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10刘君王学伟

今传媒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视角,探讨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与潜力,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管理策略,旨在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ChatGPT;高校网络舆情;舆情管理;智能化监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20-04

基金项目:2019年度潍坊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研究”(W19SZ70Z01)。

一、引 言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日益普及,高校师生得以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渠道自由表达意见。这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使舆情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高校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有效的舆情管理策略不仅能够及时应对潜在的风险,更能引导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维护校园的良好环境[1]。本文旨在探讨数智技术支撑下,如何通过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提高舆情管理效果,以及如何利用ChatGPT等技术优化舆情监测和分析,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应用现状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迅猛发展,数智时代已经到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ChatGPT等先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卓越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中展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2]。

(一)舆情监测与即时反馈

ChatGPT技术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和筛选,识别出可能引发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和趋势。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相比,ChatGPT能够更加快速地反馈信息,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即时的舆情动态,不仅缩短了信息处理时间,还提高了对潜在危机预警的能力,使高校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防止舆情恶化。

(二)情感分析与主体识别

ChatGPT在情感分析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对网络言论的情感倾向进行深入分析,帮助高校管理者理解公众情绪的变化,识别出正面或负面的舆论趋势。此外,ChatGPT还能识别舆情中的关键意见领袖,这些个体或群体在舆情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他们的言论和影响力,高校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和沟通,从而在舆情管理中占据主动。

(三)有效应对与沟通优化

基于对舆情的深入理解和分析,ChatGPT能够生成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帮助高校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在面对负面舆情时,ChatGPT可以建议高校采取积极的沟通措施,如发布官方声明、举行新闻发布会等,以减少误解和负面影响。同时,ChatGPT还能辅助高校优化与公众的沟通方式,通过智能问答等形式,提高沟通效率和质量,增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性。

ChatGPT技术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表明,其在舆情识别、情感分析和有效应对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局限

目前,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监测手段较为单一、响应速度较慢、管理策略缺乏系统性等。传统的人工监测和应对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舆情环境,亟需引入智能化舆情管理工具和方法。

(二)舆情监测与响应较为滞后

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往往面临着较大挑战[3]。首先,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限制,现有的舆情监测与响应机制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仅影响了问题的及时发现,也削弱了高校对舆情的有效管理与引导。其次,高校的舆情响应机制往往需要经过多个层级的审批和决策,耗时较长,导致响应措施的实施往往落后于舆情的演变速度。最后,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变的舆情动态,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得高校在舆情监测和响应上难以做到精准高效。同时,部分高校内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畅通,也加剧了舆情响应的滞后性。

(三)引导策略存在不足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单一性问题日益凸显,难以应对多样化的舆情事件。首先,部分高校较为依赖传统宣传手段,舆情引导策略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忽略了多元声音的存在和重要性,不仅削弱了引导策略的说服力,也导致信息存在片面性。其次,部分高校在制定策略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情感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部分高校在舆情引导中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思考,未建立稳定、完善的引导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导致自身难以根据舆情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四、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系统

1.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

大数据技术和ChatGPT的结合,为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系统提供了可能,该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并提供预警信息,帮助管理者迅速作出反应[4]。例如,当监测到某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量突然增加,或者出现了负面情感的集中表达,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示管理者关注。此时,管理者要根据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团队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应对措施,以引导舆论走向,减轻负面影响。

2.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舆情趋势

高校要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识别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关键影响因素。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提取情感倾向、主题和观点,预测舆情的演变路径。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前瞻性舆情引导策略,提前布局,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此外,在舆情爆发初期,高校要利用人工智能的预测功能,快速识别关键意见领袖和影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引导。

3.制定动态舆情应对策略

高校要制定一套基于ChatGPT的实时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动态舆情应对策略,其中,应包含不同舆情场景下的应对措施。在舆情发展过程中,要基于ChatGPT实时调整应对策略,确保策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应建立配套的反馈机制,将舆情应对的效果反馈到系统中,不断优化和调整策略。

(二)强化法律法规与伦理教育

1.重视网络法律法规普及

高校要借助法律手段,明确自身网络舆情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网络舆情管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5]。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复杂问题;通过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案例,为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实践依据。最后,通过实践反馈,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2.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高校应结合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互动式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教育,培养师生的网络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提升师生对网络舆情的辨别和应对能力,引导他们规范网络行为,防止不当言论和行为引发舆情事件。在课程设置上,应将网络伦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通过专业课程或现有课程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制定网络行为规范,明确言论和行为的界限,通过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3.培养师生的“网络文明行为”

在高校这一知识与思想交流的前沿阵地,培养师生的“网络文明行为”,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明行为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的基石。高校要采取多元化措施,如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激励师生恪守网络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例如,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师生对网络行为规范的认识,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应有的自律和责任感;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网络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约束,确保师生在网络交流中遵循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建立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同时对不当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

4.制定网络行为准则

高校要制定一套全面的网络行为准则,明确界定师生在网络空间中应遵守的行为标准。这些准则应包括尊重他人、保护隐私、反对网络暴力等内容,并与现有的校规校纪相结合。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确保每位师生都能了解并遵守这些准则,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高校应利用ChatGPT等工具监测网络行为准则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三)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1.结合数智技术开展教育

首先,高校应结合数智技术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运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发智能问答系统,解答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疑问,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其次,结合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社会变迁,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最后,利用ChatGPT生成针对性教育内容,如定制化的讨论话题、辩论赛题目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数据分析,评估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2.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

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交流特性,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通过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等多样化形式,让师生在思政教育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其次,高校要利用社交媒体、博客等工具创建更为轻松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

AIGC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这不仅涉及到对网络信息的辨识与判断,也包括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与道德自律。首先,高校要通过网络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建设,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最后,要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模块,使学生在模拟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如何应对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现实问题,从而在真实的网络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4.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平台

高校应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互动的思政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AIGC时代的教育需求。线上平台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空间,如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专题讨论区、虚拟社区等,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思政学习。线下活动能够强化师生间的面对面互动,如研讨会、辩论赛、实地考察等,增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四)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

1.建立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要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自动化舆情引导机制,实时了解和分析网络讨论的趋势、情感倾向以及关键话题;借助ChatGPT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出潜在的负面舆情并积极回应,从而缓和网络情绪,引导网络舆论向更加理性和正面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根据舆情的变化,动态调整回应策略,确保舆情引导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制定危机应对方案

高校要制定一套智能化的危机应对方案,此方案由ChatGPT根据舆情分析结果自动生成。方案中应明确不同危机场景下的沟通流程、关键信息点和预期目标,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官方渠道进行有效沟通。此外,还要定期对方案进行演练,确保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而有序地执行。

3.增强高校形象管理

通过分析网络言论,ChatGPT能够帮助高校识别出公众对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基于这些分析,高校要制定出更为精准的形象塑造计划,并组织能够提升高校形象的公开活动。此外,高校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任何可能损害自身形象的言论或事件进行迅速而有效地回应,以维护和增强高校的正面形象。

4.持续监测与评估

高校要实施持续的舆情监测与评估策略,利用ChatGPT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长期跟踪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新的舆情风险点,为进一步优化舆情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设立关键指标和评估体系,能够衡量舆情引导和危机应对的效果,及时调整策略。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反馈循环机制,不断优化舆情引导机制,提高舆情管理的整体效能。

5.培养专业舆情管理团队

高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的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工作。团队成员要具备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以及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此外,还要定期开展培训和实践,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

6.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比如,通过在线问答、社交媒体互动、公开讲座等形式,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解答疑问,增强公众对高校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占据主动。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其技术优势和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基于ChatGPT的高校舆情管理策略。

(二)应用前景

ChatGPT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中表现出色,还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利用这一技术,不断提升舆情管理的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总之,ChatGPT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充分发挥ChatGPT的技术优势,能够显著提升高校舆情管理水平和质量,推动高校舆情管理向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宇.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4(2):115-122.

[2] 侯旋,杨梅.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一面两线三群”模式[J].传媒,2024(9):88-90.

[3] 徐冉,王威眑,涂盛鸣.以校内社交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网络空间治理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4):71-73.

[4] 陶琳.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8):15-21.

[5] 蓝瞡,李萌.网络社交场域视角下高校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7):101-103.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