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雅划

2024-10-11张强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10期

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指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对中小学师生关系划定了宏观界限。良好的教育是师生关系的总和,新时代教师要守礼法之线,致和雅之境,构建和融雅正的师生关系。

帕特里克·利瑞的同心圆式理论,将职业界限划分为“可渗透的界限”和“不可渗透的界限”。在初中阶段的师生关系中,教学相长、立己达人、尊师爱生……这些俱为“可渗透的边界”,它以“软边界”的形式存在于师生日常交往中,引导教师和雅施教、学生和融而学。法律法规、师德师风是“不可渗透的关系”,它以“硬边界”的形式存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办学规范中,毋庸置疑,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言行合范不越线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感情、心理萌动的初期,教师如果言行举止失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

为此,师生交往不越线要做到四倡导、四杜绝:倡导开放空间交往,杜绝私下单独交往;倡导工作时间大方交流,杜绝课后过多交流;倡导话题对称,杜绝逾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倡导语言规范,距离合适,杜绝网络交往言行轻佻。除了杜绝直接越界行为,还要杜绝借学生之名行违规之实,比如让班委帮忙收费组织违规征订资料、违规研学活动,让课代表代为批阅作业、额外布置超量作业等。总之,不能利用中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逾越正常师生交流渠道和正常教育教学需求的边界。

平等关怀不越界

教育教学的关怀是一种双向关系,而非仅教师“关心”学生,学生“被关心”。据此而言,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学术成长和心智发展权威地位,严谨求实、潜移默化地改良学生行为,开化其心智;另一方面不可打着关心的旗号越界,以免让学生产生戒备心理而逆反。

师德师爱的边界是教师以关怀学生的本能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不能以施教者的优越感强迫学生做出行为的改变。古人倡导的“修己力行,谦和笃实”,以及教育家精神倡导的“自由、民主、公正、尊重个性差异”等交往价值理念,无不透露着一种交往的边界智慧,即教师平等地“摇动”和“唤醒”学生——这个边界就在于“心与心的交换、情与情的互动”。

尊师重道有分寸

《礼记》中提“亲其师,信其道”,韩愈的《师说》也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其一,师生的边界在道德品质和学术范畴上要划清界限。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师者尊严,言行举止要“有范”;反观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动辄满口俚语套话、昵称玩笑;或者上课时用外在的形式哗众取宠,不重视学科本质的内在激趣——以至于将本该严肃雅正的师生关系“降格”。教师要博得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做一名爱岗敬业、踏实钻研的人。一位爱看书的老师、能信手画几何图形的老师、唱跳开朗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亲之信之”;一名时时刻刻迎难而上、尊重职业、团结同事的老师,才能给青春期的初中生树立人格榜样。

其二,在学术层面上,教师要卸下学术权威的包袱,走入学生的学习圈子,必要时打破“主体”和“主导”边界,即所谓教学相长,打通师生学术研讨的壁垒,促进学生成为“小老师”。

师生交往是一种微妙平衡的交往:伦理界限清晰,肢体界限鲜明,学术界限隐退,心灵界限互通,真正做到“以和雅为界,亲而不亵;以礼法为线,近而不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