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
2024-10-10汤颖卞文献
摘 要: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学术和科技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屡屡发生,实施和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文献分析视角对国内已有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学界有关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视角下的概念研究、发展脉络、价值功能、现状问题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体现了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但在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准问题根源,构建全方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体系上仍有继续思考和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教育;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07-0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大学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影响机制及培养路径探究”(D/2021/01/158);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021SJB1306);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22SJYB2153)。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规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韩国首尔大学黄寓锡欺世盗名、伪造研究成果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麻省理工学院“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日本小保方晴子捏造、篡改导致Nature期刊撤稿……学术失范似乎已成为“流行病”和“长期问题”。清代学者郑珍有言:“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失矣”[1]。学术的兴衰与国运隆替息息相关,而推动学术兴盛的关键在于倡导学术规范、保持学术之正。大学生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预备力量,引导其坚守学术操守、培育其学术品格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对此,我国已相继颁布了多项规定,许多高校也启用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但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态势,本文借助中国知网,并结合相关纸质文献,从概念研究、发展脉络、价值功能、现状问题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进展,推动构建全方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相关概念研究
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生命线,自1988年陈平原发表《关于“学术语法”———学术随感录(四)》起,我国有关学术规范的研究已有30多年,在概念界定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成效,为学术规范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界对其内涵研究诸多,因认识角度不同而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学术工作内容看,陈学飞指出,学术规范即学术工作中的规则,分为技术、内容、道德三个层次,技术层次包括符号使用、成果署名和引文注释等,内容层次包括理论、概念及研究方法使用等,道德层次包括学术责任与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等[2]。从学术工作要求看,杨玉圣认为,学术规范应增添新的知识,了解并重视已有研究成果及经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从学术研究过程看,叶继元强调,学术规范是以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是学术共同体依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助于学术积累与创新的各准则和要求,贯通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与评价等[4]。从完整的知识或制度体系看,陈通明、杨杰民提出,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及行为准则,这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学术研究活动运行的机制[5]。
学者对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或者学术规范内容的组成要素这一问题意见不一。卢文辉、叶继元通过文献分析法,以要素数量为基准,将有关认识分为“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综合说”五个派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术规范内容体系,指出学术规范内容体系包括直接研究型学术活动规范与非直接研究型学术活动规范,并在这两类学术活动规范下细分了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和学术成果写作规范等子系统,在子系统下又明确了研究目的规范、研究方法规范、语言文字规范、署名规范、引文规范与数据规范等各要素[6]。
(二)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
学生作为学术领域的初涉者,更多是扮演学徒角色,学术活动须教师指点,学术成果须得到专家群体的评价和认可。对此,朱缨提出,针对学生的学术规范主要建立在掌握基本要求基础上,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时必须遵守的学术基本原则、方法及规定[7]。史万兵、林媛媛等学者侧重关注研究生的学术规范,认为研究生学术规范涉及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研究生群体形成的开展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依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8]。
学术规范并不会自发被人接受,而是需要教育者进行引导,学术规范教育是一种目标导向行动。朱缨在详细分析学术规范教育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目的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将“学术规范教育”做了界定: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为延续学术生命,以教会学生做学问为目标,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学术理念及学术品质,传授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原则、方法与要求为内容的各种活动的总和[9]。
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是依据学术规范内容体系而展开的,同样具有多元化。何建良提出,对研究生开展规范教育,应紧紧围绕学术规范的内涵,在操作中训练学术形式规范,在实践中提倡学术道德自律,在价值上鼓励学术创新立身,这也是学术规范的核心和意义[10]。黄富峰、马晓辉指出,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效性要实现“四个并重”,即对导师培育和对研究生培育并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并重、生活德育和知性德育并重、自主修养和被动教育并重[11]。毋改霞与何建良持相似观点,认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应围绕学术规范的内涵与层次展开,包括基本技术规范的传授、价值观念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训练[12]。
三、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发展脉络与价值功能
学术规范教育伴随着学术教育应运而生,了解其时代背景、考察学术规范教育传统以及把握学术规范教育发展趋势及规律、认同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发展脉络
从古至今,我国学术规范教育始终围绕“治学修身并重”这一主题展开。朱缨对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学术规范教育传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古代的学术规范教育强调以“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传承重观察、奉经典、格物致知的学术方法,主张读书指导和立规矩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兼具丰富学识与优良品行的“士君子”;近现代的学术规范教育形成了中西融合的格局,保留古代学术规范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了部分西方科学传统教育内容,在治学理念上强调追求学术独立自由,在学术研究方法上走中西结合之道,开始借鉴逻辑思维、接受科学研究方法,尤为重视实证研究,在师生关系上沿袭了师徒传授等传统传道授业方法,要求学生将学术与修养融为一体[13]。同时,朱缨从教育理念、学术思维与方法传承、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剖析了中西学术规范教育传统的具体差异,指出我国学术规范教育的部分传统特征,比如,信奉权威、强调道德修养和思辨式个人感悟等,影响着科学精神的养成以及客观研究方法的应用,在学术规范教育具体实践中应注意避免[14]。
(二)价值功能
学术规范教育对引导学生遵从学术规范要求、教会学生为人做事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朱缨从阐释学术活动“游戏规则”、预防不当学术行为以及全人教育利器三个角度分析了学术规范教育的功能,指出学术规范教育肩负着学术启蒙教育的重要使命,强化学术规范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15-16]。陈素珊提出,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事关研究生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有利于维护学术道德、端正学术导向、培育创新能力、营造优良学术风气,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实践创造了条件[17]。郭薇表示,强化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对后继学术主体———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从根源上改变学术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18]。王振海认为,学术规范为学术入门者确立了“参照与矫正标准”,提供了学术活动“入场券”,同时也为学风轻浮者敲响了警钟,引导学术人、净化学术场是学术规范教育的主要功能[19]。
四、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与原因
目前,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其行为表现形式是多元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一)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关于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研究视角较多,国内学界从学术诚信问题、学术道德问题、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学术失范行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概括与总结。2003年,邹承鲁院士痛斥了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伪造、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吹嘘,一稿两投甚至多投,“搭车”署名、“虎皮”署名,以及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合实际宣传等背离科学道德的“七宗罪”[20]。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指出了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7种学术不端行为[21]。赵颖提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不加注释、学业论文一稿多投及剽窃论文等[22]。郭薇认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平时论文直接从网络、杂志上下载或剽窃,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成风和雇“枪手”代写[23]。王恩华、姜波等指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意编造、篡改实验数据,急功近利、改头换面,一稿多投、多发,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或故意不言明引用或随意杜撰参考文献,论文请“枪手”代写或署名混乱,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或影响论文答辩,攀高结贵、为己贴金[24-25]。徐军、张亮等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发现,从网络下载论文、剪切拼凑他人论文以及变间接引用文献为直接引用是研究生学术失范与学术不端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26]。
(二)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
对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原因的探讨,既有概括式地分析,也有细微地探讨;既有对主观因素的分析,也有对客观环境的研究。赵颖认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体系中缺乏可行的学术规范、对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高校教师失职以及监管惩罚力度不够[27]。张英丽对22所高校1641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从个人因素看,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性别、年级及学科呈不显著相关,与学生自身对待失范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从环境因素看,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与了解规范程度、学术规范教育以及诚信氛围呈显著负相关,与对同伴失范行为的感知呈显著正相关[28]。林媛媛、史万兵提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学术规范意识不强[29]。姜波、王则远等发现,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导师的不诚信行为、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惩罚机制不到位、研究生素质和修养程度不高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30]。佘正昊、李磊等发现,研究生学术行为是否规范首先取决于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低的学术行为越缺乏约束力[31]。江新华着重探讨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根源,将其归纳为缺少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育、学业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导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32]。
五、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现状
高校开展学术规范教育的实质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学术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科学道德,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然而,从整体来看,现阶段各高校仍未形成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与训练体系。王林针对某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127名硕士三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的主要渠道是“个人阅读”和“教师”,学校并未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学术规范教育[33]。张艳萍、卢婧认为,目前我国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尚未切实纳入高校重要工作日程,研究生工作主管部门单打独斗,导师未能尽职尽责,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一知半解,难以形成培养合力[34]。徐梦洁、颜玉萍等学者对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2016级的272名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行学术规范教育主要存在教学侧重技术与道德层面忽略内容层面、相关教育以通用性为主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两个问题[35]。朱缨指出,我国高校学术规范教育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对学术规范教育基本问题未形成统一认识、学术规范教育未成制度成体系、学术规范教育缺少“人本”意识等短板[36]。贾宝余、刘红发现,当前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从教育过程看,学术规范教育已延伸至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深度看,学术规范教育已深化到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从教育广度看,学术规范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内容[37]。
六、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实施路径
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存在一些共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第一,加强规范化课程教学。郭薇指出,高校应根据实际开设《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类似课程,方便学生完整掌握学术行为规范[38];李荣认为,在本科阶段的一至三年级应开设学术道德教育必修课程,将学术道德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设定相应学分,要求学生真正地去学习与理解[39]。第二,强化教师育人责任。林媛媛、史万兵强调,研究生导师要自觉成为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教练,为研究生营造协商公允的研究环境,构建和谐的科研合作关系,对研究生正确实施奖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40];蔡萌、林蔚认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有机结合,主动承担监管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的主体责任,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41];贾宝余、刘红建议,在强化导师自身学术道德意识和学术修养、规范导师自身学术行为的同时,明确导师责任,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表现作为导师综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42]。第三,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陈冲、钱逸昀指出,文科研究生学术规范养成的制度机制包括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学术规范标准以及建立“三位一体”的学术监督机制[43];张银霞倡导效仿欧美高校,建构专门的学术不端处理机构和程序,从制度和技术方面加强作业不端的惩戒监督[44];陈素珊强调,对研究生学术评价实行匿名评审和回避制度[45];康淑敏提出,应完善学术道德防范机制、加强对学术行为监控和失范行为惩戒[46]。第四,积极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姜波、王则远等认为,应加大学术诚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道德氛围,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47];邓听提出,要抓好关键节点、利用从众效应,在入学教育与学术道德养成阶段加强学生教育和引导,形成正面的舆论环境[48]。除此之外,发挥教育主体协同育人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建立学术诚信档案、以科研训练强化实践等,都是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有效途径[49-51]。
七、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研究展望
从上述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学界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相关概念、发展脉络、价值功能、现状问题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术规范教育的对象多集中在研究生阶段,针对本科阶段的学术规范教育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将学术规范多与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学术不端等相联系,对相关概念较少作出严格区分,且对相互关系把握不够;第三,从实证、经验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学术规范行为的因素,普遍认可大学生违反学术规范是师生、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成学界共识,但是,目前已有的具体对策和相关理论性建议仍多以较粗犷的线条为主,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调查与剖析,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种现状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反思与实践参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深刻把握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共性,更要根植于高校实际,找准问题根源,因校施策,根据学校定位、具体学科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的不同,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充分保证学术规范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9):30-63+1.
[2] 陈学飞.谈学术规范及其必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25.
[3] 杨玉圣,张保生.学术规范读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35.
[4] 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5] 陈通明,杨杰民.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关于学术界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22-27+34.
[6] 卢文辉,叶继元.对学术规范内容体系的再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39(1):21-26.
[7][9][13][14][36]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8] 史万兵,林媛媛,董应虎.基于质量文化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培养的管理维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11-15.
[10] 何建良.学术规范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7):22-24.
[11] 黄富峰,马晓辉.四个并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模式的转变[J].伦理学研究,2011(5):120-124.
[12] 毋改霞.研究生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的危机与应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19-24.
[15] 朱缨.高等教育中学术规范教育理念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6):3-6.[16] 朱缨.试论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117-122.
[17][45][51]陈素珊.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规范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6(9):41-42.
[18][23][38]郭薇.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S3):196-198.
[19] 王振海.学术研究规范化探讨[J].东岳论丛,2001(1):12-16.
[20] 中国青年报.老院士痛斥科学腐败“七宗罪”[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3-09/15/content_733254.htm,2023-09-15.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2/s5911/moe-621/201607/t20 160718_272156.html,2016-07-18.
[22][27]赵颖.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归因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35-37.
[24][49]王恩华.论大学学术规范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1-3.[25][30][47]姜波,王则远,李维,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及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8(10):135-137.
[26] 徐军,张亮,李海勇.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问题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3-87.
[28] 张英丽.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25-131.
[29] 林媛媛,史万兵.导生关系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25-29.
[31] 佘正昊,李磊,周建鹏.研究生学术规范内在机制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62-68.
[32] 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25-29.
[33] 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28-30.
[34] 张艳萍,卢婧.高校全面强化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29-31.
[35] 徐梦洁,颜玉萍,吴红梅,等.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2):30-39.
[37][42]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46-50.
[39] 李荣.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4):169-170.
[40] 林媛媛,史万兵.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缺失、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8-10.
[41] 蔡萌,林蔚,徐梦洁.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20(5):171-175.
[43] 陈冲,钱逸昀.探因与求解: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6-8.[44] 张银霞.院校情境抑或诚信认同: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教育与考试,2021(3):67-73.
[46] 康淑敏.拓宽路径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40-41.
[48] 邓听.论从众效应对大学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意识水平的影响[J].河南教育(高教),2015(12):62-63.
[50] 王蕾,崔木子,张国印,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促进学风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4):254-256.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