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们的乐园

2024-10-09董得红

雪莲 2024年7期

【作者简介】董得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江河源拾韵》《绿意柴达木》《江河源随笔》等。获得第八届青海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走进村民手机的荒漠猫

2023年的1月16日是壬寅年腊月廿五,我正准备到超市采购点年货,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一看是张国云先生发来的视频。视频前还有一张类似猫的照片,一边接视频,一边心里想,一贯关注书法和文字的张先生怎么对猫产生了兴趣。从视频中知道,这是张先生今天下乡时在一个经常去西宁南山爬山锻炼的村民手机中看到的像猫又不是猫的动物,问我这是什么动物。可能是距离远的原因,照片不是很清晰,但能看出是猫科动物,还能看到两耳有尖尖的长毛,显然不是猫。张先生猜想是猞猁,我也第一感觉应该是猞猁,心里不仅激动起来,如果是猞猁,那就打破了西宁无猞猁分布的记录。长期以来,文史资料记载猞猁只分布在玉树、果洛和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

等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再仔细端详那张照片,那个野生动物竟然拖着长长的尾巴,打破了猞猁的猜想。在青海分布的野生猫科动物中,只有猞猁和荒漠猫两只耳尖上耸立着长毛,两类动物脸型相似,只是猞猁的个体比荒漠猫大,而尾巴极短粗,尾尖呈钝圆,而荒漠猫的尾巴长,几乎拖地。张先生发来的照片无疑是荒漠猫,这也就证明西宁南北山出现了荒漠猫。为慎重我将照片发给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动物专家齐新章,齐新章断定是荒漠猫。

西宁南北山出现荒漠猫并不奇怪。文史资料及1997年出版的《西宁市志第六卷·农业志》记载,西宁有荒漠猫分布,当地人叫野猫。人们在野外看到荒漠猫,一般都是远距离看见,不等看清耳尖上耸立的长毛已跑得无影无踪,以为是家猫跑到外面时间长了变成的野猫。根据荒漠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在大通县、湟中区和湟源县天然针叶林缘、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地带及林农交错地带有分布,而在人烟密集的西宁城区附近的南北山出现荒漠猫还是稀奇事。

荒漠猫是世界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物种,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四川、甘肃等省区,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000米的干旱草原、荒漠、半荒漠、山地针叶林缘、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地带及林农交错地带的农地。这些区域有供荒漠猫捕食的高原鼠兔和田鼠。

大自然中的荒漠猫比起家猫显得更精灵、更隐秘。黑色瞳孔嵌入蓝色的眼眸,一撮毛从耳尖伸出,好像长出的一对角,在阳光下泛出橘红色。耳尖上的一撮毛也是与家猫最明显的区别标志,灰褐色到棕红色的皮毛,柔软的尾巴末端有4个黑色圆环,尾巴毛长且蓬松从而显得比较粗短。荒漠猫看着胖乎乎的样子,其实并不胖,而是浑身长满了厚实的皮毛,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即便在高寒雪地里,也不会感到寒冷。成年的荒漠猫,脸蛋圆圆的一脸呆萌相,其实行动十分矫健。由于荒漠猫生性敏感,行动隐蔽,所以在野外很少有人近距离见到。在野外,荒漠猫是穴居动物,昼伏夜出,选择高处的岩石缝,或者阴暗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家。

荒漠猫与家猫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家猫是从野猫驯化来的,具体地说,是源自于非洲野猫,而不是原产中国的亚洲野猫。科学家发现,家猫、野猫、荒漠猫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以至于它们之间的边界难以确定,而且它们彼此间可以自由杂交,没有生殖隔离。因此,人们在野外看到荒漠猫长得和家猫那么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荒漠猫在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盆地乃至西宁和海东地区非常多,但长期以来人类对荒漠猫的干扰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荒漠猫冬季换上的皮毛很厚,颜色很艳丽,因此长期被当地居民猎杀用以制作皮领和皮帽。在荒漠猫行走的路线上,布满了隐藏的铁丝扣子和陷阱,当人们观察到荒漠猫洞穴时,就会用烟熏等方法猎取荒漠猫。荒漠猫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草原上大量使用毒药灭鼠,是以捕食鼠类为主的荒漠猫二次中毒也惨遭杀害。荒漠猫数量稀少,分布密度较低,其生理生态、繁殖、食性等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据调查估计,目前全球荒漠猫的数量不到1万只。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2月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荒漠猫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上调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青海人对荒漠猫的认识大多来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宁野生动物园。据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宁野生动物园曾经先后饲养过30余只荒漠猫,记录过荒漠猫的活动规律。目前西宁野生动物园供游客参观的荒漠猫,都是省内各市州县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在野外救护的受伤或父母遗弃的幼崽,在野外已无生存能力,只得寄样在野生动物园。

荒漠猫在西宁南北山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南北山物种丰富、食物链完整,同时也充分说明西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

马麝现身大通县察汗河

2024年1月14日的《青海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1月9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整理布设在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的红外相机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的身影。红外相机两次捕捉到马麝身影,画面中马麝表现得非常机警,时而跳跃,时而凝视,动感十足。

2023年8月16日的青海卫视在“青海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西宁大通首次拍摄到马麝日间活动影像的消息,记录时间为2023年7月17日15时48分、7月20日15时41分,短短二十余秒的影像画面中,一只个头大小与山羊相仿,耳朵狭长、模样呆萌的马麝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转头观察四周、时而闲庭信步,颇为悠闲自在。

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消息平淡无味,而对研究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由于大肆乱捕、偷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麝在西宁地区乃至全省近乎灭绝。

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出现的马麝,青海人普遍俗称为香獐或香子,把香獐身上的香囊叫麝香或香气。叫的时间长了,麝香就成为青海人叫香獐的代名词。历史上的青海,只要有森林灌丛的地方都有马麝在活动,是青海人老幼皆知的珍稀野生动物,但真正见过野外生活的马麝的人并不多,因马麝嗅觉敏感,行走灵敏,加之气性大,难驯养,野生动物园里也难以见到它的身影。马麝身上因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麝香而显得异常珍贵。

在我从事的30多年的森林调查工作中,经常看到马麝在傍晚的小溪边饮水或清晨的灌丛中觅食,有时在灌丛中对面相遇,从身边擦肩而过,近距离看到马麝的英姿。马麝远看像一只特大的兔子,近看像一只小鹿。成年的马麝一般体长为80多厘米,尾长只有5厘米左右,身高60厘米左右,体重二十多斤。雌雄头上都不长角,这是在偶蹄目兽类动物中很少见的,但和所有的偶蹄目兽类动物一样,马麝没有上门齿,下犬齿呈门状,并与6枚门齿连成铲状,奇特的是,雄麝的上犬齿上长有一对长五六厘米,像野猪一样的獠牙,一边一个,弯曲向下,非常明显。人们就靠这对獠牙区分马麝的公母。这对独特的獠牙,是一对用来保护自己用来决斗的凶猛武器。

马麝和鹿同祖,在动物分类上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分布在青海的有林麝、原麝、马麝,统称为香子。体型比鹿要小,身体的毛色为黑褐色,背部隐约有六行浅黄色的斑点,颈部两侧至腋部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或浅棕色纵纹,从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腹部毛色较浅泛白。毛粗而髓腔大,毛被厚密,但较易脱落。头和面部较狭长,吻部裸露,与面部都呈棕灰色。耳长,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四肢很细,后肢特别长,站立时臀高于肩,蹄子窄而尖,悬蹄发达,非常适合疾跑和跳跃。

马麝性情十分孤独,胆怯而机警,一般都是独行、独立生活,雌雄长期分居,它们的活动极有规律。每只马麝的居住和取食区域范围一般在数百米范围内,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麝香道”,每天都沿着这条路线行走。采食、排泄也有固定地点,排泄后将粪便进行遮盖。行走在大森林中,在森林中的大树下,经常看到成堆的马麝粪和马麝卧过的痕迹,这便是马麝的家和厕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到马麝的家。马麝的粪便很像羊粪蛋。起初在森林中看到这种景象,都以为是野羊的窝。

在森林、灌丛中,马麝将自己的路修建在崎岖险阻、陡峭和怪石嶙峋的地段,从不在平坦的山路上行走,这是为了躲避棕熊和豺狼等天敌的跟踪。为了方便自己识别和同类通行及相互联络,在“麝香道”的每一个明显的树桩或岩石上,它们常用尾脂腺分泌出的尾腺,以摩擦的形式涂抹在上面,从而使“麝香道”上留下一个个“油树桩”和“油石头”。人们只要在森林里发现类似的“油树桩”和“油石头”,基本上可以确定,此处曾有马麝经过。马麝的这种习性成为猎手们蹲守猎杀的好条件,给马麝带来致命的危害,更不幸的是马麝即使在这条道上差点丧命,也还会坚定不移地走“麝香道”,还会生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因此马麝便有了“舍命不舍山”的雅号。在森林中行走,经常看到马麝的屁股摩擦过的油滑光亮的树干,好多人都以为是马麝在挠痒痒呢。马麝在每年的初夏上高山避暑,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秋末重返旧巢,在森林中度过严冬。

马麝的食物以森林植物为主,在森林和灌丛中挑食蒲公英、金露梅、党参、羌活、马先蒿、绣线菊和龙胆等植物的枝叶、花序和种子,很少食牛羊喜欢的禾本科植物,其中有不少植物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喝的是山间溪水,吃的是中草药,人们戏称:“青海的麝香,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地黄丸。”

马麝最出名的是它身上的香囊。许多人以为马麝的香囊就是它的肚脐眼,是马麝躺着睡觉时钻进肚脐眼的蚂蚁、小蛇等动物形成的。其实不然,香囊是雄马麝特有的一个器官,位于雄马麝脐部和生殖器之间,能分泌和贮存麝香。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利用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马麝身上的麝香并不是生来给人类用来治病的,而是马麝自己生活和生理的需要。马麝平时都独立生活,很少群居,香味平时就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只要空气中有香味在,马麝们虽孤此生活,却知道周围有同类,就不感到寂寞。麝香味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是雄马麝求爱的“情囊”。每到发情期,雄马麝就会选择一个顺风的“制高点”,“打开”积蓄一年且极为丰满的香囊,释放出浓烈的麝香,以香传情,引来雌马麝,与之谈情说爱,交配和生儿育女。在发情期,雄马麝不仅需要释放麝香,还常常使用獠牙向前来争偶的其他雄马麝发起进攻,相互撕咬,极其激烈,凡战必伤。但为了获得爱的权利,它们个个都表现得异常英勇和顽强,即使受到重伤、危及生命,也毫不畏惧。在情场上的决斗是许多动物在交配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正常“心理反应”,但像马麝这样对爱如此执着,并进行激烈搏斗的动物并不多见。当交配完成,爱已成为过去时,雌马麝和雄马麝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似的,各自扬长而去,独居生活,即使某一天在“麝香道”上相遇,也表现出不相识的样子。

雄马麝平时的神态是精神抖擞,威风凛凛,雌马麝则较温和腼腆,洒脱可爱。它很少发出叫声,即使出现天敌或发生异常现象,也只是从鼻孔里发出短促的喷气声,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当然,在它们不幸被捕获时,也会拼命地大叫。和许多动物不同的是,马麝在逃脱追捕之后的几天之内,往往还会回到原地。这种习性致使马麝的数量在人类的枪口或套子下急剧减少。马麝的气性很大,如果捕获,它们不吃不喝,急的一直撞墙致死或活活气死。这也是在野生动物园看不到马麝的主要原因。

因马麝有着很高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加之马麝的行动规律固定,长期以来遭到过度捕猎,马麝的数量急剧减少。每年穿行在森林中,见到马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马麝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相信,在人类的觉醒和呵护下,马麝将成为人类最亲近的朋友。

雪豹首次现身湟源县

2022年7月初,一条在湟源县境内首次出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的消息刷爆网络,7月1日的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网、7月3日的《西海都市报》等媒体都相继报道,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小分队在整理回收近一年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海拔4096米处拍摄到了青藏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的活动影像。这是湟源县境内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也是继2020年1月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雪豹后,西宁地区再次发现雪豹踪迹。雪豹活动的区域距离西宁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且在非自然保护区内,这对喜欢在海拔4500米的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昼伏夜出,深夜里偷袭猎物,被人们称为“雪山隐士”“青藏高原旗舰物种”的雪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雪豹处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被视为评估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等级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国内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青海昔日雪豹出现的区域进行联合考察半个多月,结果连雪豹的粪便都没见到。一度专家们认为雪豹在青海境内已绝迹。近年来雪豹的频频再现,特别是人口密集的西宁市区周边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环境的好转。

近年来,为保护雪豹,青海通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监测调查、救护救助、栖息地评估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最新调查表明,全球雪豹分布数量约为7000只,其中中国约为4500只,青海约1200只。从几乎绝迹到超过千只,这在世界生物保护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距西宁市区50多公里的湟源出现雪豹是更加惊人的奇迹。

胡兀鹫和狼共同现身大通

2024年5月10日,青海新闻网、《西宁晚报》等媒体报道,5月6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员在整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哈尔金沟收回的红外相机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

一段简短的视频中,一只长着胡须的大鸟,迈着轻快稳健的步伐缓缓靠近食物,小心翼翼地观察周围,感觉安全后开始享受美餐。这只大鸟叫胡兀鹫,别名胡秃鹫。在分类学上,胡兀鹫隶属于鸟纲鹰形目鹰科,是一种大型猛禽。胡兀鹫的体型与其他鸟类有所不同,许多鸟类一般都是雄鸟体型大于雌鸟,而胡兀鹫却是雄鸟体形小,雌鸟体型大,雄鸟体长95~125厘米,雌鸟体长105~135厘米,翅膀展开时达235~280厘米,体重约5~7公斤。因雄鸟和雌鸟的脸颊下都有一小簇直硬的黑色胡须而得名。全身羽毛总体为黑褐色,头灰白色,有黑色眼纹,后头、颈、胸和上腹红褐色。突出的特征是高而侧扁的喙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像钢钳一样。胡兀鹫具有高强的飞翔能力,可飞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

胡兀鹫的分布比较广,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它们的身影。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地区。在青海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海西、海北、海南和黄南等牧区,喜欢栖息于开阔地区,像草原、冻原、高地和荒漠地带。喜欢筑巢于岩洞里或悬崖的突出处。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搜寻地面动物尸体,经常与秃鹫、渡鸦等一起取食。 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喜欢腐尸和骨头。发现腐烂的尸体后啄食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取食骨髓后再食用骨头。胡兀鹫还会特别注意观察乌鸦、秃鹫、狼等食尸动物的行为,当这些动物发现动物尸体时,胡兀鹫也会去一块分享。一般胡兀鹫不和其他猛禽猛兽争抢食物,而是等在一边,等其他猛禽猛兽吃完后,才去捡吃剩下的残肉和骨头。

二十世纪初胡兀鹫在欧洲的一些高山地区是比较常见的鸟,后来当地人误认为胡兀鹫会捕杀人们饲养的羊和鸡,是危害畜牧业的害鸟,甚至有人认为胡兀鹫会吃婴儿,因此加以捕杀,致使其数量锐减。加之栖息地减少,食物资源越来越少,导致胡兀鹫处境每况愈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在欧洲多数地区受到较大威胁而绝迹。后研究发现胡兀鹫性情温柔,主要以食腐为生,几乎不主动狩猎。尤为独特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唯一喜食骨头的鸟类,是草原上的“清洁工”“自然清道夫”,有效抑制了疾病通过腐肉传播的风险,维护着生态平衡。近年来欧洲人工引入胡兀鹫,在部分区域野外种群逐渐恢复。胡兀鹫在全球的数量不足7000只,在非洲与亚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较广,在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比较容易见到,但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视频中,不断出现体型矫健的狼群的身影,狼们时而低头嗅闻气味,时而前爪、后爪一起蹬地,悠闲自在。

在河湟谷地,人们从小最害怕也最可恨的便是狼。当孩子们哭闹时,大人一句“你再哭,狼听见了就把你抬走”,孩子们顿时止住哭声钻进母亲的怀抱。东郭先生古老的寓言给狼背上了千年洗不清的臭名。狼由于“吃人”而被视为冷酷、残忍的野生动物,被全人类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在人类的想象中总是扮演着反派角色。

尽管狼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但它们的饮食并非纯粹的肉食。在某些情况下,狼可能会食用浆果、果实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以补充其饮食。

狼是群居动物,在狼群中,狼会通过各种声音和体态来交流,通过观察、学习和实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被看做是除人类外,有较高智慧的动物。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严格,每只狼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职责。

狼以其卓越的狩猎技巧而闻名。它们通常以群体形式行动,利用团队合作来捕捉猎物。狼的狩猎技巧包括耐心、速度和力量,使它们成为高效的猎手。

狼能适应各种环境,从寒冷的苔原到炎热的沙漠。这种强大的适应力使狼能够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衍。狼在外非常凶狠,却是非常重视家庭的动物,在狼群中,家庭成员会相互照顾、保护和支持。

狼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控制猎物种群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保障狼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2月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西宁地区近年来不断出现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充分印证了西宁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完善,生物物种丰富,食物链趋于完整,展示了西宁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西宁在逐步变为森林城市的同时,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着周边的野生动物,西宁成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们的乐园。