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育人让学生“劳”有所得、“动”有所乐
2024-10-11宋志忠
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宋谷金楼小学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地域资源,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的理念指引下,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田园劳动教育”体系,以学校为本、以家庭为链、以社会为场,使学生走进实践,再回归书本,让学生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一、开拓校内外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助力学生成长
乡村学校要有办学特色,要回归自然,就需要增加自身的“乡土味”。这些“乡土味”就在乡村孩子的生长环境中,比如果园、菜地、牛栏等,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田园劳动教育。
学校将建设校内劳动基地作为重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农耕历史、乡村变化史,把校园西侧的一块场地规划为百果园,种植了300余棵树苗(共50多个品种),为开展果树种植管理等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实践场地。在百果园旁边,学校开辟出蔬菜园,为师生开展蔬菜课程提供了试验场。
此外,因校内场地有限,学校联动校外场地资源建设校外劳动基地,为更多农耕系列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其中,校外劳动基地的科技温室大棚,为学生开展种子研究、科学育苗、无土栽培、雨水再利用、插接嫁接技术、喷灌滴灌等活动提供了专业场地。
二、巧用现成资源,让田园劳动教育课程更充实
对比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开展田园劳动教育的场地优势明显。同时,学校在建设校内外劳动基地的布局上,需要深思熟虑,以便在有限的场域内打造更多田园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注入新活力。比如,学校围绕百果园设计课程时,其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认识果树品种”“各类果树的果实长什么样”等,而是贯穿果树的成长全过程,延伸出“种植、施肥、拉枝、喷药除虫、嫁接、套果套、修剪”等课程,将课程内容融入学生的常态生活。
学校构建的田园劳动教育体系中,农耕文化系列活动课程是重要内容,它的教育目的不只是引导学生习得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手段,还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农耕文化。如在小麦收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时,会着重展示“用木耧播种、用墩子墩地、用镰刀收割、用石磙碾场、用木锨扬麦”等环节,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又从侧面进一步推进乡村特色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化,让学生为家乡的厚重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增进文化自信。
三、“田园+美育+科技”办学模式让学生“劳”有所得、“动”有所乐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自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在构建“田园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坚持探索创新,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田园+美育+科技”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结合实践探究、体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在实践升华认识。
比如,教学《落花生》时,语文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回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过程,再带领学生结合课文讨论花生的作用等;数学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测量花生苗的间距与行距,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知识。再如,科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植物嫁接技术时,可带领学生走进百果园,为学生演示海棠树与苹果树的嫁接过程,让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