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破“五唯”解析及再构建
2024-10-10张学颖褚敬申张宁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要求,解析“五唯”在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中可能导致的弊端,主要包括:侧重评价编辑的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忽略评价编辑对自然科学创新的判断素养;侧重评价编辑的论文、项目、评奖等量化指标,缺乏衡量编辑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侧重评价编辑在出版理论方面的工作投入,忽略编辑在实践工作方面的努力。对此,本文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体系的破“五唯”应探索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再构建,可增加相应的评价维度,旨在为完善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破“五唯”;人才评价;学术评价;科技期刊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7.5;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01-06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2023ZZ053197);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高起点新刊)子项目;2023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SKGH047)。
一、引 言
科学有效的学术、人才评价制度,是客观评判学术贡献的重要工具,也是持续推动人才成长、激励创新的动力。长期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五唯)因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便利性,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学术评价中盛行[1]。20世纪90年代末,在“学术GDP主义”的绩效管理逻辑下,以量化为核心取向的学术评价愈演愈烈,“五唯”评价呈现出种种弊端[2]。部分评价客体在职称等利益诱导下,倾向于追求“数量繁荣”。例如,选择易出论文、成果的课题,不愿意做周期长、基础性和原创性的课题,忽略了科研、学术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自2018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情况开展讨论,指出当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指出要深化学术、人才评价,破除“五唯”积弊。
从理学角度来看,“五唯”作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并非毫无价值,它是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的外显,彰显了人类探索未知的行动和雄心[3]。然而,“五唯”评价在当前学术评价中催生学术泡沫、阻碍创新已成为共识。学术评价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受诸多内外部变量的综合影响。不同学科、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及责任使命,众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在尝试探索,提出了不同的破“五唯”对策。在高校学术评价中,有学者提出,在保留适度的、合理的量化评价基础上,应在某些硬性指标方面做减法。例如,减少论文数量评价,逐步建立量化与质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学术评价体系。另有学者提出,在高等教育中“破五唯”重在破“唯”,进而提出学术的多维度评价。例如,从“五唯到五维”“五维到多维”评价[2-4]。在高校哲学学术评价中,周光礼分析发现,“五唯”评价会冲击中国特色哲学科学体系,提出了高校哲学学术评价体系需依据本土化、创新性等原则进行全面重建[5]。显然,不同领域、学科间缺乏一致或公认的学术评价标准,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有必要根据时代要求、学科特点来解析“五唯”,进而破“五唯”[6]。
目前,我国提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而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质是办刊人、编辑水平的竞争[7]。高水平编辑人才队伍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体系建设。鉴于“五唯”评价在我国学术界广泛存在,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破“五唯”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时代要求,分析科技期刊编辑所需的核心素养,解析“五唯”可能导致的评价弊端,并探讨对策,旨在为建立适应当代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编辑、学术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二、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编辑素质要求
(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我国科研竞争力。早在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及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议》,指明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时代发展要求,即培育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8]。《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为5163种,其中,中文期刊占88. 24%、英文期刊占8.41%、中英文期刊占3.35%。可见,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还显示,2022年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量为731499篇,而我国SCI期刊发文量(51680篇)占作者发表SCI论文量的7.9%。说明我国主办的SCI期刊刊文量与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量相差较大,多数优质稿源和最新科研成果被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同时,分析国内SCI期刊刊出的论文发现,我国论文占比81.43%,说明我国SCI期刊发表的论文主要来源于国内作者。我国虽是期刊大国,但是,科技期刊距离“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尚有距离。
(二)科技期刊编辑素质要求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打造科技期刊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编辑人才在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科技期刊的策划人和传播人。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和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影响期刊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编辑职业化道路开展至今约有20年。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同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将编辑列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编辑专业化政策,旨在引领与推动我国的编辑专业化进程。作为科技创新传播载体的科技期刊,编辑是科研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编辑、学术评价是编辑职业化的具体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层面确立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期刊编辑主要负责稿件学术质量的把控,是整个编辑部的核心要素,相对于其他专业编辑(如图书编辑、新媒体编辑等),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学术素质[9]。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是繁荣新时代出版业以及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保证。
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并加强三方面的核心素养[10]。首先,科技期刊编辑要争取报道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机会,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创新判断素养和主动创新素养[11]。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敏锐的前沿自然科学创新判断素养,主动组织文献创新填补空白点,促进科技期刊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其次,世界一流期刊的产生、成长依赖全社会的支持,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科技期刊编辑履行的社会责任,即发现科技人才、培育作者,维护社会良性创新氛围[12],这是一种出版业的事业性(社会效益)。最后,世界一流期刊需具备一流的文献展示度,这就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具备高水平的编辑加工业务能力[13]。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发挥工匠精神,秉持精益求精原则,才能确保科技信息的严谨及准确,推动科技信息传播,从而提升期刊知晓度,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三、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的“五唯”解析
依据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结合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素养,本文解析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中“五唯”带来的学术生态弊端,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一)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
编辑学属于出版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应用性,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基本内容乃至研究对象等仍处于讨论和发展阶段,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发表出版类论文以及申请出版类项目,围绕出版理论、活动规律进行创新研究,这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需要。然而,如果科技期刊编辑在社会科学范畴的创新研究投入过多,就会挤压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即“自然科学创新判断和主动创新”的空间。
科技期刊要报道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编辑需对来稿的选题进行创新判断,即在海量的科技信息中发现有引领价值的科研成果。为保持创新洞察力,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积极参加期刊相关领域的自然科学科研活动,强化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14]。其次,要具备主动挖掘热点、发现科技信息空白点的能力,在选题策划时主动组织填补研究空白[15]。为保持选题策划方面的敏锐度,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优化相关自然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发展动向,进而组织高质量论文。科技期刊编辑创新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出版规律、运营方面的研究,还应重视自然学科发展的热点及趋势。科技编辑对自然科学的创新判断素养和主动创新能力,是编辑素养提升的最大挑战。例如2019年,拉特克利夫爵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其获奖成果为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低氧的生理机制,这为人类了解氧气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新策略的研发铺平了道路。然而,该研究成果的第一阶段论文于1992年被Nature退稿,该杂志也错过了发表诺奖级创新科技成果的机会。可见,科技期刊编辑具备和保持自然科学创新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在“五唯”评价中,科技期刊编辑研究自然科学属性没有相应的评价维度,而在量化激励下,他们倾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钻研社会科学范畴的编辑规律,进而发表大量的相关论文,完成众多社会科学范畴的项目,往往会挤压提升自然科学创新素养的空间。
(二)重眼前,轻长远
出版从业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对繁荣出版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邹韬奋提出,必须重视出版业的“事业性”与“商业性”[16]。为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
科技期刊的发展,有赖于稳定、高水平的作者队伍[11]。在迈向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新征程中,我国科技期刊编辑要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17]。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审稿建议充当“读者”“老师”的角色,对有创新潜力或有完善潜力的论文提出写作逻辑及结构等相关建议,甚至还要结合作者提供的数据、资料,再次挖掘写作创新方向,不断致力于提高投稿作者的写作及创新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培育作者”,这是形成“专属”科技期刊高水平作者队伍的重要途径。就短期而言,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作者写作能力。例如,国内SCI期刊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 Therapy(STTT)基于培育作者理念,在作者拟写相关综述前,编辑就与作者共同商讨写作工作,为作者提供专业建议,多角度提升作者的写作能力,提高作品质量。就长远而言,科技期刊编辑要坚持培育作者,与作者积极沟通交流,提升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引导作者养成投稿本刊的习惯。随着作者科研能力的提升,科技期刊会形成稳定、“专属”的高水平作者队伍。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履行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间接动力。
在高校哲学教育学术评价中,“五唯”评价表现为“不发表就出局”的模式,评价倾向“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德育教育未被重视[5]。在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中,不仅存在“不发表论文就出局”的倾向,还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弊端。重的是编辑眼前撰写的论文、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项及相应的数量等具体、量化指标,轻的是编辑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和意识。显然,编辑的论文、项目等,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形成稳定、高水平作者群体的作用不大。“五唯”评价忽略了“培育作者”这一长远的社会效益投入,导致部分编辑在论文、项目上花费大量功夫,忽略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本文以“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编辑”为检索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时间段为1990年至2023年,共得到15篇相关文献。虽然这些论文均提示期刊编辑需进一步重视社会效益,但年均发表不足1篇,且未有学者就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深入探讨。这种“事业性”的缺失,不利于形成高水平、稳定的科技期刊作者队伍[16]。
(三)重理论、轻实践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性较强,且对编辑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高水平的实践业务是科技信息准确、详实的保证,也是信息传播的基石。国际顶级期刊十分注重期刊展示、传播工作方面的投入。例如Nature,科学编辑负责学术质量控制,文字编辑负责文字加工[18];Cell也将编辑工作进行了细致分工,如制作编辑进行文字和图表格式的加工处理,数据统计编辑进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美术编辑负责内容视觉展现,媒体编辑负责创意传播,产品编辑负责产品营销变现[19]。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也在进行责任分工细化,但大多期刊社要求编辑一专多能。文字的准确、数据的可信、图片的合理美观等都需要编辑进行把关,这就对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五唯”评价体系下,出版理论研究论文、出版项目及相应数量是编辑、学术评价指标,而编辑实际工作的投入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该评价导向支撑了“成本最大化”的质量假设,即出版科研投入多、论文数量多、浮于纸面的出版理论研究越多,就是有质量、有水平,而编辑的实际工作投入由于没有衡量指标,成了没质量、没水平[5]。“五唯”评价体系很难公平衡量科技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投入和学术水平,甚至会动摇编辑深耕科技信息质量的初心,导致部分编辑忽略科技信息加工,降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信息交流,最终阻碍科技期刊的发展。
四、评价体系的再构建探讨
在高校学术评价中,“五唯”不仅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还在客观上阻碍了知识生产的创新[2]。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术研究逻辑和知识生产规律,相应的学术评价面临的内外部矛盾也不同。因此,不同学科要想破“五唯”,就要先解析学术评价相应的内外部矛盾。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要求解析“五唯”评价,发现“唯”及其单一量化的评价体系导致了相应的内外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编辑本身的社会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属性之间的矛盾、履行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论研究投入与实际工作投入之间的矛盾。三对矛盾的本质即是“五唯”忽略评价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的素养维度。
“五唯”评价具有理学基础和现实基础,破“五唯”并非轻而易举,难点和重点应集中于构建、完善评价体系[3]。本文借鉴高等教育学术破“五唯”的“多维”“五维”等评价对策[2-3,20],针对“五唯”在编辑、学术评价中容易被忽略的维度,构建相应的多维评价体系。
(一)创新素养评价维度
首先,科技期刊编辑对自然科学创新的预判素养越高,其主导刊出的科技论文越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编辑选稿刊出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量等外显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判断素养。其次,科技期刊编辑对期刊学科领域内的创新预判及主动性创新的素养越高,其主导刊出的科技成果获得同领域自然科学专家的评价就越高。参考同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就期刊刊出成果的评价来反映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素养,是一种同行评议制度[21]。虽然同行评议制度并非完美,但是相较其它评审方法更加客观,更能对成果、对象择优录用。引入自然学科专家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观点、选稿成果进行鉴定性、评价性审查与检视,是评价科技期刊编辑在自然学科创新素养方面的有效指标。
(二)社会效益评价维度
科技期刊编辑对投稿作品的自主性指导及创新挖掘建议,是编辑工作态度和能力的反映。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扎实的科研思维能力、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基于审稿建议之外对作者提出优化建议。如同读者一样,作者的学术场景需求和观点也容易被忽略,作者虽然可能从编辑指导论文写作中受益,但他们缺少评价编辑工作能力、态度的渠道[22]。因此,在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时,要引入作者的评价来反映编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包括作者对编辑修改建议的认可评价以及作者与编辑交流过程中的自我获益评价。前者,即作者对编辑在其作品的提升和创新挖掘中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属于一种新形式的同行评议;后者是作者基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自我增值评价。增加科技信息生产过程中作者视角的评价,是多维度学术评价的一种尝试,是有效衡量科技期刊编辑履行社会责任的可靠指标[23]。
(三)实践工作评价维度
科技期刊编辑加工文字、图表是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字质量低,将导致科技信息无法有效传播,甚至还会传播错误信息。在当前的“五唯”评价体系下,科技期刊编辑如果花费大量精力、时间提高文字质量、美化版面、推送创意等,将成为“沉默的成本”。因此,增加编辑实践工作维度相关的评价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对象、内容繁杂,如何评价是个难点。借鉴高等教育破“五唯”中学者提出的分类评价[24],科技期刊编辑实践工作评价可依据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编辑分工而进行分类及加权评价。例如,组稿工作,应就组稿篇数、质量增加评价指标;文字及图表编辑加工工作,应就编校质量、图表排版科学美观等增加评价指标;媒体创意推广工作,应就被推广作品的点击率及社会影响力增加评价指标。此外,还要就实际投入的分类数进行加权,以反映编辑的实际投入。
五、结 语
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解析“五唯”在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中可能导致的弊端,提出本领域破“五唯”不能简单地废除出版论文、项目等评价指标,而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引入科技期刊编辑对自然科学创新预判及创新挖掘素养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增加编辑履行社会责任及在编辑加工方面投入的评价。不同的学术内容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故建立多元素质评价体系尤为重要。编辑、学术评价破“五唯”的核心是破立结合,只有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才能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效能。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评价体系还够不完善,本文仅就科技期刊发展要求及编辑的素养探索了再构建评价体系,还不够全面,希望学界在今后的相关研究及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探讨评价体系的构建,助力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潘宛莹.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J].人民论坛,2019(11):131-133.
[2] 田贤鹏,姜淑杰.从“五唯”到“多维”: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变革[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杂志,2022(3):1-5.
[3] 孙志远.破“五唯”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2022,21(8):23-28.
[4] 李永全,胡钦晓.从“五唯”到“五维”:学术评价范式的转换[J].江苏高教,2023(1):25-34.
[5] 周光礼.破“五唯”立新标: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3):15-18.
[6] 缪榕楠.难以弥合的区隔———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复杂性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33-37.
[7] 吴永华,袁醉敏,陈华平,等.高素质编辑人才与高质量科技期刊互促共进机制探析:以《浙江农业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5):584.
[8] 魏均民,刘冰,徐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挑战、机遇和对策[J].编辑学报,2021,33(1):476.
[9] 张恰.我国编辑专业化政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1—2021年编辑专业化政策文本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2,41(7):141-147.
[10] 智永婷,李艳,成杰.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665-670.
[11] 伍锦花,陈灿华,秦明阳.“卓越计划”领军期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21(7):73-82.
[12] 苏勤.定位学术出版着力选题策划[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2):210-212.
[13] 秦明阳,郑羽彤,邓履翔,等.本土英文科技期刊的“两栖”特征与“双循环”特殊使命[J].编辑学报,2023,35(3):245-250.
[14] 徐淑云.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策略[J].新闻战线,2022(8):90-94.
[15] 李辉,孟宝宏.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提高三种素质[J].编辑学报,2006(18):126-128.
[16] 刘霞.“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完美契合———论韬奋新闻出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传播,2010(9):127-129.
[17] 李小丽.大数据时代下学报编辑的能力提升[J].编辑学报,2018(30):181.
[18] 吴志祥,苏新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5,35(1):27-37.
[19] 田贤鹏.高校教师学术代表作制评价实施:动因、挑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2):85-91.
[20] 吴述尧.同行评议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
[21] 付伟棠.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8):819-826.
[22] 贺子岳,张子纬,陈晓峰.学术期刊出版后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研究[J].传媒,2019(17):32-34.
[23] 王建华,卢鸿鸣,缪雅琴.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24] 米睿.破“五唯”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0):28-32.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