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价值、困境及实现
2024-10-12杜剑涛唐雯谦贺文杰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为审视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路向提供了新方向。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还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面临着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教育底蕴薄弱化,难以体现科技伦理教育价值;教育方式浅表化,难以具现科技伦理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碎片化,难以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问题。为了推动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增设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涵育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营造尊重伦理价值的氛围;丰富科技伦理教学方案,健全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打造特色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科技伦理教育;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8-0032-07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我国首个系统布局科技伦理治理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将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1]。作为培养专科生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使命。然而,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尚未能系统地将科技伦理内容纳入教学大纲或课程中,且现有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培训,难以有效传授科技伦理的概念和实践,以致学生对科技伦理的理解较为肤浅。
从学界关于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研究来看,理论层面上,有学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内容[2],或从学科文化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应然转向[3]。实践层面上,有学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伦理教学中要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效果[4],还可以采用新方法让学生对职业道德各维度的看法产生新变化[5],抑或在管理上直面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伦理问题),提出实施基于无线网络的高职院校人才管理系统[6]。总体来看,学界已对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待增强。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以51.6%的毛入学率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分类,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人对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7]。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载体之一,我国高职院校也需思考其科技伦理教育要如何主动适应科技变革和人才发展需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同时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8]。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9]。既重申了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结合的重要性,也把科教融汇提升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为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蓄势赋能的战略高度。高职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交汇点,科技伦理教育的运行也蕴含着科教融汇的内在逻辑。因此,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挖掘和路径探寻提供新方向。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来培养创新人才,在此过程中,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状态即科教融汇。从广义上来看,“科”代表科研与科技,“教”代表教育与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科学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与交汇,强调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双向作用[10]。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将现代化“教育”视为综合性概念。此时,科技伦理教育就被赋予了和科技、人才更深的共生、共荣关系。进一步看,科技伦理是人类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显现,是相关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文化价值的总和[11],在高校内部主要细化为生物伦理、工程伦理、科研伦理、环境伦理等教学内容。随着现代科技变革,高职院校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的新伦理议题,须与时俱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调动行业专家、伦理研究学者等多方成员共同参与,丰富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与视角。换言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旨在促进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同步发展的综合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将科技伦理教育视为科研活动与教育实践融汇的现实表征之一,以期为学生构建一个科技与伦理并重的学习生态。其具体措施是学校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室研究、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在真实科技情境中同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内心自觉遵循科技“向善”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聚焦于培养既能驾驭科技、又能遵循科技伦理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有学者分析了10所分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典型院校,发现在培养工程人才过程中,学校既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还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将人的价值作为工程创新的内在前提,强调了价值理性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性[12]。同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引领下,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石,承载着培养科技人才和驱动科技发展的重任。
高职院校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科技伦理实践的内化,回应了《决定》中提出的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13]。此过程实质是将抽象的伦理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是科技与道德融合、科学与教育融汇的关键。其中,人才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伦理教育通过引导人的理念和行动向善,不断巩固立德树人的价值,包含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即知行合一的境界,具言之:一是院校层面知行合一。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方向要遵循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知识教育方案和伦理监督机制。二是学生层面知行合一。外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内对当代科技伦理事实作出理性研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伦理相关议题研讨中。内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厘清受教育的价值目的,避免越过道德边境引起伦理失范。共在尺度上,高职院校要涵育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向善品格和担当精神,并不断强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底线。
(二)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可以整合三大系统的资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领域的滋养。而科技伦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中多种学科文化的调适。一直以来,查尔斯·斯诺(C.P.Snow)的“两种文化”命题加剧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反映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中,也演化出科学技术拒斥伦理束缚的分支观念。将科学技术视作纯理性工具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应该在伦理道德统摄下的两派文化阵营,使得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时难以把控好尺度,影响其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协同成效。
21世纪以来,人们愈发认为科技与伦理协同共生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倡导文化融合的“第三种文化”成为克服现代科技发展过快伴生的负面效应的应然抉择。第三种文化倡导突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的局限,使科学边界更为包容但又置于道德章法之下。学校的存在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在钻研科学真理过程中廓清善恶之分,融多种文化于一身,成为胸怀“至善”之人才。这种至善的内核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一切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多种文化融合后,科学技术这架疾驰的铁轨能始终运行在人性“轨道”之上,即通过科技劳动不再使人受到机械和资本的控制异化,“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4]。综上所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不仅是对“第三种文化”愿景的践行,也是旨在搭建教育的文化桥梁,推动科教融汇理念落实,让学生成长为兼具科技智慧与道德良知的公民。
(三)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15]。从整体性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依托科技创新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维联动。科教融汇是三维联动的一大表现,其集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于一体,通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动态循环的知识生态系统[16]。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知识传承和道德熏陶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以培养具有良好品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科学的同频共振。同时,这些新动能、新创造、新优势等成就又可以反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帮助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参照潘懋元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活动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成才的规律运行。《意见》提出的“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就开门见山地指明了科技的核心尺度是“人的善性”[17],为高职院校的科技伦理教育与科技创新指明了“如何协同”的线索。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方面要求。对此,联合国发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指出,在科学研究和利用中所获得的知识,目的应当始终是为人类谋幸福[18]。其中,包括减少贫困、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保护全球环境,充分考虑我们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所担负的责任,包含了对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诠释。面对科学技术对伦理领域的冲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活动应当避免盲目遵从市场导向和唯科学主义,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推动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现代化科技平台和产业园区,并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
《意见》不仅将开展科技伦理教育视作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把高等学校列为科技伦理违规行为单位内部调查处理的第一责任主体[19]。对高职院校而言,积极践行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履行科技管理责任的体现,更是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推动科教融汇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同时,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涵盖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强调要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这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科教融汇始终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且正走向法治化,具备良好科技伦理素养将是未来高职院校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的共通品质。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倾向于仅仅按照行业标准开展课程教学和评价,以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和技能验收为目标,这导致了以“求职”为目标的功利主义市场导向,弱化了科技伦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我国一贯坚持“教育先行”方针,但在《意见》出台前,国家对科技伦理教育的政策指导存在空白,导致科技伦理教育活动得不到应有重视。一方面,政府与科技管理部门掌控着高校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项目审批的主导权,因此,高职院校的传统科技伦理问题多聚焦在技术应用和规范治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层面的理论探讨。2024年,我国立项的361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中,仅有5项来自高职院校[20],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实力和平台较为薄弱,缺乏对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伦理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求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都要与教育教学产生密切关联。有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专业领域的佼佼者,需要具有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想象力、创新勇气和思维方式、全面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宽广的国际视野、德才兼备等特质[21]。换言之,拔尖创新人才的道德品行是教育界和科学界都共同关注的指标。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与学科评价大多没有纳入对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的考核,降低了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主动性,不仅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也难以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筑基。
(二)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薄弱化,难以体现教育价值
高职院校肩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技伦理的任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内的科技伦理议题更容易上升到思辨层面或文化层面。因此,一所高职院校内具备有利于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文化底蕴,是推进科教融汇的重要基底。科技伦理教育文化底蕴指学校利用知识体系、学科价值等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形成强韧的科技伦理使命感和坚守科技“向善”的责任感,进而发挥高校“文化保存中心”的功能,吸引多主体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协同治理新格局。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例如,一项对高校学生的调研指出,有12%的学生直接认为科技与伦理没有必然关系[22]。
201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让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23],这与科教融汇的内涵遥相呼应。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创新与文化积淀的交汇点,应着力于文化底蕴的积累。从教育原则和育人成本来看,突出“预防”特性的科技伦理教育显然比科技伦理事故发生后的硬性管制重要得多。但从学科知识来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知识传授多依附于专业课和思修课,与科技前沿内容的对接尚有壁垒。从学科组织来看,无论是学院、教学委员会或管理部门,基本很少涉及对学生科技伦理素质的规划。从培育主体来看,尽管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但由于文化教育更多是一种非正式教育形式,就会有教育者主动回避科技伦理教育的职责,从而难以形成主动进行伦理教学的共同体意识。
此外,行业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作为高校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合作伙伴,倾向于以商业逻辑主导科技成果转化,并借用“产品”和“技术”来表征科教融汇的具体成效。2023年,我国110所“双高”院校和部分企业推动成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成为产学研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新里程碑,旨在构建“企业出题、共同答题”机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创城发展[24]。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所警示的,“在经济领域,技术管理简单地假设公共利益是由GDP定义的,而人们贡献的价值在于他们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公共话语未能面对本应成为政治辩论中心的重大道德和公民问题”[25]。因此,科教融汇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文化意识,引导多主体共同关注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建立成熟的科技伦理监管机制和沟通渠道,方可共创科技伦理教育的文化生态。
(三)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方式浅表化,难以具现教学效果
在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时,人们往往提及由政府、高校和产业部门相互影响的三螺旋结构。随着《意见》提出要推动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社会公众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必要性也被纳入制度层面[26]。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同步推进下,学校不应忽视其作为“社会工具”的属性,应遵循教育规律成为正当的“社会工具”,向社会输出能建设美好社会的人才[27]。因此,引入政府、高校、社会公众、产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四螺旋视角,更能全面审视教育系统与科技产业的融汇关系。由于现代技术转移的流动性增强、伦理主体的包容性提升、知识共享的范围扩大,学校科技伦理教育要考虑的主体、环节和内涵愈发复杂。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时,若不能主动将变幻莫测的科技环境和社会因素引入教学场域,其教学方式就容易落入窠臼,导致教学效果难达预期。
当前,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学方式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指拥有技术职务的普通教师,或既具有常规学历教育背景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群体,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行业最新伦理规范。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此外,我国校企在人才联合培养和新技术委托开发方面的合作率分别仅为13.7%和10.2%[28],说明校企合作的建设程度还不够深入。同时,企业在自身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也很难主动将技术原理和伦理规范真正传递到院校层面。如此,校企之间在组织和人员方面都容易存在教学与工艺的壁垒,使得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只能囿于课程传授,学生很难进入正式的科技研发现场,导致从内在认同层面就将科技与人文道德割裂开、或将高校与所处的外部社会分隔开。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科教融汇的重要支撑之一是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但大部分教师仅通过常规PPT的使用或者科普视频的方式传授知识,未能有效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第三,评价体系的局限。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学评价或学生评价等只将科技伦理纳入形式化的道德考核,教师和学生很难重视科技伦理教育,自然不会在教学层面投入过多精力。
(四)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内容碎片化,难以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
不同学科文化的交织以及伦理规范的专业差异使得现代科技伦理教育充满挑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求学校紧跟全球科技发展脉搏,系统推动学科交叉与文化融合,这些变化需要高职院校扩充当前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理论范畴。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内容在课程身份上稍显弱势,常常作为思政课或专业课和选修课的附属部分。
国内常见的三种科技伦理教育课程类型也反映了科技伦理内容还有待整合:一是专业性明确的科技伦理公共课程;二是科技伦理作为补充内容嵌入在哲学课程或思政课程中;三是少数理工科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基于科技伦理敏感性向学生讲解相关内容的渗透性课程[29]。后两种是多数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常态,但这些课程也还存在不足:一是内容编排零碎。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高校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缺乏对科技伦理的整体性设计,与之相关的伦理话语体系也尚未构建,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和规范不够系统和明确。二是专业科技伦理教材缺失。教材是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学习科技伦理知识的主要载体,但如今市面上不仅缺乏集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主体视角于一体的科技伦理专业教材,而且针对不同学科伦理规范的专著也较为稀缺,不利于不同层次的院校之间统一伦理规范与达成教学共识。三是课程内容滞后。现代高职院校已出现了许多面向新兴科技市场需求的交叉专业,但从现代科技伦理基本范畴来看,不仅不同学科之间注重的伦理规范存在细微偏差,整体辐射范围也包含着善恶区分、权责划分和价值判断等复杂维度[30],意味着科技伦理课程需要容纳更多的跨学科知识。简言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以人才驱动科教融汇的,不成体系的科技伦理教育内容将难以塑造学生对科技的正确价值认知,影响高职院校培养未来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一流人才。
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增设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理念,提高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第一,高职院校在制定决策时,要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角度系统谋划科技伦理教育的培育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和功能定位。第二,完善的制度是科技伦理教育实现高效治理的必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思考如何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为他们营造有利于技能学习和科技研究同步开展的制度环境。例如,高职院校要积极促进科技伦理立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伦理规范,了解科技创新和应用中的底线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第一,高职院校应优化科技伦理治理机制,从保障机制入手,推动建立科技伦理委员会,明确科技伦理治理的各方权责,并确立奖惩机制。第二,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将“提升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教学”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或课题,高职院校要利用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数据收集以及公共管理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治理方式。第三,高职院校应吸引科技类社会团体参与科技伦理教育,支持产业机构和社会科技人才参与科技伦理理论和实践探索,共同开展科技伦理问题研究。
(二)涵育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营造尊重伦理价值的氛围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传统科技伦理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概念、生产思维特性和伦理准则,使其产生主动追求科学知识的冲动。例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我国古代“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核心、“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和“诚信治学”的学术伦理的内容[31],同时融入西方后现代科学哲学、技术统治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等科技伦理的哲学流派文化思想,帮助学生厘清科技伦理的内部逻辑。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讲座培训和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从高水平本科院校邀请著名专家或行业知名学者、从企业邀请管理人员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重视人文道德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增强道德信念感,提升科技伦理文化的沉淀。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相关竞赛、主题活动、校园文化节,鼓励学生成立科技伦理学习组织或者社团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实践、并积极向社会开展科技伦理科普活动等,让全体学生养成尊重科技伦理规范的氛围,并通过文化的熏陶作用,将科技伦理价值扩散到社会层面的科技企业等实体组织当中。
(三)丰富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学方案,健全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方面,科技创新往往发生在企业场域内,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应发挥模范作用,在政府引导下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伦理教学。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伦理教育推进科教融汇可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项目等资源与高校成立科技研发合作团队,发挥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区联盟的优势,共同为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出谋划策扩写企业转化,形成政府担任引导者和监督者、企业成为投入方和转化方、高校成为科技与伦理知识传播者的共赢格局。
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引导高职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办科技研发中心,并组建多学科参与的跨学科教学合作团队。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数字化建设和大数据共享水平,丰富科技伦理教学方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教学、信息化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让学生接触企业内部的科研内容,如让学生通过参与产品研发的技术规范、文件签署、合作机制等流程,了解科技伦理全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框架,使政校企合作育人发挥长效作用。
(四)创新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打造特色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要建立全面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政策,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将科技伦理整合到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科学哲学、伦理哲学、专业伦理、科技与社会等多样化课程,形成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同步并进的“大课程”体系,并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将国际科技伦理教育实践经验和课程组织经验转化为素材库。国家要鼓励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材开发和科技伦理教育研究立项,并邀请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教学名师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者行业协会成员参与教材编写。同时,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契机,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联合培养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并以试点为基础进行渐进式推广。
第三,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中引入社会上的先进科技伦理案例。科技领域的千变万化无时无刻不对社会发展和教育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和文化冲突。我国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问题也面临着伦理问题的制约,每个新的科技伦理事件都可能导致人文或道德领域的概念获得新的诠释。因此,将鲜活科技实践和伦理决策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程的更新指引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案例模拟或分析,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落到实处,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课程体系。
参 考 文 献
[1][17][19][2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1(1).
[2]高尚荣,张小军.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73-74.
[3]杜剑涛,张慕文.从“硬”管理到“软”塑造:学科文化助推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的转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27-34.
[4]Lin Wen. 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ports Science (AEPSS 2017), 2017:146-149.
[5]Wen Lin, Luo Zhihong, Cai Lihua. A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new paths and methods of occupational 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21,13(6):6399-6406.
[6]Zhang Yang,Wang Ce.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wireless network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J].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Neuroscience, 2022:1-10.
[7]马丁·特罗,徐丹,连进军.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2009(3):5-24.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5-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9][13][1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4-07-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10]余静.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9):22-29.
[11]杜剑涛.我国高校研究生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4):136-143.
[12]闫广芬,刘涵滨.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相互融通:依据与路径——基于工程师形象的描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3):34-43.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16]周海涛.高等教育科教融汇的缘由和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3):11-17+10.
[18]程锦.科学向何处去—世界科学大会《科学与利用科学知识宣言》解读[D].长沙:中南大学,2014.
[20]徐玉成,王波,朱萍.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23(9):58-66.
[21]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7-9.
[22]胡利凡,邱叶.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现状及强化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22(9):47-49+54.
[2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2024-06-13].https://www.most.gov.cn/zxgz/jgdj/djyw/201111/t20111102_90591.html.
[24]温贻芳,沈中彦.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应然策略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39-144.
[25]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M].曾纪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43.
[27]吴康宁.学校究竟是什么——重申学校的社会属性[J].教育研究,2021(12):14-21.
[28]卢晓中,杜玉帆.科教融汇何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OL].重庆高教研究,1-18[2024-06-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G4.20240604.1441.004.html.
[29]范春萍.新时期高等教育中科技伦理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11):11-17.
[30]李庆臻,苏富忠,安维复.现代科技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89.
[31]王前.科技伦理意识养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84.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Value, Predicaments and Realization
Du Jiantao, Tang Wenqian, He Wenjie
Abstract Taking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as the perspective, it can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to re-examine the value and 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ince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liz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It is also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verse cultures and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is also a strategic need for 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faced many problems. Firstly, the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elatively marginal, and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utilitarian market orientation. Secondly, the herit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elatively weak,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Thirdly,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simple, which leads to the general effect of teac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Fourthly, the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elatively fragmen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current dynam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nhanc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ethic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et up relevant policie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cultivate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ethic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respect for ethical values; enrich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eth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novate the contents of ethic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reate 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 led by special featur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education;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Du Jiantao,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Tang Wenqi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ainan University; He Wenjie,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杜剑涛(1994- ),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天津,300350);唐雯谦(1983- ),女,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贺文杰,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
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改项目“自贸港高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HnjgY2022-3);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贸港背景下高校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HNSK(YB)23-48),主持人:唐雯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