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简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2024-10-11杨佳敏
【摘要】文章探讨了“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发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五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五育”融合的理念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整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更新滞后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现象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未能跟上这一变化的步伐。教材的更新周期长,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点可能已经过时,无法满足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需求。例如,网络欺凌、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缺乏深入讲解[1]。学生因此可能对这些新兴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这不仅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治挑战时感到无所适从。此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在多元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立场。这种滞后性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可能导致他们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认知水平。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课堂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需求不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对案例分析更感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学习。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就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潜能发展。
此外,忽视多样性还表现在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关注不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感到被边缘化,难以融入课堂学习。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导致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过程中产生误解或偏见。
3.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然而,目前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教师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训,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方法。这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自身的道德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教师自身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够坚定,或者对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就难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甚至可能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质疑和抵触。
4.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知识记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的问题。在考试和评价中,学生往往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而不是被鼓励去理解和思考这些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应试教育的倾向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一种机械学习的心态,只关注记忆和重复,而忽视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这种评价体系的问题在于,它可能忽视了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2]。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如果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反映这些能力的发展,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缺乏动力和方向。此外,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的评价方式也可能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治问题时感到无助,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五育”融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
“五育”融合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将“五育”融合的理念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五育”融合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这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通过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竞争的重要性,而在美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其次,“五育”融合倡导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生动和实用。通过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而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理解法律决策的过程。再次,“五育”融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或社区服务,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和体验法律与道德的实际应用。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价值[3]。最后,“五育”融合注重家校合作,这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环境,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有效衔接。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如家长会、社区服务项目等,来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还能够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导。可见,“五育”融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还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跨学科教学、实践教学和家校合作,“五育”融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方法。
三、“五育”融合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1.故事化教学与情感共鸣
正如教育学家所强调的,故事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首先,故事化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讲述具有道德和法治内涵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上与故事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概念[4]。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诚信。其次,故事化教学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电影片段等,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信息。例如,播放一个关于环保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或剧本,将道德与法治的主题融入其中。通过创作和表演,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探讨“尊重他人”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友谊和尊重的故事,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境。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习如何在冲突中展现尊重,并在活动后讨论自己的感受和学到的道德原则。
2.问题导向学习与批判性思维
如同探索未知世界一样,问题导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导向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提出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从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原则[4]。PBL策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道德与法治问题上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提出一个实际且紧迫的问题—个人信息泄露,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现实世界的模拟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扮演网络用户的角色,共同面对和解决网络隐私泄露的问题。为了找到解决方案,学生们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了解国家和社会层面对网络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通过阅读法律文本、观看相关新闻报道和分析实际案例,学生们能够认识到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基础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接着,学生们将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案例,探讨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深化他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保护措施,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可能会提出使用复杂密码、定期更新软件、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实用建议。
3.合作学习与社会互动
如同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合作学习策略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想法,并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法律知识的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准备和比赛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并加强团队协作。合作学习还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道德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环保法律和道德规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领导力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通过这样的角色分配和责任承担,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到领导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4.反思性学习与自我评价
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反思性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行为和态度,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策略。例如,让学生在每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后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挑战。反思性学习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探讨。通过这种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在道德与法治问题上做出更加成熟的判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道德行为。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在探讨“诚实”的主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诚实,并评价自己在诚实方面的表现。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不仅加深了对诚实重要性的理解,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倩.“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
[2]曾丽.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3(32).
[3]曹立华.“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7).
[4]李晓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理念的实践研究 [J].名师在线,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