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及其提升路径
2024-10-10陶荣婷
摘 要:地方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一环。安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概况,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化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旨在为构建安徽红色叙事体系、讲好“红色安徽”故事、弘扬安徽革命精神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构;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99-0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安徽红色文化传承研究”(AHSKQ2021D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地方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空间是凝聚文化认同、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国家记忆的纪念空间以及激活区域经济的价值空间。安徽红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地方红色文化,构建安徽红色叙事体系、讲好“红色安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以安徽革命叙事丰富和补充全国性叙事,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具体化、在地化和零距离化,尤为重要[1]。如何利用安徽省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建设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助力安徽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安徽,是安徽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概况
红色文化空间既包括博物馆、纪念馆、街道、广场等传统意义上有形的物质形态空间,也包括红色文化足迹等建立在动态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整合了一系列红色文化物质载体,跨越区域界线,承载着红色精神的开放动态空间[2]。
(一)丰富有形的物质形态空间
物质形态空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包括旧址、故居等不可移动的红色历史遗迹,也包括可移动的遗物、重大事件代表性实物、重要文献资料等。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境内现存有革命遗迹、遗址300多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重要事件遗址、遗迹包括皖南事变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等,重要历史人物故居或曾经生活地包括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邓稼先故居等,烈士陵园包括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西烈士陵园等,重要纪念场地包括渡江战役纪念馆(如图1)、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重要历史实物包括渡江战役第一船、安徽第一面党旗等。以红色文化遗址为基础,安徽省相继建成“金寨红军广场”“新四军军部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巢湖为核心,串联张治中故居、李克农故居、温家套惨案纪念馆以及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的环巢湖红色旅游圈,推出了以“百万雄师,革命先驱”和“东进序曲,决战淮海”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遍布江淮大地的红色足迹,见证了江淮儿女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的革命历程,建构起安徽红色文化有形的物质形态空间,是昭示峥嵘往昔、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珍贵物质载体。
(二)无形充盈的精神动态空间
建立在有形物质空间基础上的无形的动态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安徽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构成了充盈的红色精神空间,集中体现在“人、事、魂”三个方面。首先,安徽红色精神中的“人”体现为众多革命先烈。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以及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新中国优秀的外交家王稼祥(如图2)、红色“特工王”李克农、和平将军张治中、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30位皖籍开国将军,烈士名录里8000多熠熠生辉的名字,均彰显着安徽的红色基因。其次,安徽红色精神中的“事”展现为重大事件。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曾长期驻扎在安徽省内;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在安徽省金寨县设立指挥部;安徽是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和指挥中心,渡江战役的前沿阵地;以肥西县小井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安徽展开。最后,安徽红色精神中的“魂”体现为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老区精神、渡江精神,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淠史杭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精神等,形成了一批特色红色文化品牌。这些革命先烈在民族解放过程中彰显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是当下形成集体记忆、凝聚民族认同、重塑共同体、建构安徽红色文化无形精神动态空间的灵魂所在。
二、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在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中保留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旧址,初步形成了多个红色革命基地,推出了安徽红色品牌。然而,虽然省内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大部分都零星分布在各个地区,缺乏系统性。此外,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深入挖掘各个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符号,这些都不利于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各地自成小系统,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目前,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以零星分布、各自为营为主要特征,未整合成统一的文化资源矩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凸显安徽红色文化的地域优势。
为了传承安徽红色文化、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安徽省各地、市、县陆续在区域内的红色历史旧址上兴建红色文化纪念馆,例如,淮北市修建的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巢湖市修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临泉县韦寨镇修建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部分地市还依托红色资源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宣城市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新四军军部旧址、滁州市凤阳县的“大包干”事件启动地小岗村。这些红色文化空间的管理权属于当地政府,只围绕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著名景点进行了布局,各自为阵,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同样存在此类情况。无论是位于淮南市寿县的孙叔敖纪念馆和赵策纪念馆,还是环巢湖区域的李克农故居和张治中故居,亦或是安庆市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芜湖市的王稼祥纪念馆和李家发烈士纪念园,均散落在全省各个地方,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区域性的红色文化空间体系。
(二)红色文化空间建设趋于同质化
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趋于同质化,集中体现为建设方式千篇一律、资源展示不够多元。除了部分重大事件的纪念馆(如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宣传力度、保护力度较大,技术更新较快之外,其他红色文化空间(如会议旧址、战斗遗址、名人故居和战役纪念馆等)的建设方式大同小异,资源展示较为单一,例如,场馆建设多为纪念馆形式,空间陈列都是橱窗式展示,布局大都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进行,文物多为革命时期的遗物、照片、手稿、生产用品。对于多数参观者而言,游览了某个大型的纪念馆和旧址后,对红色文化景点有了了解,很难再次对“雷同”的景点产生兴趣。
安徽红色文化空间的文创产品也存在着上述问题。例如,安徽博物院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红色记忆系列、抗战英雄文具套装、抗战英雄谱连环画、抗战怀旧搪瓷杯等,在国内其它红色纪念馆很容易找到类似产品,缺乏安徽的地域特色。
(三)红色文化空间塑造视角失衡
较为传统的宣传思维,让安徽省在红色文化空间塑造过程中出现了视角上的失衡。一方面,对红色人物的叙事过于拘谨,容易使参观者“敬而远之”。无论是重大战役纪念馆、战役旧址,还是烈士陵园与名人故居,其馆内建设、陈列布局都秉持庄重肃穆的设计理念和理性严谨的宏大叙事视角,令人心生敬畏。然而,当具体到重大战役和革命烈士的讲述时,英雄的事迹被抽象化、群体化、模糊化,缺乏细节和故事性,难以打动参观者。另一方面,对红色景点的具体规划又不够科学,难以使游客乐于游览。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庄重性与旅游的核心目的“求乐”冲突,不利于红色文化传播。
(四)红色文化教育覆盖群体有限,影响力不足
红色文化空间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红色文化教育。一直以来,安徽省的红色精神教育,主要以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建活动以及中小学团体的研学活动形式开展。把红色资源引入党校、中小学生教育课堂,确实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也存在一定局限。
除了党员活动和集体性质的红色教育活动外,大部分人缺乏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渠道。红色文化教育覆盖群体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进一步阻碍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
三、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提升路径
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遭遇的诸多困境,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上宣传思维惯性的影响,又有客观上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的影响。因此,安徽省在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中要转变思维模式,统筹全局,打造红色“皖”字品牌,运用科学视角精准定位,辅以创新呈现方式,为人们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助推安徽红色文化传播。
(一)全局性: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设计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出,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3]。针对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各自为阵的现状,首当其冲就是要打破孤立发展的旧格局,建立全局性的整体战略规划,总揽全局,全省一盘棋,体系化打造安徽红色文化品牌,盘活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
安徽省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全局性、战略性的统一部署,统一筹划。将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红色景点串联成旅游线路,打造纵横南北、横跨东西的红色精品旅游线,给参观者提供完整、全面的红色空间游览体验。例如,将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景点打通,自北向南形成重大战役红色旅游路线;以小岗村、巢湖、金寨老区旧址为核心,从东往西形成以环巢湖为中心的改革历史红色旅游路线。以南北线为主,东西线为补充,辅助介绍安徽的红色历史。
(二)地域性:打造安徽特色红色产业核心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因此,要合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提炼出安徽独有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形成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美好安徽[4]。2021年11月19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强调依托红色资源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支持红色旅游发展,加强红色文化保护,加强红色旅游秩序监管,促进红色资源传承利用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
打造安徽特色红色产业,首先要打造专属安徽的红色文化精神符号,深度挖掘“渡江第一船”精神、“小岗”精神等红色精神。其次,要与旅游部门协同合作,发展红色文旅,适度进行商品化开发,缓解因地理位置偏僻、资金不足造成开发难度大的问题,打造地域性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将红色文化资源创意化、产业化,打造一条可持续的红色文化发展之路。再次,要推广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将浅尝辄止的打卡游转变成沉浸式体验的深度游。最后,要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广革命老区土特产品,促进老区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镇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构建美丽和谐村庄,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三)科学性: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视角
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应以科学的视角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让群众了解真实的革命英雄,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5]。科学的视角意味着要将红色精神具象化,用真实的故事将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以多样化、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展现。
以李克农故居和张治中故居(如图3)为例,从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可以看出,两人出生在小康之家,本可以衣食无忧,却为了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加革命,这种崇高的品格和光辉的形象必须植入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才能让参观者有所触、有所感、有所思,更加深刻理解革命者的伟大。
(四)数字化:提升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的技术手段
安徽红色文化空间建设要运用数字技术,将传受双方被动的单向关系转变成互动式参与,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智能化演绎红色故事,重塑红色文化空间,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例如,在渡江战役纪念馆中,运用数字技术将部分战略形势图、军力对比数据图可视化处理,使枯燥的数据资料形象化,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将渡江时长江堤岸的“浅滩”景观场景化处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并将历史遗物“渡江第一船”植入其中,让每个参观者借助影像合成技术穿越历史,沉浸式感受历史现场,获得真实的历史体验(如图4)。
四、结 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6]。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7]。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然而,其文化空间建设存在零散化、同质化、叙事视角失衡和受众面窄的问题。对此,安徽省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将提升安徽红色文化空间的全局性、地域化、科学性、数字化作为未来建设优化的重点,运用新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红色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确保安徽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赵月枝,沙篧.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20):32.
[2] 李孟舜.红色文化空间的功能构建与创设路径[J].中州学刊,2022(7):167
[3] 於常勇.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03/c68742-25596550.html,2014-09-03.
[4] 曲莹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146006460169159&wfr=spider&for=pc,2023-01-16.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s://www.ndrc. gov.cn/fggz/fzzlgh/gjjzxgh/200709/P020191104623 060035836.pdf,2004-09-25.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4).
[7] 央广网.看图学习丨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总书记有深意[EB/OL].https://news.cnr.cn/dj/sz/20240328/t20240328_526643118.shtml,2024-03-28.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