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课堂阅读实践路径 引领儿童阅读教育发展

2024-10-11王春丽

现代阅读 2024年20期

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终身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场所,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中心,文本充盈于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离开阅读,语文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研究、探索、构建充满阅读氛围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发展,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成长,是普通教育学校的使命。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在 “生本 对话 求真 累加”课堂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课堂总体格局,与学校学情教情有机融合,提出了“爱+”课堂文化理念,塑造了师生在课堂场所中依托教育教学内容共同认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规范。“爱+”课堂的打造,着眼于以“爱”为源、以“生”为本的办学文化,以对话为渠道,指向儿童的“求真”和“累加”,引领儿童阅读教育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抓住师生的共鸣话题,

寻儿童阅读教育“爱+”之根

在儿童阅读教育中,交流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同课堂教学是互动交流的艺术一样,儿童阅读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成为充满互动交流乐趣的旅程。阅读的内容是互动交流的媒介,儿童与教育者(可以是家长、老师或其他阅读陪伴者)是互动交流的主体。儿童和教育者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思维对接,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

若想让儿童阅读教育真正有效,必然要从儿童的阅读学情出发。一方面,做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儿童对阅读内容有疑惑、有思考欲望的时候进行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另一方面,要有效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阅读进程,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能有所收获。由此可见,抓住了儿童与教育者之间的共鸣话题,就落实了“以儿童为本”的阅读教育理念,使得 “爱+” 阅读文化在儿童阅读中真正落地生根。

为了践行“以儿童为本”的阅读教育,应注重实施“勇敢地退,适时地进” 策略。真正有效的儿童阅读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升儿童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摒弃全程主导、不停追问或者满堂讲解式的教育模式,而要以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撬动儿童思考。

具体而言,当儿童自己能够自行理解阅读内容的时候,教育者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当儿童相互之间能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候,留给他们交流的空间。而当儿童在阅读中收获精彩的感悟、遇到困难或者需要进入新的阅读阶段时,教育者则要适时进入,予以提示点拨。

例如,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尽量设计开放性问题,教育儿童从多种角度思考阅读内容,培养儿童的发散和高阶思维。在儿童阅读过程中,教育者要放手,使其采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探究分享的方式,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在重点难点处,针对儿童遇到的困难要给予及时点拨和帮助。教育者的进退有度,是把阅读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儿童,体现了阅读教育中的平等与对儿童的尊重。

激活儿童间的互动文化,

建儿童阅读教育“爱+”之本

在儿童阅读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儿童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更要激活儿童间的互动。当孩子们面对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相互分享看法、补充质疑,是为最好的互动学习方式,也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绝佳途径。

为儿童互动提供情境和支持,是对儿童阅读教育中“对话”这一重要课堂阅读路径的彰显,也是“爱+”儿童阅读教育之本。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组织儿童间对话的两项策略。

1.“精彩两分钟”练互动习惯

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开展“精彩两分钟”活动。该活动既可以是儿童展示自我阅读风采的日常流程,也可以是指导儿童互动的重要步骤。日常阅读活动中,“精彩两分钟”可以安排在阅读分享环节之前。当一个孩子展示完自己的阅读收获后,其他孩子要予以点评。低年级的孩子点评可以侧重语调语速、精神风貌,应鼓励他们说出点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高年级的孩子点评则可以侧重内容和收获,进行补充和质疑。每日坚持“精彩两分钟”展示,可有效培养儿童的倾听和表达习惯,更是对儿童互动能力的训练和巩固。还可以开展集体“精彩两分钟”比赛,以班级或学科分组组织学生参加,通过群体的展示和评价,展示儿童集体互动的良好培养效果。

2.“眼睛跟着声音走”显对话基础

彼此尊重、认真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在倾听时,面向说话者是基本的礼仪。在儿童阅读互动中,当孩子们进行交流时,要求“眼睛跟着声音走”,即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面向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回馈发言的同学以温暖的、充满爱意的目光,认真倾听,并且边听边想边作回应。这样,儿童之间形成了自然友好的交流。该活动可培养儿童的倾听意识,使他们逐步从形式到习惯,最终脱离形式,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为儿童阅读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文本解读的“求真”,

开儿童阅读教育的“爱+”之源

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在每一节课中得到积淀、涵养和提升的。这种积淀和提升绝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只有树立了“文本”意识,求文本解读之“真”,才能求得课堂学习之“真”,求得获得之“真”。这一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尤为明显。以下以语文学科为例,基于“涵养生态的文本解读”的研究与实践,归纳出了文本解读的三个视角:

1.基于课标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教学的最直接的指导,其学段目标直接决定着每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而决定着阅读指导的设计。例如,以课标中学段目标为指导,以课文《雷雨》和《花的勇气》为例,可按学段分组,进行文本解读,梳理文本的“三线三点”(“三线”即内容线、结构线、情感线,“三点”即重点、难点、发散点)——将《雷雨》的教学重点定为“抓词语‘垂’‘逃’两个字,体会蜘蛛的趣;通过蝉雨前、雨后对比体会小动物的聪明”,难点定为“写一个物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交流”。将《花的勇气》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感受——对生命的感悟,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和“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2.基于学情解读文本

鲁迅的作品是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六年级上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专门设置了第五单元为“走近鲁迅”。但是,鲁迅其人、其时、其文都与学生现今的生活相距甚远,在阅读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学情,才能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为此,在对《少年闰土》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做出特别细致的学情分析,例如设计两大环节七小步骤:文本细读,感知少年闰土(整体回顾,感知铺垫;朗读贯穿,表现人物;品词析句,贴近人物;想象画面,丰富形象;情境对比,深化理解);课外拓展,初识中年闰土(拓展小说原文,延伸人物形象;拓展写作背景,由作品走向作者)。

3.基于文化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总目标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有文化意识的文本解读,才能成就学生学科素养的真正积淀。因此,当阅读有了“轴”意识,有了“三线三点”的意识后,要寻求文本的文化气息,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如进行《将相和》文本解读时,需要特别关注“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进而可以“和”为轴,设计“解题初识‘和’”“深入探究‘和’”“拓展‘和’文化”三个环节,借语言之妙,开思维之窍,渗文化之魂,育爱国之情,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只有抓住了文本解读这一关键要素,“爱+”课堂文化才不会飘在空中,而是真正有了落实的载体,学生的“求真”也才有了依托和指南,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发挥“灵动”阅读的“累加”效应,

引儿童阅读教育的“爱+”之流

“灵动”是“爱+”课堂之魂。那么,何为“灵动”呢?“灵动”指向学生知识的积累、方法的习得、思维的提升、情感的共鸣、素养的形成,所以,“灵动”的阅读课堂,才是让文化“累加”落地生根的课堂。课堂的“灵动”,必然来源于教学流程的科学性和教学策略的适切性,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依托和关键。如果说深入清晰的文本解读是源泉活水,那么,适切的阅读教育策略就是宽沟阔渠,二者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这是课堂寻根、问本、开源的终极呈现——“引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语文教师依托“翔云工作坊”开展的古诗教学研究与实践,最能体现“引流”意识。具体而言,古诗教学的一般流程为“解诗题—知诗人—读正确—读流利—读节奏—读理解—悟诗情—读诗美”;经过研究学情,设计教学、试讲、调整思路的研究实践,中高年级的古诗学习确定为“解题—读顺—感悟—拓展”四步,其中“读顺”包括“四读”——读正确、读流利、读节奏、读理解。通过对诗题的理解及“四读”古诗,学生能够实现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奠定了深入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爱+”课堂阅读实践与研究使得学校的阅读课堂生态逐步优化。在新的教学样态中,教育者改变了追问和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更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也更有进退意识;儿童也相应增强了对话交流意识。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爱+’生态课堂文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DDB1926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