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

2024-10-11迟清文

新教育·科研 2024年9期

【摘要】由于城乡差距,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教师配置等条件受限,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整体偏弱,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如何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显得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将心理学知识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将心理辅导技术有效渗透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并展开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渗透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均指出了语文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基于此,为有效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和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

1.将倾听应用到课堂和课后辅导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包容

倾听是基于接纳,积极、认真、关注地聆听,并适时参与其中的重要行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比较腼腆,鲜有主动表达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尚有不足[1]。所以教师要有效运用倾听技术,打消学生的顾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面带微笑,认真地倾听,允许学生出现短暂性的停顿和思考的时间,不着急,不催促,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并在学生回答结束后,给予针对性的点评,不批评,不否定,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温暖,感觉自己被关注,便不再抵触课堂提问,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举手率有效提高。当学生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时,教师课下单独询问缘由,耐心倾听,如确有特殊原因,表示理解,并与学生约定再次完成的时间;如无特殊原因,属学生懒惰导致,教师也与学生约定再次完成时间,并提出进一步要求。倾听是双方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被关注,所以倾听是尊重的开始。

2.将共情应用到学情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和接纳

共情就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共情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当将共情融入教学时,教师需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深刻理解他们的思维、行为,关注并解决他们的各种需求和烦恼。由于城乡差异,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教师配置等条件受限,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良莠不齐,且整体水平不高,所以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学环节和课堂提问的设计应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时,需要带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笔者考虑到这个问题难度有点大,于是就把问题进行了分解。先提问第一个问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接着提问第二个问题:“作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身上具有的哪些精神品质?”这个问题也不难,通过阅读,学生也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提炼出“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提问第三个问题:“请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内容准确地划分出段落层次并概括各段大意,最后理清文章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

3.将鼓励技术应用到课堂评价中,让学生增添信心和动力

咨询师通过言语等方式鼓励求助者,激励他们积极探索自我并推动改变。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即时反馈,正面的评价语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负面的评价语则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2]。因此,笔者科学设计课堂评价语,注重赏识教育,以期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缓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厌学心理。

课堂评价语分为无效评价语和有效评价语。“很好!”“真不错!”“你很棒!”等一般性、笼统性评价语属于无效评价语,因为这类评价语过于简单化,使用得最多,对学生已没有吸引力,而且适用于任何一个学生,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充分肯定。有效评价语则是具体的、独特的。例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深刻哟!”“你不仅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洪亮,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等,相较于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这样的课堂评价语具有独特性,能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受到鼓舞。再比如“你虽然在最后一排,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你的学习热情。”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会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虽然座位不占优势,但依然能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后进生在班级中是极易被忽视的群体,也是极易缺乏自信心的群体,所以正面的评价语尤其适用于鼓励后进生。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某一问题后,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4.将宣泄技术应用到日记写作中,让学生释放压力和委屈

宣泄就是鼓励他人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比如表达悲伤、愤怒或者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容易敏感、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强;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困扰比较多,常见的有情绪、压力、挫折、人际交往、亲子沟通等问题。日记是一种片断化作文形式,记日记既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心情的途径,所以笔者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环境是新的,周围的同学是新的,同时又恰逢青春期,心理慢慢趋向成熟。笔者发现人际交往问题成为许多学生的困扰,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业。为此,在学完《散步》一课后,顺势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写一写在和同学交往中发生的分歧和摩擦。果然,这次的日记学生都很有话说,而且都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将自己的困惑、心理历程写下来。一来心理上得到了释放,二来便于重新审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将增强法应用到奖惩措施中,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和成就感

增强法是行为矫正的一种常见方法,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形式。正强化指的是提供积极的奖励(即个体所喜欢的刺激),而负强化则是消除惩罚(即个体所厌恶的刺激)。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鼓励求助者表现出受欢迎的行为,并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

例如,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笔者规定一周结束后小组得分最高的三个组周末可减免部分抄写类作业。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集体荣誉感,既掌握好了基础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少数带动多数,以上是正强化。学生因上课玩东西或没有完成作业就要受到惩罚,一旦他改正并专心听讲了或按时完成作业了,就不会受到惩罚了,这就是负强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路径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为指导,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自信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展、提高、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1)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很强,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主观评价而感到自卑。一些教师可能会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中游生漠不关心,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许多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笔者将每节课的提问分成难、中、易三种类型,分别选择学优生、中游生、学困生来回答。例如:字词积累、古诗背诵等基础知识部分可选择学困生来回答;整体感知、小组探究等深入文本部分可选择中游生来回答;思考探究、主题分析等深挖文本部分可选择学优生来回答。这样既能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上有表现的机会,关注到全体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

(2)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成人意识、自尊心增强,渴求社会、学校和家庭可以给予他们成年人般的信任和尊重,但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教师更应多加关注。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绝对不挖苦、讽刺学生,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课下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友谊,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的课程。当学生对老师的课程感兴趣时,他们的学业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2.尊重认知发展特点,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对文本内容作出个性化反应,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看法、疑问和评价。

例如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设计如下问题:(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完成初读任务。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使用词语、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回答。(2)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再读课文,并选择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片段进行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挖掘教材心理资源,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许多文学精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身处异乡但心系祖国的美籍华人;有善良淳朴的农民;还有为了国家荣耀远赴他乡求学、怀有民族自豪感的文学巨匠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具有高尚灵魂的人物,并将其作为榜样。

例如,在执教《藤野先生》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要到东京去求学?为什么在东京时鲁迅先生要“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记得那么清晰?为什么对在仙台医专受到的优待又不以为然?为什么又要弃医从文?为什么要再继续“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真正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语文教学也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与使命。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在思想认知、价值追求等方面予以科学引导。教师应该注意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对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准确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契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心理走向成熟,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钟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3).

[2]路璐.谈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健康心理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0).

【课题项目】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师专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课题批准号:QJK2022D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