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视域下设计语文传统文化作业的探索
2024-10-11陈莉红
【摘要】情境教育视域下设计传统文化融合作业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作业设计的元素,让学生在预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真”,在体验情绪情感中感受什么是“善”,在品味景物描写时感悟什么是“美”。教师要以“学为中心”,设计订单式、专题式、实践式等多种作业类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要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关照法引导学生汲取人生智慧,采用支架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采用共生法帮助学生涵养审美情趣。
【关键词】情境教育;传统文化融合作业;初中语文
情境教育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它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在设置课题作业时,如果教师能结合情境教育,将作业和特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传统文化融合作业,结合情境,以更为细腻、细致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独立完成各种探究任务。
一、浸入文本,把握传统文化作业的元素
1.真,预测情节发展
基于情境教育设计传统文化融合作业,教师要围绕文本挖掘蕴藏其中的教学元素,优化教学设计。情节发展、情绪情感、景物描写等都是重要的教学元素,教师要围绕它们设计作业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真善美的兴趣。围绕情节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前文的基础上预测故事后续的发展情况。这样能让学生结合线索分析社会百态,让他们感受到“真”。
围绕《社戏》,教师可以设计情节预测类作业,让学生围绕作品中的某些节点推测故事会如何发展。他们将自己预测的故事讲述给同伴听,并一起验证这些推测和课文是否一样。如围绕“小伙伴们想吃东西,可周围只有豆田,你觉得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有一名学生预测:“他们会去买豆子。”该学生的预测和文本内容并不相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其探索“真”。可以提问:“半夜里什么人都没有,该给谁钱呢?他们生活的地方如同世外桃源,你认为在传统文化场景中,故事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预测不符合社会事实,也不符合当地淳朴的民情。这时候可以设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文本赏析,可以分析一下作品中为何要添加“偷豆子”的细节,通过“偷豆子”内容,能看出小伙伴们都是怎样的人。由于有了此前的预测作为基础,学生成功作答这道题的效率会更高。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将他们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在预测中,学生认识到不能天马行空地胡乱想象,而要结合文本提示预测,这样能让他们学会如何让故事情节更真实可信。
2.善,体验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元素指的是不少作品中都蕴藏着真挚的情感,展现出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元素,设计角色扮演类作业,让学生和主人公融为一体,体会其情感,感受作品之“善”。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类的作业。让学生先收集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该作品创作于什么年代,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如何。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作者,展开朗诵活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在作业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一:作者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依然想要“老夫聊发少年狂”,你能体会到他的情感吗?问题二:作者在作品中引用了孙权等人的典故,你觉得他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典故呢?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体会到作者有着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渴望报效朝廷,以及作者的爱国之情。角色扮演能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生活情境中,促使他们和作者形成共鸣。这样,他们便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爱国志士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美,品析景物描写
在作业中设置“景物描写”元素指安排学生融入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赏析体验自然美。然后解读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展开自主创作。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对“美”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中有不少景物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之美。教师可以从文本的句子入手,设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安排学生赏析“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说说作者描绘了什么景物,它如何展现出“水墨画”的美。在完成该作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行动,前往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看看园林中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是否具有“水墨画”的特点,和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是否有类似的特点。最后,再安排自主创作类作业,让学生试着用笔墨展现具有“水墨画”意境的自然风景。例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水墨画”具有一定的意境,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水墨画”的特色,不能仅仅描写景物,而应该将情感融入进去。作者在“小村庄、小水墨画”中,用一个“小”字,展现了亲切之情,突出了他对济南山水的爱。那么,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加入一些能体现情感的词句,这样能展现出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融入到景物情境中,学生能学会如何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审美感受能更为真切。
二、学为中心,丰富传统文化作业的类型
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订单式、专题式、实践式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作业。
1.订单式,研习民间故事
订单式作业指的是围绕某一个较为宽泛的探究主题,设计若干任务,让学生以“接单”的方式自由选择。这样能创设一个任务型的作业情境,让学生提升参与兴趣。
结合《北冥有鱼》《愚公移山》等课文,教师可以围绕“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个主题,设计订单式作业。教师按照难度设计不同的任务,将其转化成“订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什么订单,完成后可以得到一定的分值,最后看看谁的分值更高。任务一为初级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民间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故事。该任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其阅读和表达能力。任务二为中级任务,要求学生总结归纳民间故事的人物、主题思想,说说民间故事和童话、神话的区别是什么。该任务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务三为高级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民间故事创编剧本,并表演出来。该任务能考察他们的综合水平。在围绕民间故事设计情境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订单式的作业类型,将学生引入到选单、抢单、提交订单的竞争情境中。这样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能体现出“学为中心”的教学重点。
2.专题式,鉴赏古典诗词
专题式作业指的是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专题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方向,让他们沿着这些方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设计传统文化融合作业时,教师可以围绕古典诗词设计作业,让学生探究古诗词的韵味。
在教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结合“怀古类诗文”这个主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在该作业中,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些专题探究的方向。方向一:请拓展阅读更多的怀古类诗文,并总结归纳怀古类诗文的特点是什么,分析一下怀古诗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有哪些?该作业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宽度,运用综合法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点。方向二:张养浩创作了一系列怀古类的作品,请阅读这些作品,说说该作者的创作风格是什么,他在“怀古”中获得的最多感悟是什么?该方向有助于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突破点,提升思维的深度。在专题式作业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学者或专家,正在进行学术研究。这样便能构筑具有探究气氛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践式,传承节日习俗
实践式作业指的是让学生围绕现实生活的问题展开探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设置实践式作业,让学生探讨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习俗。这样的作业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学习《社戏》后,教师可以安排实践式作业。首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社戏,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民俗活动。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设置实践式作业:“请和同伴分组行动,调查一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民间习俗。尝试参与到这类实践活动中。”在提交作业时,可以安排学生以以下几种形式呈现作业。作业形式一:用文学报告的形式,记录自己参加民间节日活动的具体情况,用笔墨展现其韵味。作业形式二:尝试写一段文字,分析这些民间节日习俗为何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请提出一些建议,说说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在实践情境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需要他们灵活应对,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业。因此实践式作业能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三、以生为本,渗透传统文化作业的策略
1.观照法,汲取人生智慧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以生为本,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作业情境,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拟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采用心灵观照的方式,了解作者的人生启迪,这样能促使他们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运用观照法设置作业,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首先采用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紫藤萝瀑布的壮观景象,并让他们对照课文中的词句赏析,体会其美。然后再给学生提供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体会他的艰辛和痛苦。此后,再让学生试着采用观照法,想一下作者在生活困苦之时,看到花儿自衰到盛的状态,内心会生出什么感受,说说作者体会到了哪些人生真谛。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从花想到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进而理解蕴藏在文字中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运用观照法设置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视频、提供文字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接近作者,体会作者的人生,这样有助于他们汲取作者的人生智慧。
2.支架法,发展想象能力
支架法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想象支架,将他们引入到想象情境中,进而提升他们的读写综合能力。在学生掌握这种创作方法后,教师便可以撤掉支架,让学生自主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北冥有鱼》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教授本文后,教师可以设置想象情境,组织他们参与读写综合活动。首先提供思维支架,用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鲲和鹏一个是鱼、一个是鸟,它们在形象上一点都不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展开想象,在它们两者中间建立其联系的呢?”通过该问题支架,学生认识到两者虽然不像,但是都具有浩大的特点,“不知其几千里”也,作者将它们联系起来,体现内心的自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想象支架,设置创作类作业:“如果你想展现自由,你会选择什么形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模仿《北冥有鱼》写一段文字,并和同伴分享交流。”利用想象支架,学生可以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模仿创作。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利用思维支架,学生能体会传统文学精品中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撤掉支架,让他们自主创作,则能提升他们的读写综合能力。
3.共生法,涵养审美情趣
共生法指让学生参与到共同学习和探究中,让他们分享交流学习收获。共生法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审美交流情境,让他们在共生学习中涵养审美情趣。
《春》一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教师可以运用共生法,让学生分组行动,进入到大自然的情境中。在作业中可以安排这样的任务:“请观察周围的景物,找出你认为最具有中国古诗文特点的美景,和同学说说,看看他们是否同意你的观点。请参考他们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取景,最后围绕该景点创作一段能体现古典美的文字。”在共生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交流彼此对传统美的理解。如有一名学生认为五彩缤纷的花圃具有古典美。但是也有同学认为这种大块色彩的花圃很像油画,虽然很美,但是和中国水墨画含蓄内敛的美并不太符合。在接受了同学的建议后,该学生选择了“花窗遮挡下的梧桐和芭蕉”,认为它具有传统美,围绕其展开了创作。在审美情境中,学生相互交流所知所感,了解其他同学的审美感知。这使得他们提升了审美感悟水平,激发了其审美情趣。
基于情境教育设计传统文化融合作业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多维度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悟。这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真正地作用于学生。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元素,丰富作业类型,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小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06).
[2]孙萍,靳永彩.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2022(33).
【课题项目】本文系苏州市吴中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情境教育视域下初语传统文化融合作业设计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45QG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