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探究
2024-10-11赵翊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进步,在“五育并举”思想的指引下,美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艺术鉴赏能够帮助大众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因而掌握通过艺术鉴赏激发自身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为实例,探索多种情境的艺术鉴赏方法,希望能为对艺术鉴赏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育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旨在帮助欣赏者通过对艺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欣赏者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运用有效的艺术鉴赏方法,帮助欣赏者的个性发展、审美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良性发展,在美育过程中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有创新的、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且能收效良好的鉴赏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艺术鉴赏方法的普遍现状和创新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欣赏者对艺术鉴赏在态度及方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对艺术不感兴趣,不会主动去鉴赏;有的同学对艺术感兴趣,却又不知该怎样去鉴赏。若艺术鉴赏仍然以旧有模式进行,久而久之,欣赏者就丧失了自主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何谈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提升欣赏者的综合素养?因而,需要新的、鲜活的艺术鉴赏方法来提升欣赏者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艺术欣赏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对艺术鉴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方法成了艺术鉴赏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现状,探索与创新艺术鉴赏方法至关重要。艺术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艺术作品欣赏和鉴别的过程。通过艺术鉴赏,欣赏者不仅能观摩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感受,理解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内涵。
对艺术鉴赏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可以实现在每次品鉴中有效利用素材来提升欣赏者的学习兴趣,引导欣赏者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逐步提高审欣赏者的美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综合素养。
基于艺术鉴赏教学实践可知,根据不同的作品精心设计,探索出多种情境的艺术鉴赏方法,或创设形象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创设对比情境,或创设故事情境,可以萌动欣赏者的好奇心、探究欲,建立以探究、自主、合作、创新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使欣赏者陷入思考,成为鉴赏的主人,再欣赏作品时就不会简简单单只局限于一幅图、一个人、一幅画。此法可归纳总结为“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即通过形象情境品读美,通过问题情境探究美,通过对比情境发现美,通过故事情境感受美。
1.形象情境——品读美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半是鲜活而富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有的朴实敦厚,有的内敛沉稳,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精怪……透过这些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大致推断出他们的身份和年龄,甚至还能够遐想到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例如: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直观地再现了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由“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满手老茧的老人”形象引发欣赏者的思考:画家为什么会单单画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画中人物是谁?继而引出对画家生平、创作故事、创作主题、表现技法等问题的思考。罗中立年轻时下过乡插过队,后来回城了,若干年后又再一次来到他插队时的房东大爷家。当时是年三十的晚上,房东大爷正在村头等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特殊的环境下,他看见了这特殊的一幕,深有感触,就创作了这样一幅作品,直观地再现了这位纯朴农民的形象。而今这一老人形象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画作的原型,他代表的是当代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建设祖国繁荣昌盛的中华儿女。这便是通过形象情境品读作品,深入体会作品形象的美——劳动人民的“美”。欣赏者们眼中看到的再也不是简单d的一位老者,激起的不限于欣赏者对农民个人的悬想,而是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未来命运的深深思索。
2.问题情境——探究美
创设真实的情境,用任务驱动,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用问题推动思考。欣赏者自主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赏析思考中,找到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完了也就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例如:五代时期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堪称中国名画里的“碟中谍”案,画中人物形象众多,身份纷繁复杂,画面情节环环相扣、扑朔迷离,让人不禁产生无数猜想:这些人物都是谁?哪一位才是画作的主人公韩熙载?画家顾闳中为什么画了这样一幅画?随着画卷如连环画般展开,问题也一点一点被揭出。画卷本身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方面的价值也随之展现出来,进一步帮助欣赏者探究人物造型的准确精微、线条的工细流畅、色彩的绚丽清雅之美。
3.对比情境——发现美
以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为例,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从被发现的那天起,这尊雕像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古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平静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流露出古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的理想化传统。但这尊堪称完美的雕像却是残缺的。很多人曾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补全雕像,但是新作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了。保留残缺,可以让欣赏者想象、创造,使残缺的艺术品在欣赏者的想象中达成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维纳斯像更具有艺术价值——摄人心魄的“残缺美”。
4.故事情境——感受美
以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油画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为例。曾有不少欣赏者感到无法理解其表现形式,看不懂这幅画。为了引导欣赏者读懂画家在表现什么,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等素材组成与声光电为一体的视觉情景,呈现给欣赏者身临其境的鉴赏环境。比如通过观看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记录,让欣赏者了解在战火中孩子找妈妈的故事,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进而体会画家采用的创作手法,即通过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悲剧性色彩,展现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在这种悲愤的意境中,欣赏者们会对法西斯暴行的产生强烈愤慨并展开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这对欣赏者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培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的成果与反思
“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欣赏者在参与意识、听课注意力、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形成较大的提升。尤其是欣赏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对艺术常识的掌握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欣赏者参与各种形式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社团、艺术展览、艺术展演、艺术创作等)的兴趣增强,更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
当然,“四境寻美”鉴赏法的实践、修正和完善需要美育工作者和欣赏者的共同努力与良好配合,以形成欣赏者鉴赏层次从初期的情境提升,到中期的情感提升,再到后期的底蕴提升;以及欣赏动机从激发兴趣,到提高创作质量,再到提升审美高度的转变。
美育是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的学科,而艺术鉴赏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活动之一,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欣赏者要主动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不能粗浅地认为艺术品卖的钱越多艺术价值就越高。艺术鉴赏还应该关注创作者和欣赏者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对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调动。这一过程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格品味,使艺术鉴赏成为体味人格真、善、美的过程。
综上所述,艺术鉴赏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创新方法的过程中,多种情境方法即“四境寻美”艺术鉴赏法的应用和实践能让欣赏者接触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激发其艺术鉴赏的欲望与冲动,促使他们感受到名作的魅力,实现“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美育理念的深入推进,艺术鉴赏方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实践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