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教学实践策略
2024-10-11杨健
【摘要】科学领域的学习对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强化幼儿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科学探索活动组织时,教师从开展学情调研、创设趣味情境、推出互动实验、传授探索方法、投放实践作业的教学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科学课程体系,为幼儿搭建更多探索交流平台,让幼儿在丰富的科学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探索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探索;教学实践
幼儿处于探索世界阶段,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尤其是科学现象的产生原理和实验操作,会表现出较高的探索欲望。教师结合幼情,针对性设计科学活动方案、优化科学活动内容、创新科学活动形式,为幼儿营造真实、生动的科学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观察、交流、实践、思考中建立科学认知基础。园本课程中蕴含科学领域素材,教师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推出多样化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探索契机,帮助幼儿提升探索学习能力。
一、开展学情调研,整合科学探索资源
幼儿对新鲜、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兴趣取向、探索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具备学情调研意识,深潜幼儿群体从更多角度展开调研,建立全面、完善的幼儿个性化档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筛选、整合科学素材,以契合性更高的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在实践探索中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科学观察、科学调查、科学实验、科学操作等,都属于科学探索活动的范畴,教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针对性筛选科学探索内容,组织幼儿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锻炼机会。如“神奇的海绵宝宝”“玩水”“叶子”等科学探索活动,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获得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如“神奇的海绵宝宝”活动,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海绵和海绵制品,以及洗洁精、水等,要求幼儿观察海绵、触摸海绵,感受海绵柔软的特性,能够让幼儿快速进入观察环节。幼儿对水比较熟悉,但没有借助水完成实验的系统认知积累,教师引导幼儿将海绵放入水中,观察海绵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尝试加上洗洁精,再次观察实验成果。再如“叶子”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绿化带,搜集不同植物的叶片,制作成植物标配,并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植物的名称、特征、习性等内容,帮助幼儿更加全面了解植物。教师做好学情调研,针对性遴选科学资源,创新设计探索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科学探索欲望。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感兴趣。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趣味性、竞赛性元素,为幼儿创造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索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观察到更多真实的科学现象,感受到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促使幼儿建立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在科学探索活动组织时,教师不妨投放活动材料搜集任务,为幼儿创造更多探索机会,为科学探索活动的顺利推进做好铺垫。
幼儿对手工制作类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借助多种教辅材料创设趣味手工制作情境,为幼儿顺利进入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如“制作风筝”“制作风车”的活动,教师投放搜集制作材料的任务,要求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废旧纸张、木条、铁条,以及彩笔、胶水等,为手工制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支持。幼儿积极响应任务要求,主动搜集众多制作材料。在手工制作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风筝和风车借助风运行的原理,并出示成品,让幼儿轮流观察、研究。在幼儿对制作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制作小组,并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指导幼儿顺利进入制作状态。在成果验收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到空旷的操场进行实验操作,幼儿对于自己制作的风车能否顺利转动、风筝能否顺利飞起非常期待,能够主动加入成果展示环节,在主动实践中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基础。
三、推出互动实验,增强科学探索调度
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认知较少,面对多样性、多元化的科学实验不知如何下手,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在科学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让幼儿在细致观察、自由讨论、模仿实践中获取更多科学知识,并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力和探索动力在互动中得到开拓。有效的沟通才能获得更高效的实验成果,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技术支持,避免幼儿在不断的试错中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影响科学探索热情。
在组织幼儿展开实践时,教师加入活动中,与幼儿合作完成作品,能够增强活动调度。在制作“剪纸”“纸船”类的手工作品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同类体裁的动画,带领幼儿了解纸类手工艺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激发幼儿参与手工制作的兴趣,并适时投放剪纸制作任务,要求幼儿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多幼儿能够剪出各种图形,并为图形涂色,个别幼儿对剪刀操作感到困难,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熟悉剪刀的运用,为幼儿深入手工制作打好基础。在纸船的制作时,教师按步骤进行示范操作,大部分幼儿有折纸经验积累,能够顺利梳理操作路线,完成纸船的制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给予幼儿适当引导和方法辅助,与幼儿形成有效互动模式,将获得更为显著的助学效果。
四、传授探索方法,把控科学探索节奏
幼儿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积累,且直观思维较发达、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科学实验组织时,利用示范展示操作、视频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多观察、触摸、沟通的机会,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冲击下形成科学学习起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围绕不同幼儿群体的动手能力差异,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并适时传授实验方法、展示实验步骤,促使幼儿在效仿中逐渐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探索能力。
科学探索活动包括观察活动、实践活动、调查活动,教师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索能力,针对性推出更具特点的活动方案,将获得幼儿更为积极的回馈。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是一项典型的观察活动,植物每天都在生长,外形持续发生变化,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掌握不同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教师在幼儿园内准备几盆不同种类的绿植,制作具体的观察方案,为幼儿指明观察的方向,要求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的成果。观察植物的生长需要长期的坚持,为了避免幼儿半途而废,教师定期要求幼儿对比自己的观察记录,发现植物发生的变化,并在教室一角设置一处“展示墙”,将幼儿的观察成果以照片的形式贴在展示墙,帮助幼儿产生持续观察、记录的内驱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探索热情,说明教师的方案设计比较合理,成功把控科学探索节奏。
五、投放实践作业,强化科学探索体验
在延伸科学探索训练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幼儿的接受实际、学习需求,对接幼儿生活实际,投放不同层次的亲子实践作业,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协助,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考虑幼儿的性格取向、实践能力、生活环境等差异,教师在实践作业布设时,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鼓励幼儿和家长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探索任务,以提升科学探索成效和品质。
在实践作业时,教师需要客观考虑幼儿的生活环境和认知基础,以提升学习任务的契合性。如观察“水的三态”,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比较熟悉,但没有系统对其形态做过探索。教师将探索“水的三态”作为作业内容投放到家园信息交互平台,邀请家长协助幼儿探索水的不同形态,并要求幼儿将水的不同形态以图画、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上传到作业平台。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能够确保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安全,同时为幼儿顺利完成作业起到引导作用。在信息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业,幼儿能够积极响应,对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分享,课堂气氛高涨,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这亲子实践内容的选择无疑是成功的。
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热情,这是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结合幼情针对性设计科学探索方案,引导幼儿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顺利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对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幼儿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教师从科学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幼儿参与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操作,能够有效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幼儿学习需求展开不同形式的实践探索活动组织,为幼儿创造丰富学习契机,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福华.浅谈大班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以亲自然活动“水中倒影”为例[J].新教育,2023(S2).
[2]顾悦馨.根植小小自然角 探索科学大世界——利用自然角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10).
[3]刘彩霜.探索·体验·成长——幼儿自然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策略研究[J].教师,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