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2024-10-11刘珊珊

新教育·科研 2024年9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蕴含深厚教学价值的宝库,持续地为艺术类高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艺术类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性转化,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和积极实践。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当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相结合,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对传承文化、塑造专业特色、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符号;教学研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艺术类高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发现此举不仅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活力,还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才能,为社会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设计人才。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现实指归

1.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现实观照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复兴往往与民族的整体振兴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因其非常独特的视觉和语言表达形式,将文字和视觉信息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出比较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向世界传递出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化和自信勇敢的中国精神。因此,在高校工作中,教师以及相关工作者都应该清晰其文化立场,并且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深入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宽阔眼界的相关人才。

2.提振文化市场活力的题中之义

在国家实力的稳步增强以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背景下,近年来,“国潮经济”悄然崛起,“国潮经济”将深厚的中国传统经典同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并且通过品牌的赋能,整合时尚相关元素,兼顾个性化发展的营销策略,催生独特的消费风潮。这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一种新潮流,更是文化领域的一种先锋表达,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2024年2月《中国网信》有关调查数据呈现青年人对国潮的认知及态度看法,结果表明受访者中超九成青年表示喜欢国潮,尤其18岁以下的受访者对国潮更热衷。其中近六成受访者表示,相比日韩、欧美潮流更喜欢国潮。2023年1月9日《2022抖音电商国货发展年度报告》显示,该平台国货品牌销量同比增长110%,国货商品搜索量和短视频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平台国货商品搜索量提升165%,国货短视频数量提升3652%。2022年京东“双11”消费报告显示,活动期间有超7亿件“国潮”商品与消费者见面[1]。充分证明了国民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崛起。如在衍生品开放、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中,以视觉传达设计为jFR/kyYVEUigiC2BZDwVqa5GqvcrDoYgBQ5ki7+DqNo=主导的国潮衣服、海报设计和产品设计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潮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比如,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慈孝融入产品本身和产品宣传海报中,这种风格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相关内容,积极主动培养更加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卓越人才。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内在机理

1.价值的融入是核心

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是一切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深挖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并与中国特色思想内涵相结合,例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人本思想”“儒家五常”以及“乐善好施”等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传承,提升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鼓励他们将这些文化精髓应用到设计领域中,集结他们的创新力量,激励他们投身设计领域,共同构建中国的精神风貌、价值体系与文化影响力。

2.意境的融入是灵魂

意境是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表现,通过提升和美化现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化的精神生活,以此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上艺术大师的作品来阐释意境的概念[2]。例如,在色彩学教学中,借助张大千的山水画展示清新脱俗的意境;通过齐白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国画,让学生感受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或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可以利用古典诗词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如通过诗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或“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这样优秀且意境悠远的情境来激发设计灵感。并且这种传统意境中的元素,能够指引高校学生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实现情感与景象的和谐统一,创造出充满情感表达和审美探索的空间。

3.元素的融入是基础

中国的历史深厚且博大精深,其文化积淀无数的瑰宝。就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而言,可借鉴的象征性和视觉化元素琳琅满目,比如中国红、桃红、秋香等传统色彩元素,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优秀元素,雕花、绘画、书法、中国瓷器、饰品等传统装饰元素,“梅”“兰”“竹”“菊”等意象元素,都是构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教导学生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传统元素,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华文化深刻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设计的热情[3]。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

1.聚焦“两性一度”,注重课程内涵建设

目前,众多高校普遍面临教学内容陈旧、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一套以“金课”为标准的评估体系,强调课程的深度、创新性和挑战性,旨在培养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更需要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内涵是否丰富是相关课程是否优秀的关键。

首先,要体现课程的“深度”。通过融合传统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深度”不仅关注记忆、理解、应用等基础认知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全面技能和卓越思考方式。这个专业的首要要求就是设计方面的,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课程化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在相关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个人探索,可以实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其次,要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高校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精神,将其融合到相关教学中去,并因此保持作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比如,清华美院就在其相关课程中融入孔子、墨子、庄子等古代智者的思想,以此丰富学生的设计理念。

最后,要体现课程的“挑战性”,改革传统的教学和评估方式。改变“一本书、一节课、一张试卷”的传统模式,引入口头答辩、定制化评估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同时,确立理论、实践、学习习惯等,制定全方位的学习标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相关理解和应用能力。

2.依托资源优势,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1)有针对性地收集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需要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筛选和整理,以便在教学中发挥其价值。收集工作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高校所在地区,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逐步扩展到其他地区文化,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二是确保所选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如儒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以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三是考虑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创新性整合。同时,应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

(2)系统化地整理教学资源。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教育的目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类和提炼,解析其内涵,并进行条理化分类,使其成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可直接融入教学的内容、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法;条件性资源则涉及教学实施所需的人力、物质和环境条件,如文物、师资和教学平台等。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3)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开发校本教材或课程,将传统文化与教学目标、条件、师资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全面渗透。高校可以组建专业团队,分步骤地开发教材或课程,将传统文化资源合理融入教学内容,并利用博物馆等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3.践行以人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视觉传达设计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具备想象力、创造力[5]。为此,教育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发展。教育策略应定制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学环境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相关案例分析教学。实际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灵感,转化为创新的设计理念。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视觉形象设计案例,该设计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青铜器、玉器、山水画、书法等,以及长信宫灯和吉祥图案,展现国际视野和中国的历史、地域特色及文化韵味。同时会徽“冬梦”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以及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典范,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热情。

(2)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新时代学生习惯于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搜索式学习。“反转课堂”就是最佳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通过电子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和资料,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疑问,组织互动讨论和线上测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节奏,同时为他们提供了接触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4.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继续深入地进行校企共赢。高等教育机构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将学术专长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结合,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其设计作品的市场适应性和艺术价值。

(2)深化非遗合作,促进文化传承。高校应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通过参与非遗基地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创新设计的动力,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

(3)以“展”促教,以“赛”哺学。鼓励学生将他们的设计作品展示于各类展览和艺术竞赛中,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通过参与如国潮设计挑战、非遗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学生可以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5.加强隐性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行为引导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视觉符号和环境布局,如校史故事、师德典范、地方文化遗产等,传达和强化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在教室、宿舍、公共空间和图书馆等地方展示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触和吸收传统文化。特别是艺术设计类高校,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视觉环境的设计,如创作墙壁艺术,不仅能美化校园,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热情,促使他们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作品中。其次,充分利用校园服务系统,如在图书馆、医疗中心、餐饮服务和后勤支持等系统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服务和管理传递文化价值。最后利用校园广播、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和出版物等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觉融入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吴震.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1).

[2]曹君.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3(02).

[3]赵利娜,武建林,王锋,等.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探析[J]. 知识经济,2023(18).

[4]林燕.文化符号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07).

[5]陶玉涓,李敏齐.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在视觉传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深度融创研究》(项目编号:QJY202310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