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路径与课堂实施
2024-10-11龙忠吴永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提出,“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6月25—27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成功举办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笔者从教学方法、兴趣培养、学习评价3个维度,深入剖析现场课片段,探讨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路径和课堂实施,旨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持续优化,增强课堂质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革新教学方法,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教会”即学会,学生要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讨论、体验总结、优化提炼出技术要点,做到学有思考、练有成效。如,五年级《有人扶持手倒立》一课,教师采用情境导入、问题驱动、游戏激趣等教学方法,寓教于学;采用“扛起手倒立”“不同高度的支撑蹬摆”“两人帮助手倒立”等方式进行由易到难的学、层层递进的学、合作互助的学。笔者认为,如果把学练活动用小组挑战的形式进行具象化呈现,把思考—探究—合作—展示等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过关卡、分组合作挑战得积分等形式开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挑战意识,增强小组合作学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练质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勤练”是对“教会”的内容方法的巩固与提高。如,七年级《足球局部战术——踢墙式二过一》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脚内侧传接球→体验踢墙式2过1配合→上一步抢球→2VS1射门→5VS5比赛→体能练习,让学生从简单的动作技术学习拓展到停、运、传、射等组合技术,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简单的二过一、一防二战术配合;从组合技术学练到简单实战比赛,动作技术在对抗练习中得到合理运用,促进学生从动作技术学练向运动技能掌握转化,并体验运动技能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运用,同时为“常赛”做好铺垫。
“常赛”是以学生的“教会”“勤练”为基础而开展的实战比赛、展示活动,包含单人或多人比赛、展示,课前、课中、课后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比赛等。“常赛”的内容包括赛时间、赛距离、赛数量、赛胜负等。通过各种赛,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所学动作技术的同时,能够体会比赛带来的成功感。如,八年级《田径——下压式交接棒技术学习及接力跑》一课,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了“青铜赛:简单情境的自主探究练习”“白银赛:中等情境合作探究”“黄金赛:中等较复杂情境进阶练习”“钻石赛:中等复杂情境男女混合”“王者赛:真实复杂情境学以致用”,通过不同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并在过程中享受“赛”的激情与乐趣,形成丰富、深刻的运动体验,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
(二)重视兴趣培养,激发课堂活力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单一的体育技能学习相对枯燥,在学、练、赛的始终均要充分发挥兴趣的催化功能[1]。培养课堂学习兴趣,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1.帮助学生创设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感。如,三年级《上步投掷冰壶击打标志物》一课,教师完整呈现了包括冰刷在内的冰壶运动所需器材,通过智慧大屏介绍冰刷的功能,让学生理解冰刷摩擦地面的物理原理和作用,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制冰刷模拟冰壶比赛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练兴趣,提高对冰壶比赛的完整体验感。
2.加强体育文化学习,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比赛,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和兴趣。如,七年级《足球局部战术——踢墙式二过一》一课,教师利用智慧大屏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并鼓励学生评价体育比赛中的足球战术,同时开展班级小组足球联赛等,这都有助于形成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改革教学方式。如,二年级《移动性技能——发展有节奏的合作跳跃能力》一课,教师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内涵,具体设置辨识音乐节拍、结交朋友、合作两人跳跃、多人协同跳跃、展示跳跃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提高课堂质效。
(三)多元评价反馈,以评价促学练
评价是引导、反馈、调控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诊断课堂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学习评价需嵌入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的发展[2]。
1.评价内容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针对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体育品德的养成3个维度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评价设计。如,三年级《高杆绣球》一课,在个人练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哪一种方式(右手侧面顺时针、右手侧面顺时针)抛绣球更容易进球、哪一个部位发力(轮手臂、转手腕)抛球准确率更高,并通过在学习卡上打“√”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比赛中,采用比赛积分表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进球个数、背篓接住个数等,评价内容具体明确,与学、练、赛内容紧密结合。
2.评价方式要多样。如,三年级《小篮球移动运球》一课,教师编制了“小篮球学生过程性评价表”“小篮球教师过程性评价表”“小篮球任务评价标准表”等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包括完成预设任务、练习积极、积极交流、团队精神等,同时也提供了各项任务的具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多元、工具多样、标准明确。但课中评价流程略显繁琐,导致课堂出现学练时间不足、运动负荷不够、“静多动少”等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简化评价流程,采用“划勾”“打卡”等形式,利用学生学、练、赛中的排队等待时间快速记录和评价,一方面可以减少评价占用的时间,同时也能进一步凸显课堂学、练、赛、评的连贯性。
3.评价工具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AI、评价软件、检测设备等服务综合性学习评价。如,八年级《耐久跑——匀速耐久跑》一课,运用电子臂带实时监测学生心率,监测是否达到预设的运动强度,利于科学设置和合理调整运动负荷。
二、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课堂实施
(一)创设学练情境,提高学习质效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趣味化、竞赛化等特点[3]。教学中积极创设结构化的运动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体验感,如,采用角色扮演、音乐、视频、语言模拟等方式。
1.创设情境时将问题前置,引导学生先思考后探究。如,七年级《游击位接地滚球传球》一课,进行棒球的传接球教学时,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防守队员或进攻队员,你分别要跑动到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两人跑动中传接球,在实践与体会中思考和总结,进而优化对传接球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2.创设情境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如,七年级《田径——耐久跑》一课,设置跑绳梯、跳钢琴格、横向过障碍的耐久跑练习,最后过渡到接力赛比拼,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体育技能横向移动过障碍、控制重心在狭小空间内快速稳定地移动等,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这种结构化学练情境既关联生活实际,又有效避免了耐久跑练习的枯燥乏味。
(二)巧用问题驱动,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驱动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基于以下原则进行问题的构建。
1.问题要层次清晰、小而具体。如,二年级《上步投掷冰壶击打标志物》一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两个精准问题——“冰壶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走直线”“如何准确击打标志物的正面”,聚焦问题观察点,让学生带着具体清晰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索答案。
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思辨性。如,《羽毛球移动步法与反手挑球》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当球落到网带中下位左侧时,怎样有效回击?”问题引发学生基于实践的深度思辨:如何快速移动上网站稳?如何控制拍面角度?如何把握击球时机?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分组积极尝试,呈现出渴求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思考、实践、调整和改进,直至找到正确答案“判断好来球路线与落点,击球点在侧前方,小臂带动手腕,手指从下往上鞭打发力,将球击出”,并能够运用所学、所得解决关键问题,提高课堂实效。
(三)体能与技能协同学练,促进全面发展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丰富的体能练习内容和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体能练习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八年级《田径——下压式交接棒技术学习及接力跑》一课,课堂教学多以下肢练习为主,体能环节教师设置合作跑、俯卧撑举、合作蹲行、蚂蚁爬行等练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及核心力量,提高速度、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
2.体能练习要注重与技能相互补偿。如,高一《拉丁有氧操》一课,课堂以拉丁有氧操的手位及脚位的组合为主,教师在体能练习环节设置节奏、协调、灵敏类练习,如连续吸腿+手臂、连续侧点地+手臂、连续后吸腿+手臂等动作练习,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挑战自我,增强体能的同时,也为拉丁舞有氧操的后期学习奠定了体能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牛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安徽教育科研,2024(17):37-39.
[2]季海如.“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J].求知导刊,2023(29):122-124.
[3]徐吉伟.关于“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