荣长海,高文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7):37-4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8-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0]吴德刚.论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意义——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体会[J].教育研究,2010(12):3-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12]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3-97.
[13]单文周,李忠.新时代教育公平内涵与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36):1-5.
[1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27.
[15]胡小勇,许婷,曹宇星,等.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9):34-40.
[16]时文龙,周月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生成理路与价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2):16-2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EB/OL].(2011-12-01)[2024-08-0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20905.htm.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8-0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2024-08-03].https://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15.htm.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2024-08-0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4-07-28)[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7/content_6965542.htm.
[24]央广网.国务院发布重磅文件,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有这些重点[EB/OL].(2024-08-02)[2023-08-03].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02/t20240802_526828074.shtml.
[25]中国网.中国习观: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习近平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EB/OL].(2019-09-10)[2024-08-03].http://guoqing.china.com.cn/2019zgxg/2019-09/10/content_75191102.html.
[26]钟斌,谢爱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特色、现实羁绊与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4(4):27-33.
[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8-30)[2024-08-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29][3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3-08-29)[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4090.htm.
[31][3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3]郭晓明,陈云山.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6(9):5-7.
[34]肖纲领,熊亮州.普职协调发展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3-17.
[35]赵志群.基于职业教育学理论学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5-11.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3
[37]新华网.中国制造迎来高光时刻EB/OL].(2019-10-24)[2024-08-03].http://m.news.cn/tech/2019-10/24/c_1125144181.htm.
[40]肖龙.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该不该大体相当?——“正反方”多维论辩的理性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3):129-138.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6-12-27)[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14/content_5167903.htm.
[42]许恒,黄超凡,王雅琪等.数字化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运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57-65.
[4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23-11-21)[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8276.htm.
[44]邓银城.论教师在教育公平中的多重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7(7):65-67.
[45]赵敏,袁潇.东、中、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3):75-81.
[46]张晓华.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公平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6(21):11-12.
[47]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内涵与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8(25):1.
[49]刘晓.技能型社会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再论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12-19.
[50]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海南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2022-05-05)[2024-08-04].http://edu.hainan.gov.cn/edu/0400/202205/02f88d4d152545349e676f66bf406a71.shtml.
[51]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2-04-25)[2024-08-04].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xzgfxwj/szfbgt/202204/t20220429_10677552.html.
[52]王家莲,张岩松.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路径创新探究——以大连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6):73-74.
[53]宋海生,张万朋.新发展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65-73.
[54]年艳,潘建林.美、德、日三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67-73.
[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三链融合”深化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EB/OL].(2023-12-27)[2024-08-0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401/t20240102_1097376.html.
[56]张成涛,刘锐,陈一鑫.提质培优背景下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11):40-47.
[57]李梦卿,陈姝伊.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7):33-38.
[58]苏胜强.我国终身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7-8.
[59]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通知[EB/OL].(2022-05-19)[2024-08-04].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2/5/24/art_58320_10458605.html.
[60]澎湃新闻.全国人大代表罗丹:加快推进国家资格框架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EB/OL].(2023-03-02)[2024-08-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37842.
[61]李海东,王丽婷.广东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32-37.
[62]张伟远,谢青松.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2(6):37-44.
[63]林玥茹,石伟平.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困境的成因与突破[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04-112.
The Natural Choice, Actual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Ways of Promoting the Fai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ng Yuanbin, Liu Shanshan, Chen Xiaodan
Abstract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promoting the fair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qu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attributes of ensuring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equal right to education at the starting point,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and building a complet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t prevent students from appropriately choosing education type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funding input,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cale and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internal upgra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starting point;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fairness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practical path of education result fairness, and provid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qu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Tang Yuanbi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Liu Shanshan, master candidate of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en Xiaodan,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唐瑗彬(1988- ),女,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桂林,541004);刘珊杉(1999- ),女,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陈小丹,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机制研究”(23XMZ012),主持人:唐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