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10-12曹翠王欣
[摘 要] 在综合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四个模块的教师职业技能,即语文教学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核心技能、语文教研反思技能和语文教育管理技能。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57-04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在这项政策的引领下,国内很多高校纷纷走上了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道路。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紧紧围绕应用型的特性,重新确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以期更好地满足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汉语辞海》中对“应用”的解释是使用(动词)或是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 形容词),可见,应用型人才侧重的是能将知识和技能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一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模式,结合《指导意见》的精神,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地域性特征,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其次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是高校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最为恰当又独具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中历史最悠久、设置最普遍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应用型的特性,从传统的偏重理论传授转为注重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即面向社会需要,强化实际应用,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其他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语文教学、文化宣传、文秘、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主要岗位之一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亟待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1994年3月,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有明确规定,即“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做了明确规定,即“具有感悟、辨析、探究语音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
教师职业技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走上语文教师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特点以及语文新课改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定位,可以将该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大致分为语文教学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核心技能、语文教研反思技能和语文教育管理技能四大模块[2]。
语文教学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既是该专业学生的特色所在,又是教师职业技能的着力培养方向;语文教学核心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及教学调控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恰当、有效的教学调控,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予以成功实施;语文教研反思技能包括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进一步发现语文学科的规律,在改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育管理技能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中小学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渗透作用,注重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同时班主任工作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和具体实际,笔者编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问卷,同时以访谈法直接对接该专业的管理者、任课教师及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问卷结果和访谈材料的综合分析整理,发现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索出有借鉴意义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的有效对策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需求,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一方面需要制定与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相关的文件,如师范生教育实习方案、师范类专业本科生教学基本能力考核方案、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在校内建设各种技能培训实训室,如教师语言训练室、微格训练室、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室、班主任工作技能情境模拟室等[3]。同时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自主使用这些训练室,提高这些实训场地的利用率,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保驾护航。
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好地具备四个模块的教师职业技能,需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
专业理论类的课程不能一味地压缩课时,如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也需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同时要求这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要和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挖掘其中相关联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实践技能训练类课程,在时间分布上要考虑全程性,要连续分布到大学四个学年中,避免集中分布,要根据阶段性技能达成目标设置实践课程[4]。如应用写作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师口语、三笔字训练安排在第三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安排在第四学期;教学能力训练安排在第五学期;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等。每门课程要制定切实可用的考核方案,确保学生具备过关的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教育类课程要结合中小学教学具体情况,更加具体化。如以培养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专门开设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大有裨益。
3.完善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评估体系和协同合作的实习体系
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评估体系要做到科学、规范、合理、可行,需要从教师职业技能的四大模块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结合的综合评价。如针对学生教育实习效果的考核评估,需要通过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实习生的授课对象、所在学院的带队指导教师、实习生的自评等方面综合评定教育实习的总成绩。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考评主要看该实习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教学方案设计;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辅导;是否能够反思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是否具有较强的班主任工作管理能力等。实习生的授课对象主要以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为依据;实习生的自评主要看教育实习的感悟、收获或者改进等。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中小学校的联系,完善协同合作的教育实习体系。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同时邀请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小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从教意愿。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见习或观摩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切实地感受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实习学校要切实肩负起培养和锻炼实习生的职责,给实习生各种锻炼教师职业技能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实习生的教育实践综合能力。
(二)微观层面的有效策略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既能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又善于做语音的艺术家,用自己生动有趣、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中小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氛围。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夯实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模拟实训或教育实习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间的交流沟通,都要做到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可以通过开设教师口语与表达沟通类课程或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听说训练、专题朗诵演讲活动、辩论赛活动逐步锻炼和提高。
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既能写出规范的汉字,又能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具有一定的美观和文化意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要承担识字和写字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在日常学习中注重汉字的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同时在开设的毛笔、钢笔等书法类课程中积极主动学习,逐步提高书写的艺术性。可以通过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成语大赛或三笔字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阅读材料写出符合题意的内容,能够根据作文的要求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知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够运用生动的语音和顺畅的文笔表情达意。可以通过组织作文大赛、写作技巧培训指导活动专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鉴赏能力。特级教师钱梦龙也特别强调“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鼓’起来”[5]。学生要善于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素材,学习他人的创作方法、叙事方式和积极的人生观。可以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阅读材料题实训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及教学调控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学生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从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同时选择恰当、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可以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比赛或者研讨会不断地锻炼、提升。
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将既定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予以顺利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语音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语技能等。
教学调控能力是实施能力的重要辅助,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好课程教学的进度,能够及时调控课堂的学习氛围,面对课堂突发情况能够巧妙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微格训练、教育见习或者教育实习不断地锤炼教学实施和调控能力。
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有教学实施和调控能力。课堂教学是鲜活的、变化的,必须经过反复的演练和仔细的揣摩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讲解的心态才能从害羞、胆怯走向自然、平和;导入的方式才能从简单走向新颖;语音才能从音调小而平走向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板书形式才能从提纲式走向思维导图式;提问方式才能从单一的识记层次走向多元化的思考层次。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得以不断前进和成长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对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有很大的助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高度重视三种能力的培养。针对在教育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挑战,学生要善于思考,发现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证改进、反思创新,最终形成教学和研究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教学研究能力可以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个不同阶段的论文写作逐步提升。学生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进行选题,尽可能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选择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引导和应用价值的应用型题目。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教育研究和教改实践方面的课题,辅助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及时将自己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感受反馈给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内因。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训练、教育见习或实习及时、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或遗憾之处;也可以反思教学实施的理念、方式或过程等,要善于通过反思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可以通过教学研习报告或参与教学典例研讨会,丰富、拓展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原有的教材内容、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和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提升自我教学创新技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教学创新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教学重担,必须把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践行师德的目标,自觉遵守师德师风规范并具有良好的教育情怀。要求学生善于利用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进行课程思政的渗透,要善于挖掘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不断培养和提高思想教育能力。
班主任工作能力是指作为班主任,学生应该具备的统筹管理班级的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能力、处理班级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较强的班级团队与文化建设能力。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自觉地肩负起副班主任的责任,尊重、平等地对待班内每一位学生,尽己所能地帮助学生化解各种困难,提高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通过开展班主任工作模拟实训、班主任工作教育活动逐步锻炼、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演示课件、音频、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一方面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打破课时有限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或在线互动讨论深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可以采用理论知识学习、微格实践训练和一线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升,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双管齐下,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取得成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一定程度上关乎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以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海菊.21世纪新升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175-177.
[2] 赵丽,原昊,邓福舜.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57-159.
[3] 王樱.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7(9):63-64.
[4] 田子荷.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问题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6.
[5]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