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1+2+3+4”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10-12王奕冉贺泉莉梁炜为路晓华程族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4期

[摘 要]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出发,尝试构建“1+2+3+4”的课程思政模式,并从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外线,结合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改革,通过将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融通、精品思政资源的融汇探索该模式的实践路径,充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1+2+3+4”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29-04

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保障,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引领。而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中,大学生面临各类认知观念的交锋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而紧迫。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指示不仅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还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仅仅注重传统的育心功能已然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具备更为深刻的德心共育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通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拼贴化

自2016年以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存在不明确性。虽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已初步提出,但仍然片面地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上,忽视了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育德功能的重要性。这导致思政元素在整个课程中难以有机统一,影响其价值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围绕家国情怀、奋斗拼搏、责任担当等中国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使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显得不够充实。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入挖掘,使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被忽视,影响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引导。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之间仍存在缺乏关联性、层次性和整合性的问题,使思政元素难以科学融入专题教学的内容中,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政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合。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片面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而对思政元素的感知不够全面,较少思考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性,未贴近“00后”大学生自主化、网络化、情境化的学习特点。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往往以通过PPT予以呈现的说教灌输为主导,忽视了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积极运用。这使课程教学相对缺乏情境式、体验式等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方法,未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相对有限,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应用不广。对于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尚未充分实现,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还未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不足。目前,评价仍然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技能的掌握为主要评价指标,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育心与育德的融合度。这也使学生在课程中更注重对知识的表面性掌握,而较少对自身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度思考。

(三)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弱

长久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在思政意识方面的淡薄导致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难以融入思政元素。专职教师往往注重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培养心理调节技能,未充分挖掘心理知识中的潜在思政元素,并将其积极融入课程的理论知识授课和心理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而兼职教师多为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由于学科知识的局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缺乏系统而深刻的思考。由于对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深厚的思政理论支持,难以从学理的高度进行逻辑建构,难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这些都会致使课程思政的建设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的问题,难以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心与育德功能的统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在长期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基础上,面向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拟构建“1+2+3+4”的教学模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1”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2”是指以课程思政为内线,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为外线;“3”是指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评价多元化;“4”是指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相融通、精品思政资源相融汇。通过探索“1+2+3+4”的教学模式,以期站在时代高度培育时代新人。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注重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需在鲜明的时代性中展现独特的价值。这不仅包括传授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知识和调节心理不适的技能,更应强调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目标。将“1”核的立德树人作为目标引领,首先通过PDCA循环理论深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需求,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计划。通过明确目标,兼顾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期望,在PDCA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对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估体系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有序改进,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次,应用PDCA循环理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要素实施计划,充分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改革中面临的挑战。涵盖师资培训、教材资源的整合、实践环节的设计等多个方面,以全员参与的方式确保改革计划得到全面、深入的实施。这是改革计划成功推进的关键,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合作。再次,通过PDCA循环理论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形成周期性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通过建立包括定期的课程评估、学生反馈和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等科学的评估体系,以及时了解改革的进展,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改革计划能够稳步推进。最后,通过对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以心育德、以德修心、德心互哺、德心相融”的德心共育协同效应。这一全过程的PDCA循环,不仅可以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计划更加科学、合理,还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线,着力探索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改革通过“2”线展开,即以课程思政为内线,以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为外线。这种双线的实施在注重思政资源挖掘的科学性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机性方面进行,旨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功能有机结合。首先,内外线的相互融入不仅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还为学生提供“学知识、长才能、强信念”等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在内线的推动下,注重思政元素在课程内容中的深度挖掘,以确保其理论内涵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外线的强化,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双线的有机融合,使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是价值观念的引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次,深入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这种有机性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有效解决思政元素“如何挖”和“怎么融”等教学改革具体操作层面的难题。通过内外线相互融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发展的学习体验,使其在知识和德性双重培养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履行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立德树人使命,还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传承者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发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在立足“3”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确保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发块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面,借鉴混合式教学理论,采用MOOC+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通过线上教学,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同时,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案例式教学,将典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心理知识中,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设计并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对当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深入研读,结合国情、校情以及社会动态热点,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提升教学的时代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思政的内涵;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八个模块,针对每个模块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价值和道德情怀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把握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映射点和切入点,确保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素质;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需要在德心共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框架下,明确评价主体、评价维度、评价原则和评价实施方法。强化过程考核和多维度考核,注重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的平衡,保证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应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还注重他们的全面成长。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库

在依托“4”融中的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相融通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融合和精品思政资源的融汇。首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认知站位。通过培训,一方面提升专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夯实兼职教师的政治理论与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思政的内涵,助力构建融合思政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次,着力开展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并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学习—对话—实践—反思”的备课模式。通过共同的备课活动,教师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使课程思政的理念更好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集体备课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个体提升,还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得以更好地传播。再次,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授课比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激情,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授课比赛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还是促使其在思政建设中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升的重要途径。最后,遵循思政资源与心理健康知识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原则,联合多方力量,建设理论深厚、案例丰富、类型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授课教师各自的专长进行集成,严格微课制作的标准,拍摄课程思政微课视频;线上线下收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制作融入课程思政的课件和教案;纳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优秀作品,以及学生参加心理技能大赛的获奖作品。对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建设资源共享、人员互助、信息互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体系,以确保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分析

选取两所本科院校和两所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参与课程思政中的562名大一学生和50名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堂兴趣爱好程度方面,84.69%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87.72%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满意;80.25%的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程度非常满意;83.45%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认为课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与体验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并行;85.7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非常有帮助;89.14%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77.5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82.38%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总体效果的评价非常满意。

(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在课程思政关注度方面,100%的教师表示非常关注,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86%的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合程度非常关注,会积极寻找切入点和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度方面,82%的教师表示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在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方面,84%的教师表示思政内容与心理知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深度与高度,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及生活、学习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学生的接受度较高;在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方面,92%的教师表示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效果明显。

四、结束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学生作为前行的生力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刻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责任重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更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挖掘和融合优秀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实践路径,以实现德心共育的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心理更加健康和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富有担当的人才,实现个体与国家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王雪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2,13(15):121-125.

[4] 张平,田宝伟,王建坤.课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1(1):80-83.

[5] 陆道坤.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证研究[J].医学教学管理,2022,8(2):150-155.

[6] 梁瑛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高教学刊,2022(6):36-3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