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创编新教材 促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2024-10-11马迎华耿培新吴慧云胡滨陈世雄贾碧波朱桂因
编者按:2024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使用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要求”编写的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编辑室自2021年起,组织学科专家,优秀体育教研员与教师和专业学科编辑“三结合”编写队伍,历经两年多时间,研究编写了人教版第十二套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材。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教材已顺利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该套教材包括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的9册学生教科书和按运动项目编写的13册教师用书,并配套丰富的数字演示资源。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推出人教版第十二套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材解读系列文章,以期帮助一线体育教师把握新教材的新理念和新内涵,并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用好新教材。
教育部于2022年4月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1],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在儿童青少年面临众多健康挑战的新时期,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并据此确立课程目标和内容,提出“体育与健康教材根据课程内容分类编写,就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编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内容编写教师用书”,明确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为辅。这打破了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原有的“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的体系结构,义务教育阶段将运动技能内容全部编入教师用书,由体育教师在实践课中教授,学生教科书专门编写健康教育内容,提升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比重,并补充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从品格塑造和关键能力培养层面,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面对《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教育部教材局部署安排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按全学段编写9册学生教科书,这不仅填补了小学阶段没有体育与健康学生教科书的空白,也开启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新篇章。
一、编写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的学生教科书的意义
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的首要途径。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促使学生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体育作为增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自1991年起便开始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试验[3]。2001年国家课程正式将体育课程的初中阶段定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4],体育课程开始教授健康教育相关内容。2011年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并进一步丰富了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补充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社会适应相关内容[5],使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虽然体育学科开展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要求逐渐提高,但健康教育内容仅占教材的一小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肥胖呈高发、低龄化趋势,脊柱弯曲异常发生的速度递增,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网络媒体中良莠冗杂的信息也给儿童青少年健康带来更大挑战[6]。复杂严峻的健康形势使得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因此,2021年10月,教育部发布《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7],提出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并有机融入多个中小学学科,其中体育与健康是主要载体学科,承担了最庞大、最完善的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为更好地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具体目标内容,编写一套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的体育与健康学生教科书意义重大。
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按照《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科书也编入这两个方面的内容。2021年1月,国家还出台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8],要求把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植入儿童青少年心田。体育与健康是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之一,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中华传统体育美德,发扬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教育是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切实需要。
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和特色介绍
(一)编写指导思想
教科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具体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教科书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充分落实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依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表1),构建体育与健康教材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技能、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感悟体育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科书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健康成长和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健康挑战,合理规划教科书内容体系和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使学生爱学、教师好用。教科书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能力发展和行为塑造为导向,运用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现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向培养健康技能与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为主的转变,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内容体系与体例结构
1.建构教科书内容体系,确保科学适宜
按照《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1~9年级每册教科书包括健康教育、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两大部分,其中健康教育内容依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分为5个领域(图1),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内容依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包括6个方面(图2)。
教科书采用“先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内容,后健康教育内容”的编排方式。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内容单独为1个单元,健康教育内容根据与学生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将5个领域合并为3个单元,分别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小学)/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初中)、疾病预防与安全应急。依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相应水平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确定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如,一年级和七年级教科书内容结构体系见表2、表3。
2.创新教科书体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和迁移
教科书的主体内容按照4个结构化的环节进行编写(见图3)。
第1环节: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出本课主题,其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小学阶段的激趣环节大多以具体的情境、事物、对话或问题,采用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激趣环节既有具体的事例导入,也有较为概括的事实导入,但都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环节:基于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如,七年级《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一课,以“能量平衡天平”这一具象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吃动平衡,以及吃动平衡与体重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3环节:引导学生在知识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如,七年级《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一课针对“体重正常者维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者控制体重”“体重不足者增肌增重”3个方面,结合吃动平衡的要求分别给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健康问题。
第4环节: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小学教科书设计了“生活小能手”栏目,初中教科书用一个主题统领相互递进或相互关联的若干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教科书还以“问题串”的形式串联课文内容,实现用问题激趣,用问题启发思考获得知识,用问题引导问题解决,用问题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教科书特色
1.立德树人,强体铸魂
教科书引导学生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关爱他人健康、关心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魄,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四年级《冻伤的预防与处理》一课设计了给警察、环卫工人等易冻伤群体写一封感谢信的活动,既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教科书还结合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内容,如学习和弘扬女排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拼搏奋斗、敢于担当等精神,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国底色。
2.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教科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研究和梳理国际上通用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13项增进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社会能力融入教科书编写(图4),使教科书的底层逻辑更为科学和可靠,符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心理社会能力指个体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有助于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9]。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的有效举措,能帮助学生预防可能的健康风险,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如,一年级《认识情绪》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勇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图5);七年级《影响健康因素多》一课通过引导学生针对自身遇到的健康挑战,制订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优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图6)。
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小学低、中段重点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调节情绪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和同理能力;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拒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小学低段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健康倡导能力(图7)。
3.纵横衔接,科学严谨
教科书在纵向上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现实健康需求,对中小学生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问题等,在问题高发学段,结合相应年龄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内容。同时,在横向上与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相互协调、各有侧重,知识内容前后呼应、螺旋上升,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结构化的特点。如,从小学低段到初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讲解营养相关内容,即一年级初步介绍食物分类;三年级教会学生选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五年级帮助学生理解营养均衡的概念与要求;七年级将营养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注重营养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教科书严格选择科学、全面,具有权威性的数据资料和观点,使各学段的相关内容保持相对一致,并且逐步加深、合理进阶。
4.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教科书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并且语言生动、简洁、清晰、易懂,合理使用专业术语,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材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的栏目辅助正文,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搭建“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用”“做中得”的桥梁,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实现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用知识,在拓展实践和迁移应用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每一课都把知识学习寓于现实情境和真实运用之中,图文并茂地激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低段和中段的健康知识、体育锻炼、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拓展,采用“健康小博士”“运动小达人”“安全小卫士”等不同的栏目名称加以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图8);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知识链接”栏目介绍相关的拓展知识(图9)。
小学低段和中段采用“互动角”,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互动交流”等栏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相关联并加以反思(图10、图11)。
小学低段和中段采用“生活小能手”,小学高段和初中采用“探究思考”“实践运用”等栏目介绍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内容(图12、图13)。
5.图文并茂,以图辅文
教科书合理安排各年级的图文比例,以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小学低段插图以手绘图为主,展现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符合大众审美(图14)。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实景照片的比例和文字的比例,实景照片力求呈现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图15)。
6.数字赋能,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10],使推动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建设数字化的学习体系,教科书配套了丰富的纸数融合资源,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图文拓展资源等,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支持。教科书还针对中小学生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如近视、脊柱弯曲异常、溺水等,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烧烫伤、数字健康素养等,制作了动画视频,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或提供给学生自行观看学习,促进教育提质增效,实现数字赋能。
三、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一)有效使用教科书配套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书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体育教师教学育人的操作指南,能够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内容,并有效开展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指导体育教师准确理解《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把握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核心知识点及素养表现、学习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案例帮助体育教师理解和掌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
教师教学用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梳理每课的核心知识、心理社会能力和素养培育要点,深入剖析教科书内容及能力培养目标,帮助体育教师理解教科书与教学案例如何落实、落细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教学用书梳理出明确的教学重难点,其中教学重点列出本课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呈现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及相关素养表现,并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编写切实可行的建议,有效指导教学。
教师教学用书为体育教师提供“拿来能用”“好教好用”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应关注的问题)。结合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教学案例为教师创设多样化、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并针对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提示介绍课堂关注点和解决方法,还提供必要且科学的拓展知识和教学资源,为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案例示范和模板,辅助一线体育教师顺利开展教学。
教师教学用书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评价建议。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围绕本课学习目标,结合教学案例,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教学用书既有一定的指导性、参考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鼓励体育教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二)基于教科书开展教学,关注心理社会能力培养
教科书融入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是本套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亮点之一,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将知识整合内化、为我所用的内在逻辑,更是促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桥梁[9]。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并不足以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复杂情景和挑战。基于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自我认知、有效交流、批判性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等心理社会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健康需求,理性看待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影响,综合所学知识及获取信息来做出当下情境中最合适的选择,有效应对生活中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11]。
相比于体育与健康各学习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心理社会能力更为基础和内隐,容易被忽略,需要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以表格形式梳理了各课的知识、心理社会能力和素养表现,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每一课是如何体现心理社会能力的。同时,借助教学案例来呈现心理社会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如何通过活动有机结合每课的核心知识与心理社会能力,以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应用参与式教学,结合具体内容和情境来开展心理社会能力教育[12]。以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影响健康因素多》一课为例,在教学案例中,以本课的核心知识“健康的概念及健康影响因素”为基础,以教科书介绍的真实情境为学习素材,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参与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将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与实际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相联系,促进核心知识的落地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能力的示范、练习机会、生活应用提示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核心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生活应用和良好行为的养成。除了本课之外,还可以在吃动平衡、充足睡眠、调节情绪、预防常见病等多个主题中反复练习,不断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心理社会能力的熟练度。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为知识运用赋能
参与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组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与学习内容和情境发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学习技能,从而形成健康意识和行为[13]。在有效的参与式活动中,学生还能训练互助与合作、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心理社会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转变。
参与式教学是将知识联系生活、发展核心素养、为知识运用赋能的有效策略。以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第3课《好好吃饭》为例,在教学案例“我来请你吃自助”活动中,一名学生扮演“小主人”,其他学生扮演“家庭成员”,根据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取餐”(挑选食物)。与单向灌输式教育不同,这一活动通过有趣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合理搭配食物的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内化知识(“我感兴趣”),强化合理饮食的意识(“这对我很重要”),并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训练搭配食物的技能(“我能做到”),提升学生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信心(“我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与此同时,这一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判断自己选择的食物是否搭配合理)、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行为),强化了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通过系列活动的强化训练,学生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发展核心素养。
另外,参与式教学也是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联系的方式之一,体育游戏和活动本身就可以设计成有趣的健康教育参与式活动。如,在爬行、负重跑等运动技能训练中融入应急逃生、保护脊柱等健康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参考运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案例中多样化、多情境的参与式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参与式教学法,设计适宜的活动,使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参与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过程的体验、活动后的讨论与分享,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活动。参与式教学对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活动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考虑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应对方法,确保活动顺畅、有序。活动过程中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为学生留出思考、交流、表达的必要时间和空间。
(四)关注多元评价
体育与健康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因此,教学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采用多种方式,从多个方面,不仅要评估学生最终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过程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与迁移,促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用书结合教学案例提供了多样化、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评价建议。每课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主体的形式,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日常观察等多种方式,关注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师可参考教学案例,设计适合的教学评价,观察学生课上表现、在活动中心理社会能力和素养表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和点拨学生,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胡滨,耿培新,李志刚.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解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3, (08):24-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马军.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研究热点[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9):1281-128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11-02)[2024-07-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08)[2024-07-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ife skill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chools[M/OL].2nd rev.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63552.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WHO.Skills for Health:Skills-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life skill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hild-Friendly/Health-Promoting School[M/OL].General:WHO,2003.https://www.ircwash.org/sites/default/files/WHO-2003-Skills.pdf.
[12]BENES S,ALPERIN H.Health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A Skills-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 Dance,2019,90: 29-37.
[13]马迎华.生活技能与健康[M]//张欣,马军. 儿童少年卫生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