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2024-10-11王蒙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10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要贯穿到学科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不仅能增进家国情怀,更能提升核心素养。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过于传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教师单向授课的模式。这种缺少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忽视德育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成绩如何,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本身,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兼顾正常课程与德育同时进行,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受到德育熏陶,不利于未来发展及素养提升。

3.缺乏对历史学科的重视

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仍将“提升分数”和“增加效率”两个目标作为历史课程的教学重点,很少顾及提升学生素养。除此之外,个别初中学校还存在“借课”“换课”等情况。

4.教师德育渗透能力欠佳

一些教师认为德育应该由思政教师推进,与历史学科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种观念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结合历史故事深化德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当教授与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介绍历史背景着手,采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为例。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爱国将领故事、事件深远影响等方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讲述完历史故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七七事变’又称什么,为什么”“卢沟桥位于哪个城市”等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民族历史的深入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在鉴赏环节开展德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观看历史纪录片、聆听红色歌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观赏结束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见解,以此提升学生的鉴赏以及表达能力。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还能让学生在鉴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当年留存下来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爱国将领邓世昌等人做出的牺牲。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的影视资料,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脑海中塑造出更为立体、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也会在课后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3.家校结合渗透德育

德育作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贯穿着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德育的推进并非是教师一方的任务,家长的密切配合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此,教师应与家长共同携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其成长为品行端正的人,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一课为例,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整个历史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曾国藩家书》当作本课的拓展学习内容,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4.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推进德育

德育的初衷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基石,进而为其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是他们的典型特点。因此在进行德育时,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开展德育。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中国近代史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奋斗历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漫画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那年那兔那些事》等红色动画片,动画片的表现形式生动,能更好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让大家各抒己见,深刻感悟祖国的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

5.在互动交流中强化德育

由于历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占比较大,单纯的理论灌输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水平,在辩证思考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推动教育教学进程,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五四运动》为例,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旧会遭遇外交上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既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能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一些学生说“老师提出这些问题一定都与五四运动有关,可以翻看一下教科书,应该可以找到答案”,还有的学生说“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回答”。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请几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更能够激发炽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利用历史教学丰富的德育素材,努力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