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2024-10-11曹建

中国学校体育 2024年8期

“2024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与观摩活动”是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江苏省首次举办的省级优秀课评比活动,成为省内《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进及实施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选题涵盖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非移动性技能等均是《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的内容。南通市自2022年4月之后,也先后举办了多次基于《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基层教师对于《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小的理解差异,甚至是一些误区,破除学科壁垒,指向学生知识整合及运用的能力培育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导向之一。笔者从教研的角度,通过南通地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以及“2024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与观摩活动”中的水平三田径(跑)跨学科主题学习地区评选、磨课等系列实践活动,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与实践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客观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1]判断某一节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课是否恰当,需要思考“本节课运用哪门学科的什么知识与方法,解决了体育教育教学上的什么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有基于学习或者研究主题的真实问题,该问题的学习、研究、解决过程必须有其他学科具体知识或方法的参与。如,“如何提高跑速”是跨学科“探索运动密码”主题学习快速跑项目教学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学生要知道影响跑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个性化运动处方),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知识、方法尝试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用数学方法计算自己的步频和步幅,通过相同步频及相同步幅的组间比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步频与步幅的关系及二者对跑速的影响。此外,还要掌握提升跑速的相关技术及练习方法。如,利用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动作的节奏训练;利用物理原理的风阻减速伞进行爆发力练习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与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不同的是,其更关注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学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体育)问题的能力。

二、明晰学科间的主客体关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少会涉及2个不同学科,因此需要处理好不同学科间的主客体关系,这是学科教学的本位问题。

1.学科主体地位要明晰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以体育学科作为主体,其他学科作为从属客体,即利用科学学科的知识为体育课服务,科学学科知识只是解决体育教育教学某个具体问题的“工具”,客体学科不能喧宾夺主。如果分不清主客体,就有可能将跨劳动学科知识的体育课上成“劳动”课,或是将跨科学学科知识的体育课上成“科学”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是其他学科为体育学科服务,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解决体育课上的问题。如,利用数学“步幅=跑动距离/跑动步数”“步频=跑动步数/跑动时间”等行程知识分析构成速度的关键因素:步频和步幅,让学生测量计算自己的步频和步幅,并通过学习了解提升步频、步幅的辅助练习方法,最终能够掌握适合自己提升速度的练习方法。在此过程中,数学学科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用以计算学生的步频和步幅,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应该是工具的选择,而不是工具本身。如果执着于计算本身,那就会成为体育中的数学问题,变成一节数学课。

2.跨学科知识方法要明确

跨学科主题学习如果所跨学科的知识、方法不明,“为何而跨”目的不清,就容易与情境教学所混同,日常的教学实践课中较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如,跨国防教育主题或者跨消防主题时,如果不能明确借助国防与消防的哪一个知识或者方法解决体育学科的何种问题,缺失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成为一节国防或消防情境的运动技能教学课,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本意,学生的知识整合、运用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就成了无根之木。体育课中运用一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知识或者方法,绝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练兴趣,也不是为了“好玩”或是烘托氛围,而是要基于培养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坚持基于能力的培育导向

1.过程育人,指向能力建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课程内容,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如何让多学科知识合为一体,提升学生整合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的不单是某一知识或技能,而是已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和运用的能力建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育和建构,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的养成及其对于学生思维方式、能力形成的影响,改变灌输式教学行为导致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通过教与学的行为重构、过程育人实现学生的能力建构。

2.行为育人,立足任务驱动

能力的建构必然要落脚于事件驱动,由任务驱动行为,由行为塑造能力。基于能力导向的学习行为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中,才有可能促进能力的形成。要构建主动学习行为,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学习行为。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将主题提炼为一个主任务,并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子任务,形成任务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如,在教授“速度解密——快速跑”中,执教教师先设置主任务为“寻找提升自己速度的方法”,再设置4个子任务链,即“探究影响速度的关键因素(步频、步幅)”“探究制约自己速度的因素”“学习、了解提升步频、步幅的方法”“通过对比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速度的练习方法”,通过“任务链”的方式,驱动学生从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小组的主动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探究的学习行为及完成任务过程中,将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提升交叉学科的专业素养

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高低决定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既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无疑提高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交叉学科素养是跨学科的必要条件

体育教师要设计出一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体育课,应对运动项目或技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洞悉运动技能的基本规律,既要知道某一个技术动作怎么做,更要知道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投掷动作出手角度的技术,到底是30°、45°,还是60°的角度能够投出最远的距离。这既涉及运动技术的知识,也涉及运动技术背后的物体作抛物线运动原理。如,借助固定角度弓弩抛射弹珠的物理实验,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寻找最佳角度——45°角,学生按照45°角进行投掷练习。如,课的前、后部分分别由物理教师和体育教师各自完成,本质上是借助了物理教师的专业实验让学生明白最佳投掷角度的问题,由两位教师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此类课程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可以出现,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却很难成为常态。当需要体育教师独立完成这样一节跨物理学科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时,教师是否具备必要的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就成为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必要条件。

2.学科交叉思维是跨学科的本质特征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学科体育的学科特点和运动项目特征,避免生搬硬套。如,弓弩抛射角度实验是基于物理教师的思维创设的,原理是物体的抛物线轨迹是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和垂直向下的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本身没有问题,但要结合“找到自己的最佳投掷角度”这一问题,则要考虑学生的出手初速度,而学生的出手初速度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体能和技术。因此,要结合学生的体能及技能状况进行课堂实验设计。现实中学生的力量大小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手持2kg的实心球时较难抛出理论上的完美抛物线。当力量不足时,是否还是物理实验中的45°角最远呢?这就成为学生探究的一个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按照理论角度不停练习。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的体能状况寻找适合其自身的最佳投掷角度。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时,一定需要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学科特质、技术原理以及学生的技能储备、体能基础。跨学科主题不能孤立地用单一学科思维构建教学过程,而要善于运用多学科视角、多学科交叉思维建构学生的认知行为,通过思想深度及维度的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面向的是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培育,指向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实践好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多学科知识储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重构教学行为,以任务驱动构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体育课堂,真正实现学生多学科知识整合、具体问题分析、现实任务解决的能力培育和建构。

参考文献:

[1]魏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六个问题辨析[N].中国教育报,2023-1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