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王宝强创作精神对未来电影创作的启示

2024-10-10刘祚泓

今传媒 2024年9期

摘 要:王宝强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八角笼中》在2023年暑期档正式全国公映,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本文在“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总结王宝强独特的个人艺术创作风格,深度剖析其演艺经历,探讨其表演风格如何影响导演创作的表达,并分析王宝强在表演与导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及他对待观众的态度,探究其创作精神如何应用于影视作品生产,旨在探索新一代电影人未来创作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王宝强;《八角笼中》;温暖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90-05

一、引 言

在2023年暑期档电影中,王宝强执导的《八角笼中》(如图1)在与《消失的她》《我爱你!》《扫毒3:人在天涯》等同期上映的情况下,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达26%,仅次于同期《消失的她》首映日34.3%的排片占比,上映首月累计票房达到21.31亿元,获得2023年7月中国大陆票房榜第一的好成绩。

《八角笼中》作为王宝强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取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王宝强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身份、在《八角笼中》中的艺术表达以及他的创作精神对今后电影创作的启示,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研究思路

2023年4月28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向光而立:中国电影30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在创新电影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提出了“温暖现实主义”概念,指出“‘温暖现实主义’并不回避社会矛盾,而是从中挖掘积极的能量,给观众带来思想和情感上的抚慰与温暖”[1]。本文在“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解读电影《八角笼中》的视听语言结构,分析其商业上的成功原因,探究如何制作一部“叫好又叫座”、口碑与票房双赢的电影。整体思路概括如下:

首先,通过观看电影《八角笼中》总结王宝强独特的个人艺术创作风格,分析王宝强演绎的人物形象,梳理电影的故事架构、视听语言及导演手法,解读王宝强作为导演的创作表达。

其次,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深度剖析王宝强的演艺经历,并结合电影取材的原型事件,分析王宝强作为一名演员,其表演风格如何影响导演创作的表达与风格,阐释王宝强从演员到导演的温暖现实主义转变。

最后,通过分析王宝强在表演与导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及他对待观众的态度,探究其创作精神如何应用于影视作品生产,探索新一代电影人创作的可行之路,总结前人经验,展望我国电影的发展前景。

三、王宝强的“温暖现实主义”实践

(一)王宝强对“温暖现实主义”的个人认识

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组织召开的“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研讨会中,胡智锋教授提出“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的三重意涵”,指出当下我国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创作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脱离生活,“悬浮”于现实的“悬空现实主义”;二是过分批判、过度夸张现实痛苦的“灰暗现实主义”。而“温暖现实主义”并不避免呈现现实存在的矛盾或痛点,而是以直面现实的艺术视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导向以及温暖明亮的审美取向,用一种积极、正能量的表达方式温暖人心,有效避免了不良倾向的消极影响。

对于王宝强而言,“温暖现实主义”风格在其演艺生涯中尤为明显。《盲井》中的元凤鸣、《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天下无贼》中的傻根、《Hello!树先生》中的树先生……他所塑造的这些角色都是充满生活气息、贴近观众的,所以备受观众好评。王宝强也通过接地气的角色和对平凡故事的生动演绎,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亲切与自然。在《八角笼中》路演期间,王宝强对记者说:“如果说这部戏是别人拍的,观众不一定会信,因为在绝望中逆袭并获得成功很难。但说是我拍的,我想观众会相信,因为我本人和这部电影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张仁里曾评价:“王宝强的表演成功之处正在于其真诚,没有有些演员常见的演戏感,没有想取悦观众的心理,也没有太多的杂念,这一点对于他的成功很重要,也是其受到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2]。

王宝强首次执导拍摄制作的动作喜剧电影《大闹天竺》质量不佳,影片风格不成熟,电影口碑失利,被“金扫帚奖”官方颁发了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编剧和最令人失望导演3个奖项。王宝强亲至现场领奖并说:“我亲自来接受大家的批评,是因为我爱电影、尊重电影,尊重观众,尊重在座的前辈们。我第一次当导演确实欠缺经验,有很多不足,我相信经过努力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他是“金扫帚奖”历史上首位现场领奖的一线电影人(如图2)。

在亲自领取金扫帚奖并沉淀6年之后,王宝强带着电影《八角笼中》重新回到观众视野,并在全国公映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与口碑。在“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王宝强通过改编“恩波格斗孤儿”这一真实事件,用优秀的剧本以及“格斗”这一极具吸引力的商业元素,讲述了一个真诚质朴、温暖人心的故事。从《八角笼中》我们能够看出,已经不惑之年的王宝强,看待事物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成熟,叙事与视听手法相比于《大闹天竺》时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王宝强作为导演的视听语言和不足

胡智锋教授在《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溯源》一文中提出,温暖现实主义本身并不具有说教性,也没有凌厉、冷峻的批判或反思现实,更不会把现实描写得空虚阴暗,迎合畸形审美,它具备清醒冷静又温情脉脉的中庸思想。温暖现实主义强调平和地表现矛盾与痛点,避免过分夸大或有意回避,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3]。

在“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王宝强设计的电影主角向腾辉,和他早年出演的傻根、树先生、许三多等角色类似,也是生活化的角色。向腾辉的现实原型恩波是一名退伍军人,但王宝强并没有完全按照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进行创作,反而在人设上做了调整,将向腾辉设计成一个有犯罪前科但心怀善念的人,这也让向腾辉收留大泷山孤儿这个行为从一开始就具有目的性。在剧情中,王宝强为主角向腾辉安排了网络暴力与财政危机两大困难,这也是当今网络上关注度和讨论度相对较高的话题,不仅能让观众深入理解人物处境并感同身受,还能通过理性、务实抛出社会话题,展现社会矛盾。在电影的最后,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人物困境,表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然而,《八角笼中》也存在一些缺点,说明王宝强作为导演仍需要不断成长。

首先,剧情缺乏足够的动机驱动人物向前发展。电影前期展现的故事节奏较慢,情节有一定的铺垫,尚且能让观众信服。但是中后期,剧情中缺乏激励人物的事件,主角向腾辉的人物动机弱化,对几个少年拳击手的刻画也不够精细,使他们后期的成长显得不真实。人物的挫折刻画不足,到了结尾却直接上升到一定高度,成长历程不连贯,显得较为浮夸。这也凸显了电影存在因时间逻辑不成熟,导致剧本逻辑不能完全自洽的问题。《八角笼中》作为王宝强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在情感渲染方面让观众得到了良好的体验,但在故事叙述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王宝强的真诚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由他来呈现是正确的,正如网友常说的一句话:“真诚是唯一的必杀技”。

其次,没有充分发挥“格斗”元素的作用。导演选择了“格斗”这个少见的元素,成为电影中亮眼的设计,但是,未能充分运用这一元素,影响了电影剧情和画面。比如,影片设计了一些擂台打戏,其中一场由王宝强亲自上阵,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调节了电影整体的节奏。但遗憾的是,打戏的处理没有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片并没有为向腾辉设计丰富的、独属于他的精彩武打戏份,让观众难以完全了解他的真实实力,使得向腾辉给大山里的孩子当拳击教练这一情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再次,电影画面设计不够完善。影片结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八角笼中的拳赛,画面色彩设计使用了黑白与彩色交替切换的手法(如图3),这一创意不仅增强了这场戏的戏剧张力,还更好地诠释了苏木的成长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以苏木为代表的少年拳手们的最终成长,调动了观众的观影情绪。但是,这场戏有几帧画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纯黑色块,显然是在后期剪辑调色环节中把彩色素材调成了黑白色影调,导致画面之间没能很好地衔接。

最后,没有很好把控演员的外形细节。在电影中,能明显看出苏木和外国拳手的体格并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苏木的形体也不像一个真实的拳手那样有明显的训练痕迹。王宝强导演在苏木身上淋满汗珠,用细节处理掩盖了不足。令人欣慰的是,扮演苏木的演员贡献了相当不错的表演,人物塑造比较丰满,让观众能够从苏木身上获得情感共鸣。此外,向腾辉躲在走廊里偷看苏木比赛这个隐于暗中的设计呈现,也让观众感受到王宝强作为从台前表演者转型为幕后创作者的内心情感溢散,体会到向腾辉无论是作为拳击手还是拳击教练所受到的不公平和伤痛,以及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情感。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宝强导演的用心及其创作走向。

四、王宝强的创作精神对于年轻一代影视人的启示

(一)王宝强的创作精神

每一部电影最终都要交给观众评判,网络媒体的发展让观众在观看完电影后能及时将观后感用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发布出来。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表示,优秀的大众影评不仅出现在豆瓣等影评平台上,更活跃在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里,这些一针见血、鲜活生动的“一句话影评”是真实的、民间的智慧体现。虽然《八角笼中》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主创团队和幕后团队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观众能感受到团队为电影创作所倾注的心血,也能感受到王宝强作为电影人独特的优势———王宝强有北漂的经历,在追逐电影梦的过程中经历过不少困难,曾经也失去方向,因此,他对苦难有更细腻的感知。王宝强把他的经历与思考用另一种方式在电影中展现,在作品中探索人生的方向,这也是他电影创作的动力来源之一。

胡智锋教授在文章《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溯源》中提出,温暖现实主义“真”“善”“美”的标准是永恒的。温暖现实主义强调的真实性体现必须来源于生活,要有基于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缺少对现实的关注,一切创作都会变成空想,最终成为悬浮的“空中楼阁”。王宝强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以及自身优秀的表演能力,塑造了许多留名影史的角色。结合“温暖现实主义”理论,我们能总结出王宝强独特的个人创作精神:并不回避社会矛盾,积极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但是不渲染消极情绪,反而从中挖掘正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观众带来思想和情感上的抚慰与温暖。这也是“温暖现实主义”的初衷。

《梨园古训》里有一句话,“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中国戏剧大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曹禺曾经说过:戏比天大,要对艺术永远怀敬畏之心,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然而,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劣迹艺人“塌房”甚至是接受法律制裁的新闻,或是部分电影人持续产出质量差、不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反观王宝强,他对观众极具亲和力,对电影有着强烈、真诚、朴实的情感注入,作为一个影视创作者尊重自身职业,具有敬业精神和乐于学习的态度,值得后辈学习。

(二)王宝强创作精神对创作者的启示

黄会林教授在论坛上提出,“要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长效影响力,必须更加注重电影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笔者认为,“温暖现实主义”是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的理论,作为影视创作者,要对一些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找寻积极的方向,并在影视作品中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给观众带来有益的观影体验。就像电影《八角笼中》的立意:通过探索问题、展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电影鼓舞人心的作用。创作者并不是给出一个概念对观众进行说教,而是提出观点,透过银幕与观众交流。作为新一代影视创作者,我们要回到电影创作的本质上去,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大胆通过不同类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优秀作品温暖人心的作用,充分展现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初心,助力我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剧本是“一剧之本”,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电影创作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剧本。作为创作者,我们要在故事上下足功夫,保持强烈的表达欲望,体验生活、创作故事,提高艺术修养。在前期剧本创作环节,要将剧本故事牢牢扎实,多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设计好每个角色和情节线,使剧本逻辑完善、故事完整,能让人信服、产生共鸣。此外,还要运用特效技术、摄影技巧辅助电影的故事叙述,让观众从真善美的故事中获得情绪体验。

其次,在创作时要怀着敬畏精神。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影票仓和最多的电影银幕数量,这证明我国观众乐于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购买力很强。电影创作者的“饭碗”是观众给的,如果不能做到对观众真诚以待,同样,观众也不会花钱来看电影。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创作者要在保留个人表达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用真诚的创作态度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赢得广大影迷的票房支持和由衷点赞。王宝强对待观众的质朴与真诚,显示了其作为电影人的责任与担当。他通过《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把格斗的孩子带向更大更远的平台,用实际行动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公平、机会与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正是这份真诚让《八角笼中》成为有口皆碑的优秀电影[4]。

五、结 语

《八角笼中》是王宝强从演员转型导演过程中一部重要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结合笔者的观影经历以及对王宝强作品和个人在公众视野中的表现,《八角笼中》无论是外在呈现还是内在气质,都展现出王宝强对自己过往的审视。因此,笔者通过多次观摩电影、搜集主创访谈、整理幕后创作资料、分析现实原型报道,探究了王宝强在电影创作中通过自我表达呈现以及与观众交互碰撞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

《八角笼中》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王宝强对观众展现的诚意和个人导演能力的不断提升,共同促成了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结果。笔者在观摩电影与搜集资料时发现,王宝强在电影创作中有一股来源于其个人经历的不服输的劲儿。从媒体的访谈与实际电影表现能够看出,他愿意花费时间进行自我沉淀,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

本文通过研究总结王宝强的创作精神以及观众在他身上获得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王宝强作为创作者为电影注入的独特气质,以及他在创作和拍摄电影过程中的进步。齐士龙教授指出:“表演的全部理论来源于人的自身与人生,表演是人学,不是玄学”[5]。王宝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将自己对于人生的观察、体验与感悟融入电影创作,得到了属于他的这份成就。《八角笼中》的成功与王宝强生平经历及其对电影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以真诚的态度与国内外观众进行交流,实现了作为电影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同时,《八角笼中》也是王宝强作为导演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对年轻电影创作者极具参考价值的影片。电影艺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甚至是思想方式,面向未来,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王琼.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多维视角与青年电影评论[N].中国艺术报,2023-05-05(03).

[2][5]向能,王淳.王宝强表演的专业问题[J].电影艺术,2008(4):110-112.

[3] 胡智锋,潘佳谋.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观的传统文化基因溯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2):20-28.

[4] 许莹.王宝强:再绝望也要看见希望,相信光才会看见光[N].文艺报,2023-07-19(04).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