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
2024-10-12杨梓樱杨建
摘 要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量的积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对于“质”的研究和认知还相对比较薄弱。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在立德树人、知识素养和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属性,具有社会性、类型性、比较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为提升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质”,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是:在“机制”上下功夫,贵在创新;在“融合”上求突破,胜在定位;在“教改”上做文章,重在实践;在“师资”上动真格,根在培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质”;教育强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8-0056-08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到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渐进式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支撑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中长期看总体上将延续“量增质升”的优化组合[1],这预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与产业变革同步优化,进而发生质的变化,向一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道路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由此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话语体系内,其发展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其规模、总量、结构、特色与外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正确分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必须坚持科学辩证法,既要分析“量”,更要研究“质”,从“质”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全面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定位和特色,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内在逻辑,进而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观和发展范式,从“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角度优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
(一)社会对人才需求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从最早的6所扩展到2023年的1580所(含3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023年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3],高职招生规模连续5年超过普通本科[4],基本完成了量的积累。
在人口发展“老龄化”“少子化”加剧、工业化迭代升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5],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亟须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由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坚持类型教育定位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基础
我国在国家层面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但由于“唯分数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旧观念的盛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呈现上热下冷、内热外冷的局面,更是被家长社会定位为“层次教育”和“兜底教育”,导致难以获得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有效支持,致使发展陷入困境,质量无法进一步提升。
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标志着职业教育按照“类型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开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类型教育视域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建设与普通高考平等的职教高考制度,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旨在最终推动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质量主导的政策话语体系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以“质”的提升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并打破定式思维,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认知,调动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规模与效能的统一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保证
规模与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量的积累让我国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质的提升才能助推我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真正成为教育强国。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逐步破除“五唯”的发展观与评价观,向质量和内涵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出于对数字经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革命的新兴产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将日益被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量”与提升办学水平的“质”的矛盾将实现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属性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目标的需要,是追求教育品质的需要,是实现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增值的需要。相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的“量”,社会对“质”的需要显得更迫切、更实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质取胜,通过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更深的内涵。高等职业院校应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本,以高质量就业为要,以“质”的提升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受教育者职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同样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当前,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要坚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技能人才。全球化时代,技能人才要有广阔的视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和了解全球科技动向、世界前沿技术,不断改革创新,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适应变革中的世界形势,在变革中获得技术优势。要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培养掌握过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大国工匠[6]。二是要努力培养具有前瞻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社会充斥着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人才,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三是培养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技能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培养“四有”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职业教育之方针大计。高等职业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坚持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成功。
(二)夯实知识素养,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能力
知识素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是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生存能力,知识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当前,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教学质量不高、授课效率低下、课程追求大而全、基础课程单一化、专业教学同质化,缺乏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为此,应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和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针对实际提供多样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第一,应设置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课程。一是课程要精致。要从众多知识结构中精挑细选出更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知识素养教学课程需紧贴大纲,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程需与本专业未来发展有机衔接。要根据生源特点制定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注重知识更新,做到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要优化。任课教师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认真分析,做到集思广益、好中选优。聚焦真实问题,实现知识的素养化[7]。课程教学不能照搬照抄,教学内容要反复精练,使专业课程做到更“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第二,应开展知识素养教学改革。一是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建设,重构教育教学内容,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都要重构教学结构模块,积极引导学生体悟,不断提升思维认知。二是深度推进教学改革,着力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高等职业教育要有“质”的提升,就不能只专注于浅层性教学,而应聚焦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学生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把握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知识素养养成。同时,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建立智慧型和创造型学习环境,通过微课堂、精品在线课程、专家论坛、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第三,应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完美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素养的高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天然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学习研究和改革实践,要以真实的问题为聚焦点,让学生从新知识中获取营养,从而真正实现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识提高和创造性发展。
(三)提升技术技能,筑牢受教育者生存之本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技能提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路径。技术技能的“质”性主要表现为主观质和行为质。一是主观质,主要包括受教育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体验、需求;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价值与功能;技能技术水平、应用性和满意度。二是行为质,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效果;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学生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和任课教师的选择;毕业生升学率和就业创业情况;参加各类大赛,尤其是国家级和国际大赛获奖情况;各专业技能证书获取率等。这些质性因素对职业类大学生的技能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评价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熟悉和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受教育者的生存之本。一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内在要求。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教会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个人成才相结合,推动全社会共同营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提高的外部环境。二是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要求,瞄准产业布局和技术的新旧更替,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具有时代性;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类型性;通过质的比较和鞭策激励,不断激发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内生动力,具有比较性;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从“量变”走向“质变”,具有发展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具有自我变革的时代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发展方向与时代背景密切关联,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环节。但从教育全局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明显滞后于其他教育板块,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属于薄弱部分[8],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连续扩招,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多项办学指标与国家标准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资源稀缺、结构和效能低下,使高等职业教育“质”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参与度、满意度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样的“质”,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实和完备,更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国民职63a0e90b901d7c53c8d29d7d8159dd4c6838cc866c3d50d3d65ae2b6f86814fc业技能提升计划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政策层面,并赋予法律地位。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让学生乐于接受职业教育,在学习中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具有定位鲜明的类型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有两种形态,一是质态的缓慢提升,完成质的积累过程;二是打破原有的质态,从旧质态向新质态转化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的从属地位到教育的属性地位、从精英教育到普及化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提升所发生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职业教育实现了在类型上的突破。这一突破是职业教育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技能人才培养认识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石与价值所在。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9]。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和事物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目的、需要和愿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所在。坚持类型属性,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先决条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质”。从与本科共享专业目录,到2015年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到根据试点需要于2019、2020年分别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试点专业,再到2021年发布新版一体化设计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动态更新更加完善了专业设置,不断强化类型教育特征,致力于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同时,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横向融通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为了更好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国家和各省、市相继推出了示范院校和“双高”院校建设。“双高”院校建设对外所呈现出来的质态为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起到了示范性引领作用,社会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其资源和标志性成果为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树立了标杆。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具有创先争优的比较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既能描述和反映高校的发展阶段或进程,又能反映同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或与高水平高校之间的差距,同时又能对各主客体行为起到督促作用。通过“质”的比较,能够得出各类高校在时空、功能或排名上的高低、优劣,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发展水平、办学实力以及社会认可度。社会第三方机构正是通过质的比较得出高校的排名,可以说,排名的背后是高等职业教育拥有的质量或实力的较量。
高等职业教育在比较中发展。一方面,国家意志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奋力前行。发达国家通过其巨大的教育资源投入取得了先发优势,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制高点,高比例的高等教育人口数、世界一流大学数以及杰出人才拥有量和众多科研成果,让发达国家占据世界高等教育知识体系顶端。与此同时,我国因经济发展落后和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而受制于人。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推进各项就业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拼中奋力追赶的局面。另一方面,改革激发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内生动力。2019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双高”计划行动,遴选了一批办学质量好和社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部分高校得到重点发展和部分专业得到优先发展。实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目的是在示范校建设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10]。同时强调“双高”计划的动态性,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不停地发展和拼命地追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逐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具有不断完善的发展性
质与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与量的双重属性[11]。量的积累过程,是对质提出新要求的过程,也是质不断发展的过程。质量互变关系原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随着量的积累不断变化,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较强的发展性。
21世纪初,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学生升学的愿望逐渐增强,而同一时期普通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期,普通高等教育能够容纳的量已近乎极限。而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新生期,数量少,规模小,国家适时调整政策,整合学校资源,增加招生计划,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此时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认识较为浅显,数量上的增加带来的不是质量上的提升,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经过十多年的扩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几乎达到甚至超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量”和社会对技能人才新要求的“质”形成了明显矛盾,供给侧发生了错位,急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适时调整了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质量提升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新《职业教育法》从文件和法律两个层面规定了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方向,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多样化、特色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面对国家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人民群众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愿望的客观需求,国家先后颁布多份文件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截至2024年7月,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数量已达到51所。发展职教本科,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新体系,提升了我国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服务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引领职业教育实现了一体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当然,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等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现有量的基础上保证质的进一步提升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把握规模与内涵两个维度,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扩张带来的变化,内外合力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真正从“量变”走向“质变”,努力把职业教育建设成一种对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一种有着广泛需求的教育,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12]。
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实现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对世界职业教育的独特贡献。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核心,是技能强国的生命线。为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要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13]。
(一)以提质增效和赋能发展的机制创新为核心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源种类复杂,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承载的是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起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改变传统育人方式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一,强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机制。政府要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工程来研究,加快建设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创建和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为类型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撑。既要完善现有政策,强化全过程管理,又要建立多元化协作机制和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以达到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的目标。在制度机制上,做好新《职业教育法》宣传和落实检查工作,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强化管理科学化;在利益机制上,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让利益相关方充分享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红利;在发展机制上,研究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方式,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约束机制上,规范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行为、义务、职责和责任,构建教育与教学全过程管控的长效机制。
第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以适应世界科技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健全政府职能,完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通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模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服务意识等,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转变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大胆改革,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新途径,拓展高职专科与职业教育本科、高职专业与应用型本科有效贯通培养。重视学分银行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聚集和观念变化,健全人才分类培养的市场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制度创新带来积极效应。通过校企联合考察、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政策,全方位、多主体、深层次搭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更高水平发展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以多元参与和常态长效的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进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创新成为第一要务、合作成为内生动力、融合成为必由之路、共赢成为根本目的。有序推进多元办学,加强长效管理,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产教融合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解决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能力缺乏等深层次问题。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些技术含量高、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的生产力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以新兴产业为追求,立足产业发展定位,推进产教融合,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攻方向。
第一,坚持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产教融合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高度契合,是学校和企业两大核心主体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的跨界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14],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模式和特色,是职业教育巩固类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国内已涌现许多产教融合的实践案例,如政府和学校共同推动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些职业院校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但是关于产教融合理论和产教融合教育内容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为此,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探索产教融合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相同性和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紧紧抓住产教融合这条主线,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技能实践上,建构起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形态,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实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产教结合,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校要大力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行业、企业要主动作为,逐步形成新型的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发展及职业教育质的升华。
第二,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当前,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博弈日趋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并取决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社会地位带来了机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其社会价值和长期价值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引导师生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对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招生、成果共享,创新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同时,高职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15],提高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的适配度,办成人民满意和认可的教育。政府应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解决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桎梏,保证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努力提升产教融合市场化水平,加速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产教互促、校企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立足服务和师生共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改革的关键是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优化和创新,厘清教育教学改革目的,正视现实挑战,明晰实践路径,激发发展动能和发挥各参与主体技术优势,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第一,瞄准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以评促改,大力推进“三教”改革。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颠覆传统行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对人才需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培养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教育的历史使命。一是推进“三教”改革。“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方面,要改变对教学人员传统认知,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主体,落实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教材方面,要研发新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结合实际,重在实践,特别是要做到将企业课程资源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紧贴市场需求。教法方面,要把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抓手,做到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聚焦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高校所在地,只有充分了解地方的所需、所想,培养的学生才有出路,也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三是开展质量评价,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持续改进。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政府全力保障,社会倾注支持,投入了巨额资源,期望职业教育早见成效。通过建立健全内外质量保证和评价机制,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评价手段为质评基础,同时结合量化指标,以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前提条件,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二,搭建师生共荣的发展舞台,着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技能实践活动。一是重视师生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技能大赛在职业技能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制度设计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16]。高校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等形式,推动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师生追求卓越,勇于攀登高峰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的历练,接触国内外顶尖技术,开阔视野。同时,通过搭建校企融合平台,让学生早日进入企业课堂,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二是创新劳动教育过程。劳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劳动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体验真实的生活,培养劳动意识,锤炼工匠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以政策支撑和实践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新的时代大潮中,高校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主动作为,同心同力,提升质量,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
第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人员配备不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等状况,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结构调整、人员优化,实现师资力量的改观。一是政策倾斜。学校应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效应,鼓励教师带薪深造,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机会。二是制度保障。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下,学校应出台各项政策保证教师的权利,不能完全以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教师的发展,将日常教学水平考评结果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标准。重视引进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培养新型应用型教师,特别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深造,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校内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
第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特别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是教学者,又是引路人;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具备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是“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不能以证书代替实践能力,更不能代替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普通老师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高级技师的实战经验。教师要下沉到企业一线,充分了解企业、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共同育人培养方案,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共建机制,切实保障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实践,打造一支能支撑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质”是育才之本,强校之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与政策引导,深入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引导教师弘扬工匠精神,发挥主体责任,以高质量教学培养时代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育人中,把握根本任务,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在新征程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玉举,顾严,李哲.辩证看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量和质[N].经济参考报,2023-08-23(8).
[2]徐涵.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17-19.
[3]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4-03-01)[2024-07-0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4]教育部:高职招生规模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EB/OL].(2023-03-23)[2024-07-0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mtbd/202303/t20230324_1052573.html.
[5]彭振宇.我国职业教育发生历史性的结构变化[N].人民政协报,2024-04-17(10).
[6]雷艳玲,孙德伟.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7):61-66.
[7]李润洲.知识素养化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7):138-144.
[8]郭跃.建设教育强国应补齐职业教育这块短板[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20-22.
[9]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EB/OL].(2019-02-13)[2024-07-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0]林海龙.“双高计划”视域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研究——基于服务“双区”的发展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0(27):68-74.
[11]刘振天.论高等教育的“量”[J].中国高教研究,2022(8):15-23.
[12]褚清源.十年来,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N].中国教师报,2022-06-01(1).
[13]石伟平.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7-8.
[14]周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4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规律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16.
[15]蔡文伯,田璐.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粘性、迟滞效应与引导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2):11-17.
[16]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ng Ziying, Yang Jian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rown from scratch to a large-scaled strong system, and has explored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realize a systematic leap in quali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internal logic of“quality”in the aspects of talent demand, type and orientation, scale and efficiency, to deeply grasp the times connotation of“quality”in the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literacy and skills enhancement.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quality”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times of self-transformation, typology of clear positioning, comparability of excelling in competi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enhance the“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etter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the paths include: working hard in“mechanism”, which values innovation; seeking breakthrough in“integration”, which wins in positioning; researching in“educational reform”, whose emphasis is on practice;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teachers”, the root of which is in culti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Yang Ziy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Yang Ji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作者简介
杨梓樱(1991- ),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上海,200335);杨建(1966- ),男,南通职业大学副研究员,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现场工程师能力结构培养与评价机制研究”(C2024256),主持人:杨梓樱;南通职业大学校级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内涵研究”(GJS2023010),主持人:杨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专项课题“产业需求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专业调整和布局研究”(r202331004),主持人:杨建,杨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