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热梗和AI的夹击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

2024-10-11石悦欣

现代阅读 2024年20期

2023年年末,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出炉。

这些网络热梗的趣味性拉近了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同时也让语言的表达变得更加匮乏。表示赞叹只会说“绝绝子”​;表达佩服时,​“yyds”脱口而出;形容无语时,满脑子只有“啊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文字失语症”成了当代人的表达之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于晓冰从教二十余年,在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会看到“乱入”的流行语,但他觉得流行语的背后是语言随社会发展的流变,关键在于分析以及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方法落到实处,便是“时时处处学语文”​。

于晓冰经常“现挂”教学——“现挂”​,是指相声表演中的一种即兴发挥技巧,于晓冰以此描述自己在语文课上的临场发挥。当班级电子班牌上出现了“令人制烯”四个字时,一堂中规中矩的语文课,就变成了从语音、语境、字源到修辞的“现挂”课。

他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近几年,AI技术突飞猛进,进入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将最终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

因此,开学第一课,于晓冰就将主题设定为:“AI不断升级,我们还需要阅读和写作吗?​”

话题是从上学期期末讲的一首诗说起。当时阅读练习中有一篇关于“茶”的记叙文,于晓冰就想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然后,又由此想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花”​,忽而又觉得明代诗人唐伯虎好像写过这样一首诗。课前,他匆匆忙忙地上网搜了一下,就看到这样一首标注为唐伯虎所写的诗: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

下课后,于晓冰做课后总结与反思时,觉得这首诗的风格很奇怪,不太像古诗,疑心不是唐伯虎所作。他进一步查证,果然发现了问题。原来这首诗的原型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

于晓冰又以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相声《我要不一样》引用了号称是李清照所作的《残花》一诗为例,来说明这种一不小心掉到伪造信息的坑里的事情会经常发生。

所以,大量纷纷扰扰的信息涌入,真假难辨,每个人都需要提升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

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但遗憾的是,于晓冰发现,象牙塔内的师生也好,象牙塔外的家长也好,绝大多数人还是按部就班,走在每个人都“熟悉”的“老路”上。这条“老路”​,未来会通向何方?

“可能有人会说,关心了又能怎样呢?现在谁能说得准将来一定会如何呢?当然,未来怎样,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思考与不思考,准备与不准备,一定有本质上的差异。​”于晓冰在开学第一课的总结中写道。

(来源:《看天下》2024年第6期,有改动)

联动·高考作文题直击

【2024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新课标I卷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拟题材料,抓住人与科技的关系来拟题。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之关系,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它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价值的挑战和理性的启迪非常迫切,愈加深刻。可见,试卷切准了人类当下问题和未来前景,价值导向很好。

材料要求考生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考生回答得集中、深刻、有条理、能辩证,作文就能扣题,得高分。(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