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群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4-10-11徐晓青

新教育·科研 2024年9期

【摘要】任务群视阈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是以“大单元”为教学的整体内容,以“任务群”为实施路径和组织形式,设计整体性、多样化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达到课程育人价值为目的的研究。

【关键词】任务群;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当前国内已经意识到“基于语文任务群的学习确立”“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九年级教师,时间紧,任务重,创造性地利用部编教材资源,以任务群为支架,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承接到当下的语文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部编教材五四制初中语文九年级课本为研究样本,以任务群为支架,改变以知识点、能力点线性排布的内容框架,实施大单元教学,积累大单元教学开发与应用经验,构建素养型课堂。

一、任务群设计策略

1.目标策略,基于文本篇性,确定任务类型

文本篇性对语文教师来说有极高的价值,更好地实现学生与课文言语智慧、言语生命的融合,搭建感受作品审美价值的桥梁。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对文本篇性的发掘,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感,能使学生聆听作者的心声,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以单元的角度,大部分是按照文体分开,缺少深层次的探究,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都是议论文单元,但对于文本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鲁迅对于民族觉醒的反思。《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会疑,学习需要怀疑的精神,《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提倡学习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这三篇都是议论文,大部分讲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在文本篇性上可以放在一起深入探究,基于文本篇性,设计合适的任务类型。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初中阶段三个议论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前两个议论文单元重在教会学生议论文的论点、据、论证过程等基础知识,本单元则强调在掌握基本的议论文知识后学习如何阅读文艺性议论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短文两篇》中《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和杂文,属于一般性议论文,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对前两个议论文单元的呼应和回顾。《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则是比较典型的文艺性议论文,谈论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是对前期议论文学习的深化。学习文章中介绍的读书和文艺欣赏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因此,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设计了“对话大师,学习鉴赏”的学习方案。阅读文艺性议论文是本单元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篇性中文艺审美的方法,建构文艺审美的知识构架,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主题策略,基于言语实践,聚焦思维优化

从文章的类型入手,研究文本的篇性,确定主题策略。训练点侧重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基于语言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精准把握课堂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教材,精准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任务群,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九年级上下册各有一个诗歌单元,既有新诗,又有以旧体表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在设计专题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新诗的文体特点,完成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的学习任务,力求给学生带来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新的增长点。设计朗读脚本,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设置“品味新诗语言”“倾听诗的声音”“尝试诗的表达”这几个任务,加深学生对新诗的理解,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到美的熏陶。

3.活动策略,提供活动支架,开展多元对话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群,提供活动支架,侧重内容、情景、任务、评价四种支架类型,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有效提供支架,让学生有效找到活动的支点。

支架的设定来源于对文章共性的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符合小说的特点。其中《故乡》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无不聚焦一个“变”字。《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体现了金钱的重要作用,文章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孤独之旅》杜小康在经历孤独之后心理上有巨大的“变”化。人物百变,主题易探。“变”成为本单元设计的支架,通过探究一系列“变”,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作品主题。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小说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手”这个细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溜索》中,“手划出血来”;《蒲柳人家》中,“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这些“手”的细节 ,凸显了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人物的手,通过“手”作为支架,有效地疏解教材,进行整体、结构化的设计,从分析式设计变为综合性设计,从点状结构变为结构式教学,从而开展多元对话。

二、单元设计整体规划策略

1.单元规划的原则

首先,要“对标”。即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搭建的体系框架的“坐标系”中找到具体某个单元的“坐标点”。这是基于大单元学习设计任务群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教科书单元是否需要进一步整合进行甄别。大单元的特点决定了听说读写应当体化设计,故而先甄别,再整合,确定主题,将教科书单元转化为教学单元,这个步骤必不可少。这是基于大单元学习设计任务群的第三步。第四步,应结合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主题、所整合的内容以及单元的教学目标,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创设真实的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预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项目完成时需要提交的成果或作品。

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九年级教材的内容包括新诗、小说、传统名篇、议论文、诗词等,需要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文本特征,从而进行甄别,整合。设计单元导读课型—九上一单元“诗歌,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实用文单元主题—九上五单元“理清议论思路,学会质疑思考”,记叙文单元主题—九上四单元“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群诗单元教学—九下六单元“古今兴亡,且战且歌”,文言阅读课型—九上三单元“诵亭台楼阁,铸精神高地”,读写联动课型—九下四单元“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方法”,跨学科教学—“经典爱国诗词联诵”。以课本单元为样本,实现单元内整合、单元间交叉、学科渗透,有效实现单元的规划。

2.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的教学功能与价值,综合单元教学要素与资源,有序展开。进行大单元的“三研,即“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情”,精准确定单元目标,展开后续任务群的确定。其主要路径有: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进行课标解析。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导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研读新课标有助于教学的有章可循。二是遵循教材,分析教材的编排体例及编排特点,明确单元的基本结构,发掘教材中核心素养的价值,并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对。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基础,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实现从课程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对单元人文主题的情感基础。三是基于学情,精准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来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经验特征,找准学生的障碍点,确定目标的重难点,精准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设置了三个小说单元,第一个是九年级上册“少年成长”主题小说单元(第四单元),包括《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从文体意义上认识小说,教科书提示学生从梳理小说情节入手,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物形象,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二个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在了解传统白话小说基本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其魅力。第三个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孔乙己》《变色龙》《溜索》和《蒲柳人家》(节选)四篇课文。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欣赏小说的语言,感受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基于学情,aCYGQ8/en6bIYfIZlmWpTw==学生通过阅读,能感受世态人情的复杂,深入剖析时代与人物的关系。

3.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实际内容为例,对单元的基本性质、编排价值等进行总结和概述,了解其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具体作用,并按照明晰单元目标、巧设核心任务、搭建学习支架的顺序,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让学生在活动和探究的过程中,迈向多元发展和综合成长之路。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古人的责任与担当”。课文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有恳切真挚的进谏献言,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本单元通过“找准矛盾焦点”“读经典古诗文,汲取古人的智慧”“完成一封信”这几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既能启迪智慧,又能体会仁人志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单篇课时教学范式

1.课前:单元目标确立,资源梳理整合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完本单元后应当学到什么,即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巧妙地提供学习支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其次,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可以适应学生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后,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将单元主题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目标中。即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同”,要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还是重在掌握知识,其下位的课时教学目标要“存异”,各个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重中之重,倘若轻视了教学目标的制订,则难以实现高效率教学,也无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在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格外重视目标表述的清晰度,使制订的目标在后续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情境筛选和教学评价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课中:筑牢任务支架,项目串联课堂

支架理论(scaffolding)最初是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美国学者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的是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搭建“脚手架”。任务群的设置正是基于为学生搭建“支架”,从学生需求点出发,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增长的起点。

1983年,加德纳教授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他在书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1]。他提出人的智力囊括了八个类型:语言、逻辑、音乐、视觉、身体、自知。这八种智力并不是一个个互不关连的独立个体,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统一运作的。

在大单元的基础,给学生提供支架,设定有效任务群,用项目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关联。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与语文学习任务群在理念与实操方法方面高度趋同,在实际教学中行得通,因而是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实现学习任务群落地的重要方式。

项目启动阶段通常采用激趣的方式导人,做好铺垫后,教师向学生发布任务。项目推进阶段重在落实完成阶段性任务。完成系列化的阶段性任务,达成项目目标。项目总结与提升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盘、反思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明确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方法。整个课堂在项目的引领下,缓缓地展开,实现课堂的串联,实现知识的最优化、系统化的学习。

3.课后:读写迁移再造,双线实践活动

课后按双线组织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两条线索,教读、自读两类课型以及完善的助学系统既有助于重点落实单元语文能力要点。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围绕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综合实践、语文生活三个方面展开。综合性学习在设计上注重整合,用大的活动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分出活动步骤,且重视为学生开展活动搭建学习支架,给出操作性强的指导建议。

深度学习就是迁移的过程,在读写迁移的过程中,学生从“宽而窄”的学习达到“少而深”的学习,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种问题迁移到另一种问题,甚至实现学科见得迁移。逐步整体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课题基金】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任务群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0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