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4-10-11魏小梅
【摘要】在新课标深入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中。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创新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利用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深刻认知、记忆课程知识。同时,初中历史教师也要主动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以优化其历史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标,而教师要关注学科属性差异,践行具体的核心素养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学科能力,以达成素养培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科,可以认识、感受人类发展历程和中华文明价值,形成思想价值观和宽阔的世界视野。因此,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历史品格和重要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
自推行新课改至今,历史核心素养的地位日益提升。虽然在这之前,教育领域也十分看重历史核心素养,然而却并未做出详细的划分。《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表明初中历史教师要基于这五大板块开展教学设计工作,尤其要培养学生时空观,锻炼他们对史料和历史的实证与解释能力[1]。
二、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价值
1.可以发展学生素养
历史学科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价值的培养意义重大,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多样的内容,大部分历史知识原本是史料,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处在人生探索时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更易出现波动。而教师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是优化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点。初中历史教材中描写的各段历史,体现的是先人经验,这些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均有借鉴价值,其中包含了民族自豪感、英勇奋战等历史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无形地感染学生。
2.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核心素养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和灵活性更强。教师要主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创新实践融入学生的学习中,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摒弃“死记硬背”学习法,教授他们更轻松、有趣、多样的学习方法。此外,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文字叙述者的角色,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此类新型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提升意义重大,也可以优化他们的学习效率[2]。
3.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历史学习认知,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只需掌握背景、事件和时间等历史知识,考试够用即可,却没有进入深入学习状态,也没有思考并探索蕴藏在不同历史事件中的哲理,而核心素养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深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围绕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开展历史教学设计,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仅可以凸显历史教学的育人优势,还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落实历史时空观教育
时空观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师重点落实的核心素养教学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时间和空间指标,掌握历史事件分析方法,在了解社会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进一步梳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知识形成深刻认知。因此,教师要主动在课堂中开展时空观教育。然而,学生在传统历史课堂中,经常会错误记忆历史事件时间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时空概念,大多只是死记硬背历史时间。因此,为帮助他们形成历史时空观,教师要基于历史知识,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时间等,让学生在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点认知。
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向学生介绍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以便学生从时间、起因、地点和结果等方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系统认知。基于特定或整个历史发展背景介绍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和任务,让学生用历史发展眼光探究知识,以便他们对历史知识形成深刻认知。这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意义重大,有助于学生日后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关注历史时空背景。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时序讲解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时间轴、大事年表等时间框架,以便他们了解特定事件的发生时间,明确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然后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以便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如何认知历史发展,明确其发展方向。教师在这一期间要防止学生混乱时序,要让他们结合时代背景明确历史发展特征。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课时,可以介绍秦始皇所处的秦朝是首个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朝代,在唐宋元时期,该制度越来越完善,迎来了鼎盛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封建制度到了明清朝代慢慢衰落。此时开始盛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在新制度下的僵化问题越来越显著,注定会被取代,此类特定时间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不仅可以强化自身时空观,也可以更准确、客观地认识相关历史人物与中国古代史,从而透过表象看本质[3]。
2.落实唯物史观教育
唯物史观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研究深度,是历史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全面掌握课本内容,也要明确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然后基于学生的历史认知差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研究重要问题,以优化他们的历史学习质量,培养他们科学的唯物史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具体问题。先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居民在河姆渡时期的社会环境,在学生对农耕生活形成深刻认知后,教师可以播放半地穴房子的照片,让学生在观看完后重点思考:“半坡居民建造这种房子的原因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为他们提供指导: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之所以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中,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非常独特,是低温、少水、大风地区,居住在这种房子中不只是为了遮挡风雨,更是为了抵御风寒。然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陶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提问:“汲水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发挥问题驱动作用,引导他们根据汲水瓶出现的时代背景,分析汲水瓶的设计目的和设计原理。让学生了解农耕时期的人们为保证汲水瓶中的水不会在行走时溢出,且能够便于携带,所以才设计了此类形式的汲水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产生探究欲和求知欲,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科学认知和唯物史观。
教师在此类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基于多类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深入分析、思考史料,可以用史料信息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唯物史观[4]。
3.采用合作探究法,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内容,从客观的角度认知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时,要让他们以史料为依据,结合特定时空背景和史料依据,讲述历史真相和意义,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让他们有理有据地表明自身的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开展搜集、整理史料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知,明确其中蕴藏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8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其背景和原因。考虑学生缺乏充足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可借助科学的方式向学生再现历史,从而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认知。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或是让他们编排历史剧,在课上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西安事变事件,让他们亲自参与此类历史事件。在表演和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要让他们进行组内交流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辩论,形成最佳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还可以形成深刻的历史认知。
像这样,学生在扮演历史角色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不仅可以更加接近历史人物。也可以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获得历史认知和情感的深化与升华。面对有生命的历史,历史解释并非简单堆叠抽象的概念,也并非盲目的评说,而是要用史料清晰地阐述历史逻辑,且要选择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史料,在活动和讨论中逐渐升华,这样才能做出说服力更强的历史解释。
4.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是用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驱动他们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师在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为学生形成其他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史教学的实施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认知历史事件和自己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和民族认同感。教师在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时,要围绕真实的情感基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思想。为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优化、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知识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培养并提升其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时,教师可以将不平等条约等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从外交成就切入,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我国现状的对比,结合国际组织和事务,了解我国地位,并思考我国是如何将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体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学生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就要综合目前已有的资料,分析、探讨、细化古今历史事件、相关问题和历史资料,统计我国在历史上获得过哪些成就等,如此才能动态了解我国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的发展感到更加自信、自豪,也可以深刻感受到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要性。学生在此类历史学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习得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形成家国情怀,从而主动投身于复兴伟大中华民族的事业[5]。
5.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辨析史料真实性,也有助于学生基于史料再次展示历史事实,在对史料进行运用、梳理和归纳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秉持去伪存真的态度,做到去粗取精,从而掌握史料的运用、梳理和归纳能力。初中历史教师想要达成核心素养教学要求,除了要确保史料教学的合理性外,还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史料搜集、鉴别方法,培养他们客观的史料表述能力,以及主观的史料认知,让学生在理解、验证、解析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和历史现象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史料依据,从而掌握正确的史料实证方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6探寻新航路》时,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先设计微课,然后在课上展示微课,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两张航海图,并完成如下预习任务:“请你说一说两张航海图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张更为准确?”让学生一边预习教材,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此类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采用阅读和搜集史料信息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掌握科学史料搜集方法,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推动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利用此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总结和验证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史料正确的、深刻的认知,并在史料信息的搜集和梳理中,逐渐形成对新航路的科学认知。
学生通过完成此类学习任务会逐渐形成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他们为找到问题答案,会对教师提供的史料教学案例进行认真阅读,也会积极通过搜集、分析和整理史料信息,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与以往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相比,此类史料教学模式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搜集、运用和鉴别史料的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涉及家国情怀、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等要素,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科方法、正确的价值观和能力等,为达成该培养目标,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细化、深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深度,用完整科学、丰富多样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考,将知识和方法渗透到情境教学中,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教育,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根平.大单元视域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微—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4(02).
[2]李亚红.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J].好日子, 2022(15).
[3] 王春玲.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策略[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 2020(03).
[4]林荣.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部分为例[J].教师,2023(19).
[5]凌斌,方玲.寻物·辨物·释物·懂物——基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说”图教学策略实施[J].教育参考,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