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构建“学、练、赛”一体化链条的课堂教学分析
2024-10-11郭齐智丁俊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学为中心的理念倡导教学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如何学会”。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观念上从“教会”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生习得的角度实施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练、赛”构成一个互为关联的一体化学习链条,应以学为中心开展体育课的学习活动。此次活动共展示了15节中小学体育课,笔者结合部分课例,围绕以学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学、练、赛”一体化链条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学”在导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练、赛”一体化链条中,“学”作为基础环节,学的方式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能使学生学得积极、扎实、有效,帮助他们系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筑牢体育与健康基础,为后续的“练”和“赛”提供有力支持,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问题导“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教师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选择有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在观念上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问导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观察动作,自主发问和追问,甚至自主设计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高阶思维。
如,在水平五《羽毛球移动步法与反手挑球》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新颖有效的“学”,教学各环节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热身环节,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海绵棒组织教学,安排学生左手持海绵棒,右手击打海绵棒上的标志点,并通过提出问题“如何把海绵棒的标志点打高打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既增强学生探究问题意识,又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基本部分学练时,教师利用AI视频进行实战演示,并提出新问题“当球落到网带中下位左侧时,怎样回击高远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即反手挑球。此环节教师通过制作的视频,介绍了反手挑球动作技术在羽毛球实战中的运用,通过让学生观察来球落点和回击球时拍面方向,思考球落点和拍面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挑球动作技术;在移动步法与反手挑球技术组合动作技术学习时,教师再通过视频进行实战展示,对组合动作技术细节分析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练习?”通过起动步加跨步反手挑打和并步加跨步加反手挑打,提升组合动作质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深度学习提供助力。为提升教学效果,使“问题化”教学更具实效性,本节课的问题主要以教师预设问题为主,还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生成问题,构建完整的问题链。如,球的落点与球的拍面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落点在羽毛球比赛中会产生什么效果?反手挑球如何控制拍面方向?如何移动步伐合理完成反手挑球动作?这些问题聚焦反手挑球关键动作技术,构成了相互的对应关系,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可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任务助“学”。从结构化角度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是本次展示课的显著特点。每节课都有明确学练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任务也使学生学有目的性。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及时跟进指导,任务完成后给予及时评价,构建任务的“任务布置——过程指导——结果验收”的闭合体系。
如,水平二《小篮球移动运球》一课中,“学”的自主性较为突出,教师创设闯关情境,通过设置不同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学习移动运球技巧。按照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依次设置任务:原地运球、左右换手运球、直线运球、变向运球等,逐步提升难度,依次突破,体现了任务的进阶性、层次性。学练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按4人为1组分组,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布置场地,相互观察运球手型与触球部位。学生在本节课上体现主体性,自主学练、自主评价。从任务进阶过程及完成效果来看,本课还可以通过增加综合运用和变化运球环境来进行优化,如,当前任务的设置从原地运球至变向运球跨度较大,运球练习比重较大,综合运用活动显得不足。对此,建议考虑将任务从单一的运球向组合运用迁移,通过变化运球环境,在弱防守环境下运球;增加组合练习,将传球、投篮融入其中。这样基于结构化的任务设计,使篮球学练与运用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二、“练”有章法,提高动作熟练性
“练”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内化知识并逐渐掌握运动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逐步增加练习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目标引“练”。教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设定递进式的练习目标,使他们在练习中有方向和动力。通过逐步分解目标,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就感并增强自信心。这种目标引领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如,在水平三《有人扶持手倒立》一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练习活动实现目标。首先,通过“诚信小游戏”,学生建立同伴间的相互信任,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扛起手倒立”练习,让学生体验支撑和直体动作,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然后,教师安排不同高度的支撑蹬摆腿练习,帮助学生保持直臂支撑。在有人扶持手倒立时,学生理解了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勇敢挑战、认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通过增加体操垫的高度,降低双手撑垫蹬摆腿练习难度,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有目的地提升动作质量。通过降低重心和增加难度的练习方法,学生逐步掌握手倒立的动作要领;最后,进行组合动作创编及展示,检验学生的学练成果。学生通过互助与合作达成练习目标后,既提升了能力又规范了行为,收获感满满。当然,从教学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可以调整练习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少量的学生腰腹、手臂力量不够,本体肌肉控制身体能力弱,完成动作质量较差,对此,可以采取分层次的练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提升。
合作互“练”。练习环节主要为动作技术练习体能练习,学生的性别、爱好、运动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合作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合作互“练”,学生能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文化。
如,水平一《移动性技能——发展有节奏的合作跳跃能力》一课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设置的4个练习任务。任务1:辨识不同音乐节奏的跳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辨识音乐中的节奏,用身体的各种姿势表达节奏;任务2:“结交朋友”。通过“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同时将“找朋友”的游戏衔接在两人合作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形成练习伙伴;任务3:合作跳跃。探究学习多方向的跳跃,在两人统一节奏的合作跳跃中体验跳跃节奏,学会思考与合作学习;任务4:多人协同跳跃。通过四人合作跳跃练习,强化节奏和跳跃技能,小组探究跳跃节奏统一的协作方法,在多人合作的情境中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从单人到双人、从双人到多人、从单方向到多方向的不同方式跳跃练习,教师不断强调练习跳跃要轻巧、落地有缓冲,提醒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本节课任务来看,如果合作的任务更具体一些,如,在同步跳跃、协同跳跃时,从动作方法、跳跃频率、跳跃高度、移动距离等方面明确任务的完成程度,让每名学生沿着更加具体化的目标开展合作练习活动,更能推进合作练习的深度。
三、“赛”出常态,突出学生参与性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赛”是重要激趣方式,更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比赛的魅力来自比赛过程跌宕起伏的复杂性和比赛结果变化多端的不确定性,让参与者对比赛产生无穷的动力。所以要充分挖掘比赛的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合理组织体育课的竞赛活动,营造全体参赛的教学环境。
人人能“赛”。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和练习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比赛,学生不仅能增强荣誉感和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中,教师应以生为本突出“赛”的多样性,比赛可以是单一动作技术赛、组合动作技术赛,也可以是半场赛或全场赛。同时,要确保“赛”的全体性,通过均衡分组,使小组之间水平相当,从而增强比赛的竞争性,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构建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的促进机制。
如,在水平四《田径——下压式交接棒技术学习及接力跑》一课中,教师将人人参“赛”贯穿整节课,课堂教学层层递进,“学、练、赛”有机结合。在基本部分中,教师设计了进阶式的系列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分组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共同进步。“青铜赛”设置简单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如何交接棒省时、高效;“白银赛”设置较为复杂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中如何配合,敢于接棒;“黄金赛”“钻石赛”设置了中等复杂情境,即进行男女混合搭配、强弱搭配的接力比赛,让学生通过实战探究不同情境下如何安排棒次更合理;“王者赛”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真实复杂的比赛情境中拼搏进取、享受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人人能赛、人人敢赛,而采用的比赛积分制增强了比赛的竞争性,加深了对下压式交接棒技术的理解和掌握8eb16033eb4c0cbe4c86e5211b8446a0,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比赛前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的教育和行为的规范,确保比赛中学生能依规而行,从而有效检验学练成果,提升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课有“赛”。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点,而比赛则是激发兴趣点的最好方式,设计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较为重要。在本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大部分课都设计了比赛或展示环节,让学生享受比赛的乐趣。
如,水平二《高杆绣球投掷的练习方法》一课的课前激趣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中挑战赛,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水平四《足球局部战术——踢墙式二过一》一课中,踢墙式二过一运动技术学习后,教师设置了3VS3比赛,通过实战比赛进一步掌握踢墙式二过一战术和射门技巧,同时设置了裁判、替补、球童和啦啦队,比赛开始和结束环节按照足球比赛礼仪执行,让学生学以致用。水平五《拉丁有氧操》一课设计了“哇塞舞王PK赛”,先小组后单人进行精彩斗舞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运动之美。水平四《游击位接地滚球传杀一垒》一课中,基本部分中运用“封杀”比赛,围绕接、传的组合技术展开练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并熟练掌握该项技能,体验新兴体育项目之魅力。
综上所述,以学为中心的“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破解体育课堂教学难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体育教师应从学的角度构建这一链条。在“学”的环节,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观察他们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在“练”的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技能,从注重“量”转向提升“质”;在“赛”的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素质,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