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传播优化研究
2024-10-10杨晓军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分析其传播意义,提出优化传播形式、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传播渠道等优化策略,旨在深入阐述和拓展这一时代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95-04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如何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加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一)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吸收了人类的思想精华、蕴含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是中华文明繁荣进步的动力,是民族世代相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夯实力量之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根植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但在国家观、人民观、价值观等议题上,展现出了许多相同的见解[2]。通过深入挖掘二者的共通之处,能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爱国主义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将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融于理论学习研究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墨家思想倡导“兼爱”,这些都体现了“爱民”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后,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的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超越个人私利,为人民奉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是“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集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就包括道德素养方面的建设。首先,诚实守信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准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能够加强对群众的诚信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其次,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重要的道德原则[3]。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权利、利益和尊严,这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价值。将尊重他人作为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内容,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尊重他人的道德观。最后,“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准则,个人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引导人民群众形成重视自我修养的理念,能够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形成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自我修养方面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道德支撑,指明前进方向,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三)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挥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以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为最终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成为了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党在社会治理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和道德滋养。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充分挖掘这些思想资源,能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成果,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通过宣传普及、教育引导等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遵循,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
总之,在社会治理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二者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理论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能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同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引导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中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的优化路径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内容只有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触及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度挖掘二者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一)优化传播形式
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融入其中,实现传播形式多元化,让人民群众更全面、高效地获取优质资源,并积极运用图片、动画、音视频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经典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5]。首先,要制作生动的图片和动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寓理论于叙事,化无形为有形,帮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例如,借鉴学习强国平台将中华传统经典《论语》《孟子》制作成动画进行传播的做法,制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作品。其次,要运用音视频的方式讲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人们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音视频,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和传播。我们要将理论内容制作成微课或播客,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帮助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精神,推动理论传播。
(二)运用信息技术
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应用于教育和文化领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的过程中,应用VR、AR、AI等信息技术,不仅能让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和感受其中的精髓与魅力,还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首先,运用VR技术构建三维虚拟环境,让人民群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成果,沉浸式体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其次,运用AR技术将虚拟信息融入到现实环境中,让人民群众能够将具体实践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运用AR技术将历史遗迹、文物以虚拟形式呈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理论发展与具体时间的关系。最后,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构建完备的数据库,实现知识处理自动化,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以及实践成果与其他学科的要素建立横向、纵向联系,发掘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及可视化方向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取相关内容更加便捷。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确保准确传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这一领域发展。
(三)拓展传播渠道
为了更好地创新传播,我们还要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知识分享平台等,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和学习相关理论和成果,从中获得启迪和力量。首先,要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推向更广泛的受众。邀请专家、学者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理念和成果,介绍如何将理论融入现实生活,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要将视频网站作为重要的传播窗口,及时上传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频资源,如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纪录片以及各类研讨会和讲座的直播实况。最后,要在知识分享平台为群众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分享、讨论和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传播得更远、更广,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一思想文化瑰宝,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6]。
五、结 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严谨的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互相契合发展到交汇激荡、相济互补、相互成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2022-10-25.
[2] 中国理论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EB/OL].http://www.qstheory.cn/2023-06/13/c_1129691058.htm,2023-06-13.
[3] 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5):9-18+156.
[4] 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56-63.
[5] 马闯.从被困到突围:网络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境遇与破解之道[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94-100.
[6] 余保刚,许刘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张力及其叙事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4):8-14.
[7] 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102-109.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